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我的创作在构图中的作用为主要线索。所谓构图,就是组合与构成,一般指的是在物质的平面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局部或者个别的物体形象组合成一个整体而展示出的艺术作品,来表现作者构思中预想的大致效果。
关键词:构图;创作;借鉴
一、构图法概述
中国传统绘画一般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进行构图。散点透视在《画山水序》中以及王维的《山水论》中初具雏形,由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概论为平远、深远和高远三点。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作画者一般讲究的是边画边看或者边走边看,这在很多长卷或是长轴中极其明显。如《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潇湘图》(五代南唐董源)、《丹崖玉树图》(元四家之一黄公望)等,都是运用散点透视方法进行构图的典型。作画者的取景点不仅限于一个焦点,也不受地理环境限制,而是依据绘画创作的需要来移动取景,同时对审美对象进行取舍概括,在不同的点所观察到的对象均可重新整合并组织到画面上,这种透视方法正是“散点透视”。中国画之所以能够体现出千山万壑的境界,正是因为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
因此,作画者只有按照这种方法进行作画,才能完整地展现出本地的繁华景貌或是千山万壑。一般而言,构图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或是在其他领域的创作过程中,处于最顶端的位置,是第一步,有了第一步才能继续走下去,不然会显得杂乱无章。在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指的就是构图,按字面分析,经营就是构图的设计方法,位置就是所安置的地方,作画者根据自己画面的需要来调整和安排每个物象的位置,来达到作画者理想的效果。中国画历来都是重视构图的,讲究宾主、呼应、参差、疏密、繁简、虚实、藏露等关系。
西方绘画一般采用的是焦点透视法,与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不一样的是,它比较讲究画面感和画面中各物体所需的厚重感。吉尔贝蒂是从哥特式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他利用不同高低的凸起,塑造每个人物的形象和面目,再利用透视再现人物的位置和空间环境的深度;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借助线透视制造出现实空间的错觉;意大利城市中部的弗兰切斯卡撰写了《论绘画中的透视》。
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作画者驻足在某一定点上,把眼前所能观察到的大大小小的人、事、物如實地呈现在画面上,像是用相机记录这一时刻的动态并转化到画面上,遵从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原则。这种透视方法可以准确地表现人、事、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符合人们视觉的真实性,但是在选取静物的范围和呈现在画面上的地域广度方面都有着局限性。如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最后的晚餐》、马萨乔的《三位一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等,都是利用了西方典型的焦点透视方法的作品,作画者在一张二维的平面上,打造三维的立体空间效果,令人感叹这般写实。
西方绘画艺术大多以宗教为题材,整幅作品布局严谨,空间感强烈,体现了作画者极高的绘画技能。作画者精确地运用了透视法的原理,三维立体效果十分明显。可以这样说,西方绘画写实的科学性正是因为焦点透视法而存在和发展。在绘画的构图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一些构图的形式上也有着相似之处,其中包含了“S”形构图法、倾斜构图法、水平线构图法、自由式构图法等。
“S”形构图法是绘画中最多且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方法,这种构图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优美的曲线、协调的物象。倾斜构图法就是将主要的物象置于一条倾斜线的附近,使画面具有动感,富有变化。水平线构图法就是将各个物象展现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构图给人以平静、安详、稳定、开阔之感,同时也给人以严肃、静穆、庄重之感。自由式构图法是自由灵活且不局限于固定模式,就如同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完全取决于作画者的内心感受和画面需求,给人不拘一格、洒脱、新颖的感受。
二、在创作过程中对构图的运用
(一)凯绥·珂勒惠支构图方法对我的影响
