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的坚守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o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周作人一直高举着文学无用的大旗,在文学走向政治化、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他始终坚守“文学自主论”[1]9的阵地,作为其文学观和文学史观的代表性著作《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自出版以来便引起众多研究者的注意。《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周作人坚守文学园地的一道篱笆,目的是坚持文学书写上的自由,无论是文本呈现的片面性论述,还是后来研究者论述《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隐含动机都是周作人努力坚守自身文学园地的表现,这种努力在20年代便可见于周作人的散文中,其文学的坚守具有一种顺承性,本文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自身的文本片面性、隐含动机下的最终目的以及对文学思想的顺承三个方面,来论述周作人对文学园地的坚守。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文本片面性;隐含动机;思想顺承性
  引言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自发表以来,以其独特的文学史观广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角度繁多。许多研究者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将中国新文学的历史囊括到言志与载道此消彼长的历史循环轨道里,是一种独树一帜的见解,但在肯定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贡献的同时,研究者们也指出了文本呈现出来的片面性,周作人为了坚守自己的文学立场,将文学复杂的变化现象简单地归于循环论的范畴中,从而忽略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变化,论述前后的自我矛盾、追溯根源的不彻底、相关文论概念的借用不准等也常为研究者所诟病;在我们看到这些问题的同时,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弊端,我们便会看到周作人在维护自身文学观念时所做出的努力。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国家危亡之际,文学作为影响政治的重要因素,迅速成为政治家侵占的领地。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成了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民族主义文学的竞技场,他们以拯救民族危亡作为一切文艺的最终目的,轻视或无视文学自身的独立性,妄图以文学为工具,成为政治救亡的一把利刃,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的出现,带有抵抗文学大众化、文学工具化的意味,研究者们也大多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背后所暗藏的隐含意义便在于此,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反抗载道文学、文学工具化的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正是周作人对自身文学园地的坚守,反抗之力愈大,对文学园地的坚守越决绝。
  一、文本自身的片面性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小引中就有过这样的陈述:“我本不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这只是临时随便说的闲话,意见的谬误不必说了,就是叙述上不完不备草率笼统的地方也到处都是,当作谈天的资料对朋友们谈谈也还不妨,若是算它是學术论文那样去办,那实是不敢当的。”[2]2从一开始,周作人便承认自身文章具有片面性,话语背后暗示着原为演讲稿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只要能支撑起自己所要谈论的问题即可,并不以其为专业的论著。而片面性的论述也深受研究者的批评。
  首先引起非议的便是周作人对于文学无用论的论述,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周作人说:“我们所说的文学,只是以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为满足的,此外再无目的之可言。里面没有多大鼓动的力量,也没有教训,只能令人聊以快意”[2]15随后他以《水浒》为例子作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水浒》能够减少社会上许多的危险,因为《水浒》具有一种情绪的拔除力量,仿佛所有郁结在心中的闷气都借助于文学中的人物宣泄出来,从而可以起到平定人心的作用。细心的研究者会有所发现,周作人的观点和所举的例子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一组矛盾,一方面他宣称文学的无用,但另一方面又说文学具有消解愁郁、缓解社会矛盾的效力。
  其次惹人非议的便是周作人以言志派和载道派两种潮流的起伏,构筑文学史的文学史观。曾峰在《轮回对历史叙述的支配》一文中,指明周作人在不顾晚明精神与新文学精神根本不同的事实的前提下,把晚明文学与新文学扭结在一起,是受着轮回情结模式的制约,晚明与新文学必须完全相同,才能构成轮回的变迁;任天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发展史》一书中,认为文学的最根本区别不在于言志和载道的区别,其真正的区别在于言的什么志,载的什么道,其次他指出周作人只是以循环论作为文学演变的推动力,其实仍有文学自身力量的消减导致文学发展的变化,周却并未提出;通观以上的论述,周作人将文学的发展归入历史循环的轨道里,的确有失偏颇,为了达到立论的合理性,他有意地规避不利于论述的因子,简化文学自身发展的复杂化,超越言志与载道本身具有的文体限制。
