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传统元素;继承;创新;书法艺术;层面分析
[中图分类号]:J292.1
书法作品要达到一种较高的境界,使作品渗透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芳香,具有耐人寻味的书卷味,并具有时代韵味,富有极强的生命力,这就要求书法家应具有深厚的传统书法理论与实践功底、较好的文化修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及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的毅力等。一个成熟的书法家就是一个普通的书法爱好者在各方面综合提高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升华。而如何从传统中吸收养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是每一个书法研习者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论争不息的老话题。较多文献[1-2]从多方面阐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进行了层次与结构分析[3],也形成有助于理解传统与创新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理论与实践。笔者认为,传统与创新是动态发展的概念,二者应相辅相成。应该从认知、态度、行为和升华层面对书法的传统与创新进行表层与深层的剖析。通过深化认知,端正态度,突出实践,才能更好地解决从传统中吸收什么,摒弃什么,如何创新发展等问题,并进行不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走向正确方向,最终达到艺术的自然升华。
1 书法艺术研习过程的层面分析
一般的书法艺术研习过程经历了认知、态度、行为和升华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1.1 认知层面是基础
认知层面是指传统的书法艺术作用于受众(此指书法学习、认知接受者)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受众对书法艺术体系的关注度、了解度和知识构成等方面的变化。认知层面的效果在于明确“这是什么”,强调如何把受众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书法体系中来,不断积累、深化对书法传统体系的知識。因此,它是受众书法学习态度与学习实践的基础。
1.2 态度层面是动力
态度层面是指受众对书法传统体系与创新的价值观念、看法和态度,是受众运用一定的方式去理解、评价、吸收传统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态度层面的效果在于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思潮多样化的情况下,如何加强或改变受众对书法传统艺术引领社会思潮的看法。形成正确的态度层面效果是加深书法体系认识、增强传统书法学习信念的催化剂和推动力。例如在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大力弘扬书法文明,尤其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与取法是不遗余力的。“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者”,正因为上层大力推崇书法,才会有唐朝对书法的变法、尚法、并集南北、古今笔法之大成,出现“初唐四杰”,及颜真卿等书法里程碑式人物,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社会,政府也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书法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将倍受关注。因此,态度层面对书法传统体系的学习与研究起到催化和动力作用。
1.3行为层面是归宿
行为层面是指受众在认知与态度的支配和调节下,在书法行为习惯、行为规范方面发生改变,并能在实践活动(各种学习环节或创作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投入书法传统学习与创新的实际行动。行为层面的效果是明确“怎么做”,强调如何使书法传统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体系外化在受众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形成普遍遵循的正确的实践行为规范。它是书法艺术发展过程的归宿。
1.4 升华层面是造化
