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如何改良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o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小学,是人才培养的底层,也可以说是培养的土壤,这个土壤适不适合创新人才的成长,更是关键。
  一、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落实问题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道德思想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而并不相反。但素质教育喊了多年,推行多年,真正落实的学校并不多。或者是因为学校本身有难处,又或者是老师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到位,所以造成在课堂教学上执行不一。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应试教育还是比素质教育普遍。
  (二)評价中存在的问题
  1. 重知识轻能力。从理念上看,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即使在小学,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也是普遍的。测验命题纠结于知识的细枝末节,忽视记忆以外其他能力的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风。其后果是学生压力山大,影响了多元能力的发展。
  2. 片面追求分数。分数成为学习目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而激发出的学习动机,比如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学习。内在动机是因为喜欢、有兴趣或活动本身的原因而激发起的学习热情。考试使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内在求知动机的发展。仅仅用测验分数评价学生,也容易挫伤困难学生的积极性。
  3.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习成绩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尺。有些学生或许会以为成绩不好而当众被批评,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许多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不能忘怀的通常是老师的蔑视或嘲讽。当今,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考了高分,就被认为是好孩子,可以获得奖励;而考得不好,就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难。这种压力通常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的产生,如抄袭、说谎、攻击性过强等,而不会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育土壤的改良办法
  (一)评价制度的改变
  评价制度改革,我国已经走了多年,也出台了不少评价方式,到最近的中考、高考的改革,这些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主要目的就是减轻学生负担,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升中是无须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的,考试的选拔功能在小学生评价机制中就不需要考虑,我们要注重的是反馈的功能,发挥考试评价的反馈、诊断、激励和帮助的效能,以评价促教学即可。
  我们在重视基本知识点的测评外,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在重视学生认知领域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非认知领域的发展水平。
  在考试评价形式上,我们习惯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的简单评价形式,并认为这是最为公平而有效的,所以一直来许多教师乐此不疲。其实这分数测评有其偶然性和片面性,无法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反而误导了许多家长、学生唯分数论。
  我们无论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实际上都是观念的改革,我们要改革学生学业评价,首先需要弄清楚考试是为了什么?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是为了什么?怎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培养怎样的学生?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思维是创新的动机和力量,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点燃创新思维之火,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的确,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因此,我们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情景中积极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增强课堂教学的思维性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要作相应的转变:
  1. 教学观的转变。要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由单一的传授转变为师生双向的过程。
  2. 教师观的转变。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职责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传道、授业、启惑,教师不应当只给学生解决问题,而应该启发学生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但凡上过公开课或参加过优质课的教师都深有体会,一节优质的课例往往是既富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用的技术,又凸显教学的智慧、课堂的灵动,并在同行中引起一定的回响。这样的
单一的鼓励方式必定枯燥且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没能得到及时、更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学生得不到所期望的评价,自然有挫于自信心。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动态表现,鼓励学生方式要灵活变通。那么教师在课堂上鼓励的方式有哪些呢?又怎么去运用呢?  一、形象式鼓励  形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
古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只要能够改正,错误便是璞玉.改错的关键是理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理错,让
每位校长都想把自己管理的学校办好。那么,怎样的学校才是一所“好学校”?没有具体的答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把学校建设成清新、优雅、实力、多彩、特色的“五大”校园,就算一所好学校。  一、构建一个“清新校园”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圣洁之地。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怎样?反映全校师生的道德水准和治学执教的风貌。因此,构建一个作风正,教风好,学风浓的“清新校园”至关重要。  1.
我们常常发现,小学低年段的孩子更容易“哄”,也许一朵红花的奖励就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意识有所增强,所学知识也有了一定难度,有些孩子的学习
等效思维方法是在等效前提下把实际、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理想、简单的物理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提高建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本文,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等效思维方法运用进行阐述。  一、含义解释  等效思维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在保证效果、关系或者特性相同的前提下,把实际、复杂的物理现象、过程、模型、物理图像和相互作用转化为理想、简单的物理现象、过程、模型、物理图像和相互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努力创建校本特色文化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学校教改的一大热点。但是,目前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很大程度停留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校风、班风、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