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原名凯绥·勖密特(Kaethe Schmidt),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是德国版画家、雕塑家。14岁时就开始学习绘画。1889年,她与在贫民区服务的一名医生卡的尔·惠支结婚,1898年开始在柏林女子艺术学院任教,成为德国艺术教育界的第一个女教授,并且已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有人说她是伟大的版画家,有人说她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宣传家,有人却道她是悲观的困苦的画手,还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宗教的艺术家。
把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是鲁迅,木刻组画《战争》中的第一幅《牺牲》(珂勒惠支)是在1931年9月20日出版的《北斗》创刊号上发表的。作为她的第一幅传进中国的版画,这幅画对她和中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创作之前,我需要一个令人震撼的构图和创作方式,我选择了借鉴凯绥·珂勒惠支的创作。她的生平和所处时代、生活环境影响了她之后的创作,正是她这种被压迫的经历和不甘的精神,使她的作品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这也正是我想表达的。
我借鉴了作品《战争》(珂勒惠支)。作品叙述的是在一场战争中农民们敌不过官兵被打败了。战场几乎看不清,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满地的尸体,一个满手青筋的妇人用灯光照在她劳作的手和一具尸体的脸上,那只手在触碰一个像是她儿子的死尸的下巴。所有的焦点都聚集于此。这部作品的光线引起了我的注意,把主要形象凸显出来,明确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所以我采用了病房的白炽灯投射灯光到每个人的脸上、《春意》小色稿上身至全身的各个部位,以灯光效果来突出主题。在构造人物和病床之间的关系和动态时,我借鉴了珂勒惠支《纪念逝者-悼念,卡尔·李卜克内西之死》和《医院探病》的技法,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心,按主次将人物安排到四个位置上,且从不同的角度叠加组成了这一组画面。病床、病房门、墙和桌子等静物都是有棱有角,由单一又平滑的直线相交组成,与人物的曲线形成了对比。但人物站得笔直、躺得安详且挺括,又与画面静物形成了呼应。
(二)宋徽宗赵佶的构图方法对我的影响
在我创作《春意》的过程中,我想表达的就是字面意思,即旧生命的逝去、新生命的绽放—生命的轮回。为了让画面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死气沉沉,又想突出我的主题—新生命的绽放,在病房中,我设置了一个形状不规则、带有各种棱角,但是看起来光滑的青翠花瓶,花瓶中有一组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绽放的梅花来暗示着生命的轮回。因此,我参考了《五色鹦鹉图》(宋徽宗赵佶)、《梅花绣眼图》(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赵佶御制的《五色鹦鹉图》中一簇簇白色杏花拔蕊怒放, 每一朵杏花并非像鹦鹉那样工笔细描, 而是有一些写意风格。杏花在道教的文化概念里代表神仙居所, 是道教的仙花。宋徽宗的另一幅代表作《梅花绣眼图》中的梅枝且瘦且劲,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正俏立枝头,一边鸣叫一边环视四周,与清新亮丽的梅花形成了对比。宋徽宗的两幅作品中的杏花和梅花,都是自左下向右上伸张开,因此,我借鉴了该构图并创作。之后,我又参考了李长白所创作的白描梅花和设色梅花,最后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现出含苞待放或是已经绽放的梅花来表达生命的轮回。虽然在画面中使用了大面积的黑,但也不妨碍梅花在黑暗中绽放自我。
三、总结我的创作《春意》的构图方式
构图有很多种,在每幅作品中并不只有单一式构图,而是能看出不同的构图方式。在我的毕业创作《春意》中不仅有九宫格式构图,还包含其他方式的构图。我在初稿的基础上,用中国画的形式制作出《春意》小色稿,在白炽灯的照射下,呈现出抽象的三角形,灯、人、花三个物象使得画面视觉中心呈现类三角形式构图。三角形构图是最稳定的一种构图方式,尤其是正三角形,也被称作金字塔形。这种构图给人以端庄、静穆、沉静的感觉,无论三角形如何变化,都颇具形式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中,给病房多添了一些沉静。三角形构图突出了人物和梅花,突出了生命的轮回。中国画承载着深厚且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中国的代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是我们祖国重要的文化支柱之一,我從中学到了很多构图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创作中。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传世书画百部经典.绘画编.五色鹦鹉图·北宋·赵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
[2]杨冰华.宋徽宗的密码—《五色鹦鹉图》再探[J].创意设计源,2017,4(227):32-37.
