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而先秦诸子也创造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深刻影响了其身后两三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华夏子孙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比如诗歌中重要的流派——山水田园诗的源头就可以追溯到道家学派,本文以晋代、盛唐和南宋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为例,阐述了田园诗中脱离世俗、淡泊名利、回归自然以及田园之乐的情感与道家学派中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的思想不谋而合,阐述了道家学派对田园诗人的影响。
关键词:田园诗;道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中国古典田园诗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是先秦诸子散文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部分是描写农事的诗篇,乐府诗中也有表现田园生活的诗歌,且风格独特。然而我们大多认为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始,田园才真正被纳入审美和文学的视野,晋宋时期出现了田园流派,使田园诗脱离了依附其他诗歌的附庸地位,独立于诗歌园地;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以王维和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南宋时期,对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和发展,成就最高的要属范成大。
诗歌往往是诗人思想和感情的寄托,所以诗歌中的思想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密切相关。
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哲学观是我国古时的两大主流思想,文人墨客创作大多建立于这两大思想之上,儒家崇尚入仕,主张忠君报国,道家信奉无为而治,讲究清静无为。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厌倦权利欲望,愿清静无为的思想与道家主张不谋而合。
陶渊明的五首《归园田居》是田园诗的经典之作,下为其中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约写于诗人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在儒家的入仕与道家的归隐之间,道家归隐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诗人首句便说自己自小就不喜世俗官场,本性偏爱自然。回归自然,逐本溯源,强调人的本性与本心正是道家的思想之基。诗的中间几句又描述了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流露出诗人对回归自然的浓浓喜爱之情,只有田园生活才是诗人一直追求和向往的生活,也只有脱离世俗而靠近自然才是诗人应该有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契合与舒适,正表现出道家所推崇和提倡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道家风韵更为浓厚。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比于《归园田居》《饮酒》的哲理性更强,一句“心远地自偏”,深得道家之风,其中“远”是玄学中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有一份清静自然的悠然心态,此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虽然处于闹市,能有这样的心态,也可谓超越世俗,深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
王维的田园诗《山居秋暝》同样暗藏道家的影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而诗人却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见多了权利欲望,世俗名利,此时被这明月清泉,田园人家所打动,隐隐有着返璞归真的纯净与归属感,于是产生“王孙可自留”的惬意。
《终南别业》中更是深藏道家真意。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山是道家全真派发祥圣地,更是隐士聚集之地,王维从中年开始便倾心道家哲理,晚年更是居住在终南山边陲,在此居住,心态可谓悠然自得,又充满哲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天人合一的愉悦,“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又可看出诗人的随性洒脱不拘于世俗,似有仙风道骨之姿。
范成大的田园诗一反前人自抒隐逸情怀,而是深入农家,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田园生活。他的《四时田园杂兴》是其中大成。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此诗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农家生活,生活虽是寻常,却透露出不寻常的情趣,這也是诗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情趣来自诗人的心,而不是生活本身,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也能看出诗人心中对名利的淡漠和对回归自然的向往。
由这些田园诗可看出,但凡因为有着对田园的向往而抛却世俗名利的诗人,多少都受到道家向往自然,返璞归真的影响,而诗歌是诗人心境的外现,于是,田园诗中便存下了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子,这也是为何读起田园诗往往使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而产生渴望宁静,向往自然的憧憬。
关键词:田园诗;道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中国古典田园诗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是先秦诸子散文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部分是描写农事的诗篇,乐府诗中也有表现田园生活的诗歌,且风格独特。然而我们大多认为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始,田园才真正被纳入审美和文学的视野,晋宋时期出现了田园流派,使田园诗脱离了依附其他诗歌的附庸地位,独立于诗歌园地;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以王维和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南宋时期,对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和发展,成就最高的要属范成大。
诗歌往往是诗人思想和感情的寄托,所以诗歌中的思想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密切相关。
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哲学观是我国古时的两大主流思想,文人墨客创作大多建立于这两大思想之上,儒家崇尚入仕,主张忠君报国,道家信奉无为而治,讲究清静无为。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厌倦权利欲望,愿清静无为的思想与道家主张不谋而合。
陶渊明的五首《归园田居》是田园诗的经典之作,下为其中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约写于诗人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在儒家的入仕与道家的归隐之间,道家归隐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诗人首句便说自己自小就不喜世俗官场,本性偏爱自然。回归自然,逐本溯源,强调人的本性与本心正是道家的思想之基。诗的中间几句又描述了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流露出诗人对回归自然的浓浓喜爱之情,只有田园生活才是诗人一直追求和向往的生活,也只有脱离世俗而靠近自然才是诗人应该有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契合与舒适,正表现出道家所推崇和提倡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道家风韵更为浓厚。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比于《归园田居》《饮酒》的哲理性更强,一句“心远地自偏”,深得道家之风,其中“远”是玄学中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有一份清静自然的悠然心态,此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虽然处于闹市,能有这样的心态,也可谓超越世俗,深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
王维的田园诗《山居秋暝》同样暗藏道家的影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而诗人却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见多了权利欲望,世俗名利,此时被这明月清泉,田园人家所打动,隐隐有着返璞归真的纯净与归属感,于是产生“王孙可自留”的惬意。
《终南别业》中更是深藏道家真意。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山是道家全真派发祥圣地,更是隐士聚集之地,王维从中年开始便倾心道家哲理,晚年更是居住在终南山边陲,在此居住,心态可谓悠然自得,又充满哲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天人合一的愉悦,“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又可看出诗人的随性洒脱不拘于世俗,似有仙风道骨之姿。
范成大的田园诗一反前人自抒隐逸情怀,而是深入农家,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田园生活。他的《四时田园杂兴》是其中大成。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此诗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农家生活,生活虽是寻常,却透露出不寻常的情趣,這也是诗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情趣来自诗人的心,而不是生活本身,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也能看出诗人心中对名利的淡漠和对回归自然的向往。
由这些田园诗可看出,但凡因为有着对田园的向往而抛却世俗名利的诗人,多少都受到道家向往自然,返璞归真的影响,而诗歌是诗人心境的外现,于是,田园诗中便存下了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子,这也是为何读起田园诗往往使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而产生渴望宁静,向往自然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