  除此之外,在讲述言志文学和载道文学所代表的具体作家时,也并未给予充分的论证,只是一笔带过;不符合自身言说的人物,则选择远而避之的态度,对于郭沫若、成仿吾等新文学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正是这样的言说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说的片面性,而这些片面性论说的背后,也昭示着周作人坚守自己文学园地的急迫,其目的正如温儒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所言:“其目的在于维护自由表达的思想见解的文学原则,坚持文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4]35
  二、隐含动机后的目的
  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直被研究者视为是具有隐含意义的文本,刊载于《北平图书馆读书月刊》上,主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文中,他就说:“对于郭沫若成仿吾,在首章虽然叙及,但说到新文学运动以后底作者,始终没有提及。也许‘普罗’和写实的文学,对于周先生不合脾味,所以不说了罢!”[3]170;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在他的《周作人——思想与文章》中,指明:“他一面观望着远景上的正统派‘卫道文学’和近景上的左翼‘革命文学’乃至‘普罗文学’,指出赋得式的‘载道’之反动——即兴式的言志态度才是新文学的本质。”[5]9对照当时的具体社会情景,从开始的革命文学到随后左翼的成立,文学政治化的倾向有燎原之势,而从1930年周作人回黎锦明的半封回信开始,左翼文学的代表们便和周作人以文字为武器,展开了一系列的攻坚搏斗,这更加重了周作人对于文学自由的担忧,强大的攻势、独霸的话语形式以风卷残云的姿态席卷文坛,为了捍卫自己的园地,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葆有深意也在情理之中,而最根本的目的所在便在于坚守自己的园地。   也有的评论者论述周作人书写《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目的在于是为新文学运动的存在和发展寻找历史的皈依,如钱理群的《周作人传》中曾这样论述:“现在周作人则把他的主要兴趣、注意力集中于寻找五四的历史渊源,力图在新与旧之间发现某种历史联系,从而为新文学的存在与发展寻求历史的根据,周作人实际上是在寻根。”[6]34而这一观点在汪成法所编的《在言志与载道之间——论周作人的文学选择》一书中有明确的解释,他分别以胡适、周作人在1922年、1923年发表的专篇文章为例说明现代文学早在20年代便已经确立自身地位,随后分别举学衡派的吴宓和张荫麟对于新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进入大学课堂等事实证明新文学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未出版以前,其合法性已經得到文学界人士的广泛认同,而这直接的原因早就体现在周作人20年代《自己的园地》等集子中的一些散文作品之中,在这些作品里,周作人早已表明自己的心迹。
  三、过往观点的顺承
  自从周作人于1920年在《新文学的要求》一文中论述了自己关于个性文学的观点之后,直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发表,其关于文学的立场便有着一贯的顺承性,而能够较全面体现其文学思想的集子便是《自己的园地》。
  在《自己的园地》旧序中,周作人便有着这样的论述:“我們太要求不朽,想于社会有益,就太抹杀了自己;其实不朽决不是著作的目的,有益社会也并非著者的义务,只因他是这样想,要这样说,这才是一切文艺存在的根据。我们的思想无论如何浅陋,文章如何平凡,但自己觉得要说时便可以大胆的说出来,因为文艺只是自己的表现,所以凡庸的文章正是凡庸的人的真表现,比讲高雅而虚伪的话要诚实的多了。”[8]1由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周作人认为文学只是自己的表现而已,随后在《自己的园地》一文中,以蔷薇地丁和果蔬药材相比较,认为社会既需要果蔬药材,也需要蔷薇地丁,从而给自己的“蔷薇地丁”文学以合理性,此时的周作人文艺思想存有着为人生的意味,以个人为归属,以现情思为艺术,文学指向自己的本心,而其他人因接触了这艺术,从中得到快感与宣泄;在感受到自己的文学自由受到强大外力的压制时,周作人起初并未表现出非此即彼的态度,而是强调文学上的宽容,他认为所谓的宽容乃是说已成势力对于新兴流派的态度,在文艺上已成势力的流派,不应该以决绝的勇力压迫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流派,要知道社会既需要果蔬药材、也需要蔷薇地丁,所以正确对待文艺的态度应该是彼此依存,相互宽容;强调文艺的宽容后,周作人毅然反对文艺的统一,首先文艺的统一在本质上就不应该存在,因为世人皆异,其表现情思及其方式都有着千差万别,若以强力以求统一,这有碍于文艺上的自由;其次文艺的统一在操作过程中也是不可能的,当所有的文艺都趋向于同一时,这也便意味着文艺的结局只能是消亡;那么对待文艺正确的态度是兼而有之,是给予文艺充分的自由;
  在这些陈述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文学自主论”的影子,文学是自我表现的艺术,文学没有宏大的目的,其目的只是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满足而已。他反对文艺的统一,提倡文艺的宽容,只为了在自己的文艺园地中能有栽种蔷薇地丁的一块自留地,但在文艺领域愈发剑拔弩张的情境下,周作人感受到情况的窘迫,于是便将自己所推崇的文学观回溯到历史当中,企图从历史的轮回里,寻找到支撑自己的力量,这也就成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出现的原因之一。周作人坚守自己文学园地的努力早在20年代便以开始,关于文学自主论的思想也多散现于其散文著作中,其思想在20年代到30年代是有着一定的顺承关系,而这一切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捍卫自己写作自由的权力。
  结语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一部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论著,论著的背后凝聚的是周作人个人对于文学独特的理解,他的文学自主论,虽然过于追求作家本身和文学自身的趣味性,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势必得不到时代的认可,但是对于文学大众化、工具化的倾向也起到了一定的反拨作用;他的文学史观,因为要成为文学自主论的论据,自然避免不了有悖常识的偏颇和论述的片面,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我们看到了周作人坚守文学独立性的努力,正是这份坚持促使周作人坚持自己文学园地的耕耘,在现代文坛留下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印记。
  参考文献:
  [1]中书君.中国新文学的源流[J].新月.1932(4).