上述3个层面共同构成了书法研习过程体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如邹宏秋(2008)所述:“主体人的任何价值观念或价值意识都要以其真理性认识作为它的认识论基础,而任何真理性认识也只有在转化主体人的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之后,才能成为实践的直接动机并用以掌握实践的精神力量。”[4]因此,书法艺术的学习效果只有围绕着这3个层面逐步深入才能达到艺术自然层面的升华。只有真正伟大的书家才有升华造化的能力与胆识,创造出不朽的创造性的书法作品。从而形成动态联系的认知、态度、行为、升华4个层面,向传统中注入新血液,再创出新的传统,结出创新硕果,形成螺旋式动态发展的传承与创新理念,推动书法健康发展。
2 中国书法的传统
丛文俊先生指出,书法的传统是“发展史”。发展史有明确的书法发展序列的各种汉字字体,各种字体的书写法则、技巧、美的形式和它们的发展变化,作品、书家、流派、毛笔和墨的使用方法、审美观念及其发展变化,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文字记载。他排斥只为记录语言、缺乏书法艺术美的内涵的一般性书写,他也排斥背离书法艺术美的原则的各种装饰性美术字体[1]。
2. 1书法是汉字艺术的表达
概括地说,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用笔、结构、章法的特点。古人云:“一点成一字之规 ,一字乃终篇之主。”通篇结构首尾相应、法度谨严才算是书法作品,书法都是对同一种对象(汉字)的不同书写表达形式。文字是人类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汉字又以自己独特的线条符号系统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建构着一座广阔、宏伟、灿烂无比的摩天大厦,是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灵长城,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丰碑。在祖国漫长的文字书写史上,汉字书写的形式可分为毛笔和刀刻两大类:用毛笔在竹简、木椟(又称“版”或“牍”)、玉帛、纸张等材料上书写的文字称为毛笔文字;用刀或石在甲骨、陶、金属器皿、玉石、碑碣、木板等材料上书写的文字称为刀刻文字。在刀刻文字中,有的是直接用硬性之“笔”在其上刻写,而大多数石刻、木刻文字,则是毛笔和刀刻两者的结合,即先笔写(曰“书丹”)后刀刻。从其不同的工具材料及其应用、欣赏价值上,毛笔和刀刻并存发展,相互影响、借鉴,相互融冶汇合,两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2. 2 书法传统的结构层次
在丁子义(2009)的基础上[2],表1以文字与时代发展为主线,将历代书法的传统结构层次从书体、载体形式、操作方法、技法、形式、用墨、意境、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梳理。
表1 历代书法的传统结构层次
Table1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al levels of calligraphy in different dynasties
时代
表 层
深 层
特点
规范书体(正书)
载体形式
操作方法
技 法
形 式
用墨
意 境
殷商时期
甲骨文
胛骨
契刻
先朱墨后刀刻,或直接刀刻
直曲,方圆
无
雄伟或粗犷或秀美
基本具备书法艺术的基本因素
两周时期
金 文
青铜器
铸造
铸造或刻凿
直曲,方圆
无
或流畅瘦劲,或雄强奇伟或朴拙凝重
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战国时期
金 文
石料
手写
中锋用笔,力含其中
直曲,方圆
有
古朴、自然、圆润、雄厚、流畅
简约连贯
秦朝时期
小篆
石料
镌刻
自觉时期的用笔,
独特,多样
有
雄强朴拙,皇皇大度的艺术气质
法度谨严,骨力强劲
汉朝时期
隶书
简、麻纸
手写
从篆书中省简、简化、演变
改圆转笔为方折之笔
多变
古拙质朴,出现章草
带有隶书笔意,古拙质朴
东晋时期
二王楷书、行、草
麻纸
手写
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的用笔
形式多样,艺术的飞跃
多变
“意”深“工”至,并非后人所谓的“尚韵”,而是真正的尚“意”,丰富多彩[6]
带有楷书笔意,俊美流畅,其行、草书经二王之手,达到新境界
唐朝时期
楷书、行、草
宣纸
手写
五体皆备的用笔
形式多样
多变
尚法,楷书法度谨严,唐草又是一代风流[5]
带有楷书笔意,俊美流畅,书法鼎盛时期,是书法集大成时代
宋至明時期
楷书、行、草
宣纸
手写
五体皆备的用笔
形式多样
多变
尚意,精神外拓,表现个性,多字外风韵[5]
带有楷书笔意,俊美流畅,继承前人而创新
清代
碑学兴起
宣纸
手写
五体皆备的用笔
形式多样
多变
北碑风气盛行
打破宋、元、明以来的帖学垄断,在篆、隶、北魏书上超轶前代
从表1 可看出,传统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都是书法传统体系中的元素。正所谓“意”、“法”相合,高潮迭起;“意”、“法”相离,则沉寂萧索。这是书法的规律[6]!
