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测定老年人四种微量尿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健康青年人、64例健康老年人和56例肾功能正常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三组对象的尿β2—微球蛋白(Uβ2—m),尿白蛋白(UAlb),尿免疫球蛋白(UIgG),Tamm—Horsfall蛋白(UTIHP)。结果:Ⅱ组健康老年人与Ⅰ组健康青年人比较Ualb和UIgG明显增高(P<0.05),Ⅲ组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与Ⅱ组健康老年人比较,仅UTHP减少较明显(P<0.05);与Ⅰ组健康青年人比较,Uβ2—m、UAlb、UIgG均增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检测老年人四种尿微量蛋白,对于预测老年人肾脏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老年人;四种;利尿微量蛋白;测定;临床价值
近年来,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日益受到临床上的关注,尤其是老年人尿微量蛋白的检测对早期发现肾脏的受损情况更具有临床价值[1]。本文选择了60-80岁健康老年人及肾功能正常的老年病人120例,对其尿β2—微球蛋白(Uβ2—m),尿白蛋白(UAlb),尿免疫球蛋白(UIgG),Tamm—Horsfall蛋白(UTIHP)四种尿微量蛋白进行检测,并与健康青年人比较,旨在探讨老年人尿微量蛋白变化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对象均为男性。Ⅰ组为健康青年人:60例,年龄18-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1±1.1)岁。Ⅱ组为健康老年人:64例,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67.2±1.3)岁。Ⅲ组为肾功能正常的老年病人:56例,年龄在61-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9±1.4)岁,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常规正常,其中冠心病24例,Ⅰ、Ⅱ期高血压病20例(12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7例,肺心病5例。Ⅱ组和Ⅲ组的老年人均为离退休干部及工人。
1.2测定方法
收集晨尿,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药盒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使用西安核仪器厂生产的Fj2003/50r免疫计数器测量。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尿液四种微量蛋白检测结果见附表,由表可见:Ⅱ组健康老年人与Ⅰ组健康青年人比较Ualb和UIgG明显增高,均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等于2.08和2.37,P<0.05);Uβ2—m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Ⅲ组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与Ⅱ组健康老年人比较,仅UTHP减少较显著(t=2.32,P<0.05);与Ⅰ组健康青年人比较,Uβ2—m、UAlb、UIgG均增高,差异显著(P<0.05),UTHP减少,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24,P<0.01)。其中1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和7例糖尿病UTHP含量更少,为(X±s)13.87±7.42mg/L,与健康老年人比较差异性非常显著(t=3.51,P<0.01)。
3.讨论
正常生理情况下,分子量4-9万的蛋白质(Alb为6.9万)很少经肾小球滤过而出现在尿中,分子量9万以上(IgG约16万)就更少见,分子量小于4万(β2—m为11800)虽可由肾小球滤过,但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所以正常人尿中蛋白质甚微。THP主要由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上皮细胞合成,分布在该段及远曲小管表面,因此正常人尿液中THP含量较丰富,约为50mg/d。随年龄的增长及衰老,人体各系统改变,以肾功能减退最为突出[2-3]。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报告尿中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总蛋白的含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本文观察到年龄增长,β2—m、UAlb、UIgG增加,UTHP减少,但健康老年组和健康青年组比较,β2—m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Alb、UIgG,UTHP的改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首先出现UAlb、UIgG、UTHP的改变,因此将尿微量蛋白作为肾老化的指标不仅有其理论意义,而且有临床应用价值[4]。
Ⅲ组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与Ⅰ组健康青年人比较,四中尿微量蛋白的变化更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尤其是UTHP含量变化,差异非常显著(P<0.01),并且与Ⅱ组比较,UTHP也有顯著性差异。另外,Ⅲ组中12例冠心病并高血压病和7例糖尿病者UTHP含量更少(13.87±7.42mg/L),与国内外有关报导基本一致。由此表明早起高血压、糖尿病等已存在隐匿性肾脏改变,并因疾病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及脏器退变,所以各种非肾脏疾病的老年病,在尿常规、BUN,Cr改变前,就可能已有尿微量蛋白的改变,及时检测尿微量蛋白可早期发现肾脏受累情况。
参考文献:
[1]张颖,崔续玲,金玉.老年人超敏C反应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查的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1(12):2598-2599.
