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教仁教授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朗读是阅读的一种形式,是把文学作品转化成语言表达的过程。在这个活动中,用眼看,用口读,用耳听,用心悟,是一个多种感官充分发挥功能的过程,更是人们内心情感、体验的真实表达。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学生入学初期若是注重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其欣赏力、想象力、审美力,丰富其内心的的感情,还能陶冶学生的人格,更是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低段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夯实“五不”打基础
要读好课文的前提是要把课文读正确。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加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刚入学的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很容易被色彩鲜艳的图画吸引而忽略文字的存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识字量有限。就这些学生实际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必须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指读、原文背诵检查等方法对于学生做到“五不”有较显著效果。只要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
二、范读引领入佳境
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感悟能力较差,即使在教师的讲解帮助下,他们也很难完全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而此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更直接地便于学生摹仿。摹仿本就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甚至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朗读一点不亚于老师的范读。当然,要做好领路人,就要求我们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语速、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如若教师对自己的范读还没有完全驾驭作品的自信,不妨借助名家名师朗读的音频、视频等给学生做好示范,也更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激真情
小学语文课堂的创设情境,是指由教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再现文章情境,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内容之中,从而提升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基于文章原本的内容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拓展,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才能促发其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体验。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才能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语言,从而才能在朗读过程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例如在進行《敕勒歌》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讲解诗意,学生无法生出对诗中描写景物的喜爱,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诗中的情境进行还原,引导学生们想象仰望天空,你会看到什么?俯瞰草原,你心情如何?如若再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们仿佛置于诗境之中。学生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更好地通过朗读将内心体验尽情表达,进而为有感悟地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丰富活动促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去创造。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这时的我们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各个平台,如组织班级朗读比赛、经典朗读展示、课前朗读欣赏、古诗词朗读推荐等。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完成自读自评、学生互评,再利用孩子都想在活动中得到认可的心理,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有在低段就开始帮助学生做好朗读的扎实训练,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的朗读成为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言语活动,甚至成为一种口头语言艺术,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最终的教学梦想。
一、夯实“五不”打基础
要读好课文的前提是要把课文读正确。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加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刚入学的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很容易被色彩鲜艳的图画吸引而忽略文字的存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识字量有限。就这些学生实际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必须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指读、原文背诵检查等方法对于学生做到“五不”有较显著效果。只要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
二、范读引领入佳境
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感悟能力较差,即使在教师的讲解帮助下,他们也很难完全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而此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更直接地便于学生摹仿。摹仿本就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甚至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朗读一点不亚于老师的范读。当然,要做好领路人,就要求我们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语速、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如若教师对自己的范读还没有完全驾驭作品的自信,不妨借助名家名师朗读的音频、视频等给学生做好示范,也更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激真情
小学语文课堂的创设情境,是指由教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再现文章情境,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内容之中,从而提升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基于文章原本的内容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拓展,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才能促发其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体验。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才能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语言,从而才能在朗读过程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例如在進行《敕勒歌》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讲解诗意,学生无法生出对诗中描写景物的喜爱,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诗中的情境进行还原,引导学生们想象仰望天空,你会看到什么?俯瞰草原,你心情如何?如若再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们仿佛置于诗境之中。学生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更好地通过朗读将内心体验尽情表达,进而为有感悟地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丰富活动促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去创造。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这时的我们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各个平台,如组织班级朗读比赛、经典朗读展示、课前朗读欣赏、古诗词朗读推荐等。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完成自读自评、学生互评,再利用孩子都想在活动中得到认可的心理,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有在低段就开始帮助学生做好朗读的扎实训练,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的朗读成为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言语活动,甚至成为一种口头语言艺术,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最终的教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