[3]宋赵佶.梅花绣眼图[EB/OL].(2015-08-26)[2020-09-2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26/10/14540902_494807200.shtml.
关键词:构图;创作;借鉴
一、构图法概述
中国传统绘画一般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进行构图。散点透视在《画山水序》中以及王维的《山水论》中初具雏形,由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概论为平远、深远和高远三点。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作画者一般讲究的是边画边看或者边走边看,这在很多长卷或是长轴中极其明显。如《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潇湘图》(五代南唐董源)、《丹崖玉树图》(元四家之一黄公望)等,都是运用散点透视方法进行构图的典型。作画者的取景点不仅限于一个焦点,也不受地理环境限制,而是依据绘画创作的需要来移动取景,同时对审美对象进行取舍概括,在不同的点所观察到的对象均可重新整合并组织到画面上,这种透视方法正是“散点透视”。中国画之所以能够体现出千山万壑的境界,正是因为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
因此,作画者只有按照这种方法进行作画,才能完整地展现出本地的繁华景貌或是千山万壑。一般而言,构图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或是在其他领域的创作过程中,处于最顶端的位置,是第一步,有了第一步才能继续走下去,不然会显得杂乱无章。在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指的就是构图,按字面分析,经营就是构图的设计方法,位置就是所安置的地方,作画者根据自己画面的需要来调整和安排每个物象的位置,来达到作画者理想的效果。中国画历来都是重视构图的,讲究宾主、呼应、参差、疏密、繁简、虚实、藏露等关系。
西方绘画一般采用的是焦点透视法,与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不一样的是,它比较讲究画面感和画面中各物体所需的厚重感。吉尔贝蒂是从哥特式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他利用不同高低的凸起,塑造每个人物的形象和面目,再利用透视再现人物的位置和空间环境的深度;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借助线透视制造出现实空间的错觉;意大利城市中部的弗兰切斯卡撰写了《论绘画中的透视》。
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作画者驻足在某一定点上,把眼前所能观察到的大大小小的人、事、物如實地呈现在画面上,像是用相机记录这一时刻的动态并转化到画面上,遵从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原则。这种透视方法可以准确地表现人、事、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符合人们视觉的真实性,但是在选取静物的范围和呈现在画面上的地域广度方面都有着局限性。如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最后的晚餐》、马萨乔的《三位一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等,都是利用了西方典型的焦点透视方法的作品,作画者在一张二维的平面上,打造三维的立体空间效果,令人感叹这般写实。
西方绘画艺术大多以宗教为题材,整幅作品布局严谨,空间感强烈,体现了作画者极高的绘画技能。作画者精确地运用了透视法的原理,三维立体效果十分明显。可以这样说,西方绘画写实的科学性正是因为焦点透视法而存在和发展。在绘画的构图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一些构图的形式上也有着相似之处,其中包含了“S”形构图法、倾斜构图法、水平线构图法、自由式构图法等。
“S”形构图法是绘画中最多且最常用的一种构图方法,这种构图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优美的曲线、协调的物象。倾斜构图法就是将主要的物象置于一条倾斜线的附近,使画面具有动感,富有变化。水平线构图法就是将各个物象展现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构图给人以平静、安详、稳定、开阔之感,同时也给人以严肃、静穆、庄重之感。自由式构图法是自由灵活且不局限于固定模式,就如同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完全取决于作画者的内心感受和画面需求,给人不拘一格、洒脱、新颖的感受。
二、在创作过程中对构图的运用
(一)凯绥·珂勒惠支构图方法对我的影响
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原名凯绥·勖密特(Kaethe Schmidt),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是德国版画家、雕塑家。14岁时就开始学习绘画。1889年,她与在贫民区服务的一名医生卡的尔·惠支结婚,1898年开始在柏林女子艺术学院任教,成为德国艺术教育界的第一个女教授,并且已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有人说她是伟大的版画家,有人说她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宣传家,有人却道她是悲观的困苦的画手,还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宗教的艺术家。