[2]李晓梅,田薇薇,邢桂英,王卓.中老年人体检尿微量蛋白不同方法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2,08(9):726-727.
[3]郭瑞莹.尿微量蛋白联合尿酶诊断肾脏早期损伤[J].当代医学,2014,06(8):22-23.
[4]陈雪梅.老年人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蛋白关系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2(4):103.
关键词:老年人;四种;利尿微量蛋白;测定;临床价值
近年来,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日益受到临床上的关注,尤其是老年人尿微量蛋白的检测对早期发现肾脏的受损情况更具有临床价值[1]。本文选择了60-80岁健康老年人及肾功能正常的老年病人120例,对其尿β2—微球蛋白(Uβ2—m),尿白蛋白(UAlb),尿免疫球蛋白(UIgG),Tamm—Horsfall蛋白(UTIHP)四种尿微量蛋白进行检测,并与健康青年人比较,旨在探讨老年人尿微量蛋白变化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对象均为男性。Ⅰ组为健康青年人:60例,年龄18-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1±1.1)岁。Ⅱ组为健康老年人:64例,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67.2±1.3)岁。Ⅲ组为肾功能正常的老年病人:56例,年龄在61-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9±1.4)岁,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常规正常,其中冠心病24例,Ⅰ、Ⅱ期高血压病20例(12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7例,肺心病5例。Ⅱ组和Ⅲ组的老年人均为离退休干部及工人。
1.2测定方法
收集晨尿,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药盒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使用西安核仪器厂生产的Fj2003/50r免疫计数器测量。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尿液四种微量蛋白检测结果见附表,由表可见:Ⅱ组健康老年人与Ⅰ组健康青年人比较Ualb和UIgG明显增高,均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等于2.08和2.37,P<0.05);Uβ2—m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Ⅲ组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与Ⅱ组健康老年人比较,仅UTHP减少较显著(t=2.32,P<0.05);与Ⅰ组健康青年人比较,Uβ2—m、UAlb、UIgG均增高,差异显著(P<0.05),UTHP减少,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24,P<0.01)。其中1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和7例糖尿病UTHP含量更少,为(X±s)13.87±7.42mg/L,与健康老年人比较差异性非常显著(t=3.51,P<0.01)。
3.讨论
正常生理情况下,分子量4-9万的蛋白质(Alb为6.9万)很少经肾小球滤过而出现在尿中,分子量9万以上(IgG约16万)就更少见,分子量小于4万(β2—m为11800)虽可由肾小球滤过,但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所以正常人尿中蛋白质甚微。THP主要由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上皮细胞合成,分布在该段及远曲小管表面,因此正常人尿液中THP含量较丰富,约为50mg/d。随年龄的增长及衰老,人体各系统改变,以肾功能减退最为突出[2-3]。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报告尿中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总蛋白的含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本文观察到年龄增长,β2—m、UAlb、UIgG增加,UTHP减少,但健康老年组和健康青年组比较,β2—m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Alb、UIgG,UTHP的改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首先出现UAlb、UIgG、UTHP的改变,因此将尿微量蛋白作为肾老化的指标不仅有其理论意义,而且有临床应用价值[4]。
Ⅲ组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与Ⅰ组健康青年人比较,四中尿微量蛋白的变化更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尤其是UTHP含量变化,差异非常显著(P<0.01),并且与Ⅱ组比较,UTHP也有顯著性差异。另外,Ⅲ组中12例冠心病并高血压病和7例糖尿病者UTHP含量更少(13.87±7.42mg/L),与国内外有关报导基本一致。由此表明早起高血压、糖尿病等已存在隐匿性肾脏改变,并因疾病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及脏器退变,所以各种非肾脏疾病的老年病,在尿常规、BUN,Cr改变前,就可能已有尿微量蛋白的改变,及时检测尿微量蛋白可早期发现肾脏受累情况。
参考文献:
[1]张颖,崔续玲,金玉.老年人超敏C反应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查的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1(12):2598-2599.
[2]李晓梅,田薇薇,邢桂英,王卓.中老年人体检尿微量蛋白不同方法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2,08(9):726-727.
[3]郭瑞莹.尿微量蛋白联合尿酶诊断肾脏早期损伤[J].当代医学,2014,06(8):22-23.
[4]陈雪梅.老年人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蛋白关系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2(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