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ng99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发展,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忽视作业质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生硬操练,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这些作业,过于枯燥、呆板,不但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传统作业的弊端
  1、问题提出的单向性。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
  2、问题答案的绝对性。在传统作业中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对作业质量的评价中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非“对”即错,这就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
  3、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制品。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但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
  4、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就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重要共通能力的“与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是很少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载体。
  5、作业评价的片面性。如果我们观察学生拿到批改后发还的作业本的表现就会注意到,大多数人翻开看一下教师在本子上有没有打错的记号,然后就塞到书包里去。即使全对,反正大家都对,一个模式,学生也很少获得成就感。学生只管做作业,做对还是做错,全凭教师说了算,学生不需要、也没有机会对作业、乃至对自己的人格作自我评价。很难想象在造就学生毫无反省意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独立面对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
  二、新课程实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对策
  根据学生作业内容与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的作业设计可分为长时性作业与即时性作业两大类,两类可以互为补充,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长时性作业是指学生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完成的作业,可以是4天或者一周,也可以更长。学生学习的时空非常广阔,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参与主体、作业答案与评价方式都是开放型的。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逐步到创新,达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办报、小调查、表演、搜集、看(观察)、研究实验等,一般布置在课前或课后,在课外完成。即时性作业是学生只需在较短时间内甚至是当堂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较小些,以独立完成为主,也可以寻求合作,一般实现对知识巩固、迁移与提升。作业形式一般以读、写、画、玩、讲等形式为主,作业布置时间较灵活。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设计了以下几种语文作业:
  1、读写结合。语文教师应拓展学生阅读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边读,边做些笔记或写一点儿读书体会。如在教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三国故事大有兴趣,一位学生在课外读了《三国演义》,用笔记下了诸葛亮三十多处神机妙算的事例。或者凭借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这样的作业可以是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例如在教学《咏柳》的古诗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学写古诗。
  2、剪贴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增长语文知识与才干。例如北师大实验教材中,汉字先入,拼音与汉字几乎同时起步,使学生才上学两个月就识字很多。这样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办“剪贴识字小报”,让学生在报纸、杂志、商品包装等废旧物件上剪下自己认识的字,并把他们按一定的意义摆成一张小报,这样就有了“我爱我家”、“美丽的校园”、“大商场”等主题鲜明的识字小报。既使孩子们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天地中学会了识字。
  3、玩写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在游玩中实际参与实际体会,再让学生将自己活动经历写下来,这样学生有话可写,写之有序。如让学生贴鼻子、拔河、游公园等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4、看一看,积累素材。教师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学生由课堂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感受,积累学习语文的素材。观察可以分为有意观察和随意观察。有意观察即布置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某一事物,如课前布置观察小动物样子、生活习性,植物的样子、特点、生长过程,天气变化等等。随意观察即鼓励学生平时多做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或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写一写观察日记。它将让学生着眼观察、动笔记录、用心思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5、画一画,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变枯燥的读书、讲解为绘画、帮助理解与学习。这里可以画想象图,学生可依据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绘画,如学了《小站》之后,画一幅“小站图”;可以画方位示意图,如学习《詹天佑》时可以让学生画“人”字形线路;也可以画顺序图等等。
  6、演一演,情景再现。喜爱表现是孩子的特点。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孩子分角色的表演教材内容,或演课本剧,让学生更直接的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群鸟学艺》可以分角色表演,教学《小英雄雨来》可以表演课本剧,它将是一种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它将比一切的语言文字更深刻。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其他文献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转变,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改变以往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发现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期刊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心理学研究充分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指导功能,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    一、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营造宽松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
期刊
中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又称为“反抗期”,“麻烦期”或“危机期”,而在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最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对网络成瘾。目前,中国的中学生网络成瘾比例接近10%,网瘾已经成为中学生厌学、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这一势头仍在快速发展中。很多孩子染上网瘾的家庭陷入了痛苦的泥潭,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的亲生孩子会因为上网不听自己的教导,讨厌父母的唠叨,甚至对父母谩骂、施暴。针对此现
期刊
教师走上讲台以后,是继续坚持读书学习呢,还是一劳永逸,停留在原来知识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每一个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想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读书学习。  坚持读书学习,是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从教立德、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教之基。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人
期刊
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这一问题,很多学校一直在进行着探索。事实上,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照搬普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方法,也不能照套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如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是摆在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
期刊
摘 要:技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成功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观、道德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德育》课本身是一种比较枯躁的学科,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探究最佳的教学方法,贯彻《德育》课思想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 教态 ;导入; 语言; 情感     《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期刊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在目前的教育发展中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为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必须在教学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找出一条更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改革之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让学生终生受益,拥有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成绩。  关键词:能力培养;专业能力; 应试能力 ; 教学模式 ;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重在能力的培养
期刊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是充实的。一个好的集体,没有每个老师辛勤工作,没有领导的支持,没有同事的合作,没有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班主任就是再有本事,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我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的一点一滴,也就是只做
期刊
什么是“经历教育”?我们给“经历教育”的定义是:“经历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的“主体经历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活动的主角,在教育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各种经历,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成功、学会发展。这个定义表明,“经历教育”就是体验教育,是为了使体验教育具体化、操作化而开展的教育。  在以往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或解燃眉之急,不注重积极疏导
期刊
摘 要: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应注重于对学生基本数学素质的培养,为其今后的继续深造奠定基础。高中生应具备怎样的优良素质?如何进行有效培育呢?本文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优良素质;涵义;特征;培育策略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高中生优良的数学素质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特征?如何培育呢?本人谈谈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