把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是鲁迅,木刻组画《战争》中的第一幅《牺牲》(珂勒惠支)是在1931年9月20日出版的《北斗》创刊号上发表的。作为她的第一幅传进中国的版画,这幅画对她和中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创作之前,我需要一个令人震撼的构图和创作方式,我选择了借鉴凯绥·珂勒惠支的创作。她的生平和所处时代、生活环境影响了她之后的创作,正是她这种被压迫的经历和不甘的精神,使她的作品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这也正是我想表达的。
我借鉴了作品《战争》(珂勒惠支)。作品叙述的是在一场战争中农民们敌不过官兵被打败了。战场几乎看不清,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满地的尸体,一个满手青筋的妇人用灯光照在她劳作的手和一具尸体的脸上,那只手在触碰一个像是她儿子的死尸的下巴。所有的焦点都聚集于此。这部作品的光线引起了我的注意,把主要形象凸显出来,明确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所以我采用了病房的白炽灯投射灯光到每个人的脸上、《春意》小色稿上身至全身的各个部位,以灯光效果来突出主题。在构造人物和病床之间的关系和动态时,我借鉴了珂勒惠支《纪念逝者-悼念,卡尔·李卜克内西之死》和《医院探病》的技法,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心,按主次将人物安排到四个位置上,且从不同的角度叠加组成了这一组画面。病床、病房门、墙和桌子等静物都是有棱有角,由单一又平滑的直线相交组成,与人物的曲线形成了对比。但人物站得笔直、躺得安详且挺括,又与画面静物形成了呼应。
(二)宋徽宗赵佶的构图方法对我的影响
在我创作《春意》的过程中,我想表达的就是字面意思,即旧生命的逝去、新生命的绽放—生命的轮回。为了让画面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死气沉沉,又想突出我的主题—新生命的绽放,在病房中,我设置了一个形状不规则、带有各种棱角,但是看起来光滑的青翠花瓶,花瓶中有一组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绽放的梅花来暗示着生命的轮回。因此,我参考了《五色鹦鹉图》(宋徽宗赵佶)、《梅花绣眼图》(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赵佶御制的《五色鹦鹉图》中一簇簇白色杏花拔蕊怒放, 每一朵杏花并非像鹦鹉那样工笔细描, 而是有一些写意风格。杏花在道教的文化概念里代表神仙居所, 是道教的仙花。宋徽宗的另一幅代表作《梅花绣眼图》中的梅枝且瘦且劲,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正俏立枝头,一边鸣叫一边环视四周,与清新亮丽的梅花形成了对比。宋徽宗的两幅作品中的杏花和梅花,都是自左下向右上伸张开,因此,我借鉴了该构图并创作。之后,我又参考了李长白所创作的白描梅花和设色梅花,最后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现出含苞待放或是已经绽放的梅花来表达生命的轮回。虽然在画面中使用了大面积的黑,但也不妨碍梅花在黑暗中绽放自我。
三、总结我的创作《春意》的构图方式
构图有很多种,在每幅作品中并不只有单一式构图,而是能看出不同的构图方式。在我的毕业创作《春意》中不仅有九宫格式构图,还包含其他方式的构图。我在初稿的基础上,用中国画的形式制作出《春意》小色稿,在白炽灯的照射下,呈现出抽象的三角形,灯、人、花三个物象使得画面视觉中心呈现类三角形式构图。三角形构图是最稳定的一种构图方式,尤其是正三角形,也被称作金字塔形。这种构图给人以端庄、静穆、沉静的感觉,无论三角形如何变化,都颇具形式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中,给病房多添了一些沉静。三角形构图突出了人物和梅花,突出了生命的轮回。中国画承载着深厚且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中国的代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是我们祖国重要的文化支柱之一,我從中学到了很多构图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创作中。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传世书画百部经典.绘画编.五色鹦鹉图·北宋·赵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
[2]杨冰华.宋徽宗的密码—《五色鹦鹉图》再探[J].创意设计源,2017,4(227):32-37.
[3]宋赵佶.梅花绣眼图[EB/OL].(2015-08-26)[2020-09-2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26/10/14540902_4948072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