  [2]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陶明志编.周作人论[M].上海:北新书局,1934.
  [4]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木山英雄著,赵京华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M].2004.
  [6]钱理群.周作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
  [7]汪成法.在言志和载道之间——论周作人的文学选择[M].2013.
  [8]周作人.自己的园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美,在哪儿呢?是在那辽阔的大草原上?还是在蔚蓝的大海上?都不是,美是隐藏在生活的瞬间,哪怕只有0.01秒,也会给人留下抹之不去的印象,让人心中温暖。  家里曾经养过一只八哥,这只贪吃鬼是在跑进阳台偷吃水果时被我抓住的。这只本来十分自由的小鸟,自从被关到了笼子之中,整天闷闷不乐,几乎不吃任何东西,只是在喝水。它在我们家呆了几天之后,就明显瘦多了,好比一只刚孵处窝的小鸡。。我们家为此开了一个会,父母要
期刊
时值中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饺子和各样美味的菜肴,餐桌上洋溢着温馨动人的水汽。吃过月饼,我便想着到楼下去走一走。  小区里已经亮起了路灯,温暖的黄色向周围晕染开来,路两边的银杏叶被勾勒出金边,在秋风里手舞足蹈,秋意就乘着这微风让金边向内渗入,缓缓地给她披上金装。顺着小路往前走,渐渐地灯光更暗,绿色的灌木丛也逐渐变成一块块墨团,地上开始有了光斑,欢欣雀跃、追逐嬉戏,我仰头望去,才看见斑驳的月光透
期刊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和田园景色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田园题材创作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所推崇。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影响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期刊
这次,我去了北京。我和我们班的六个小朋友一起去,一路上我都兴奋满满,心想着:北京,我来了!  在北京的第一天,上午老师早早地把我们叫起来,让我们听一个成功人士的演讲。演讲的小姐姐很年轻很漂亮,声音很温和,让我一听心里很舒服。她去过很多地方,让我很羡慕。下午,我们玩了很多有趣的游戏。真是其乐无穷呀!可是我又一听明天要2点起床去北京天安门,第一反应就是“困”。  第二天,伴随着耳边的阵阵催促声,我被我
期刊
【摘要】:人文精神作为书法的内在支柱,对书法发展起着一定的良好作用。但是,当下书坛严重丧失原有精神支柱,表现出种种错误,因此,我们要努力寻回其丢失的内在支柱——人文精神。  【关键词】:当代书坛;人文精神;缺失;对策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被边缘化,而书法却依旧被世人所推崇,并且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如此繁荣的书坛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却导致其内在精神痞
期刊
【摘要】:在侦探小说《罗杰疑案》中,阿加莎·克里斯蒂表面上沿袭了爱伦·坡创立的“侦探+助手”的传统模式,实际上却巧妙地借用坡《失窃的信》的模式,以在传统侦探小说中作为忠实助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作为罪案的凶手,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智力,冲击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  相信任何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侦探小说《罗杰疑案》的
期刊
【摘要】: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虽说都是对自然的描绘,但是二者却是有共性和个性的存在。塞尚(1893—1906)在19世纪末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现代绘画之父”,他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影响了当时绘画的发展。何海霞(1908—1998)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大家,他的巨幅”金碧山水”气势恢宏,引人入胜。塞尚与何海霞生活在两个相接的时代,他们在各自的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着艺术创作。然而
期刊
【摘要】: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的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为我们从事社会研究提供了基本原则,为分析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本文主要以《自杀论》、《私人生活的变革》两本书为例,浅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对比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不同特征。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资料收集;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及逻辑思路对比  (一)《自杀论》的研究方法及逻辑思路  《自杀论》被认为在社会学发
期刊
【摘要】:走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验中国古典风格建筑。  【关键词】:古典;设计;建筑;古代  现如今,在快节奏城市工作的人们,越来越向往放松、自由的生活,中国式古典风格的设计也就成为了大部分国内居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古典式式风格可以表现出庄重、典雅的气度,代表着敦厚、方正的礼教精神;在我国传统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庄重典雅的气度,这样才能体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建筑中流露出潇洒、飘逸的
期刊
【摘要】:王安忆小说《天香》以申家由盛转衰的家族命运和三代女性对“天香园绣”的传承和发展为线索,书写了申家三代女眷走向独立的过程。小说通过对申家三代女性形象的塑造,重点表现了作者对于女性独立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王安忆;天香;女性书写;女性意识  在当代文学中,女性和上海一直是进入王安忆文学世界的关键。王安忆在2007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天香》同样是以上海和女性为主体展开写作的。不同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