2. 3 书法传统的表层与深层元素
书法传统体系中的元素从理论上可概括为表层、深层及时代性。具体的有书体、载体形式、操作方法、技法、形式、用墨、意境、特点等。其中书体、载体形式、操作方法、技法、形式、用墨都是外在的表层(外化)元素,书法艺术的意境是抽象、概括的内在的深层(内化)元素。意境不仅抒情,同时也体现作者一定的精神世界。意境有“气”、“骨”、“势”、“韵”、“格”等[2]。因此,传统的表层与深层所包括的丰富的技法、形式、理论和精神理念、审美追求等构成了传统的书法艺术系统。特别应该强调的是:传统包括形象的,抽象的,可重复的,不可重复的,古人的学书发展之路与创新精神亦是传统中的传统,传统本身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只有浸沐传统系统中,与古人对话,才能更好地领悟、吸收、发扬传统。
3 书法的传统与书法的创新
3.1 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又可发扬传统,形成新的传统,如此进行螺旋式发展。丛文俊先生认为[1],任何艺术的创新,都是在那些原有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造,使之升华。原有形式加上改造后的升华内容、形式、发展轨迹,构成该艺术形式的传统。就此而言,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破坏,不是摒弃,而是为传统注入新的血液,继续保存和超越她,丰富她,并且创造那些从自身开始的新的内容和形式,即新的传统。首先,通过对优秀法帖的研习实践,认真研习其笔法、技法、结字、章法等书法传统的表层的外化元素,可提供书法创新的视觉参考与表现形式的示范与经验,提供创作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技巧的沟通、启迪与经验。其次,传统书法艺术的表层构成了意境等深层的内化元素,也渗透着书写者的理念、情感和精神世界。它可提供书法创新的理念与审美导向。在“气”、“骨”、“势”、“韵”、“格”等方面有实践经验的借鉴价值。另外,对传统的源流、价值、品评、工具、性能、形式、自身特质、艺术内涵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创新的营养源泉。因此,扎根传统,才能出新。
3. 2 扎根传统求创新
对传统的继承,我们应有正确的态度。在传统书法艺术体系中,对传统的书法作品与书论的研习与解读是继承传统的主要途途径。然而,对传统的把握,持之公允,是难上加难的事。我们并非厚古薄今,而是要遵循法度,古为今用。要用鲁讯先生的“拿来主义”思想来扎根传统,吸收传统,属规律性的知识,要不断勤学苦练,从中慢慢体会、领悟,认真临贴读贴。各种书体都有其特有的法度,篆有篆法,隶有隶规,楷有楷则,草有草法,这是必须遵守的,否则,就篆不成篆,隶不成隶,楷不成楷了,草不成草了。例如,对楷书而言,著名的《永字八法》就是典型的用笔之法,进而学结构,字法 、章法、篇法等。米芾作为宋四家之一,遍临百帖,嚼精咀华,达到酷肖乱真,而后又能跃出前人,自标风骨[7],自成一大家。但也有他不同于前人的教导“笔中有力”,而是追求随意执笔:或正侧、或背,在转折与顿挫中形成飘逸的气势,他的行笔变化多端,或重或轻,如他自己所说:“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运天真,出于意外 ……又笔笔不同[6]。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与天真自然也。”他的书法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重整体气运,成竹在胸,随遇而变的境界。他的很多笔法仔細探究都缘于前人的笔法的吸收,而后进行创新。米芾的行书在“钩”的部分则显出他对颜行书的学习,还有褚遂良用笔的丰富也正合米芾的口味。而米芾所谓独创的“刷字”也来自于大师段季展的大字[8]。米芾很好地完成了从认知、态度、行为、升华等4个层面。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深受人们欢迎,最受人们欣赏的精品力作无不蕴含着传统风貌和个性化风格。
3. 3 创新不等于发明
与前相反,现今有的人,以墨水泼洒或故作枯笔,或仿效儿童稚笔、把字写散、写丑,支离破碎、信手涂沫称之谓 “自然”、 “新潮”或称之标新立异的创新者,甚至奉为弄潮者等等。这些作品和创作理念的出现是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大形势下出现的不可避免的文化负面现象。它形成的原因诸多,也较为复杂,但归根结底是传统继承的缺失。创新不是发明,不是制造,创新不能像爱迪生发明和蜡烛没有联系的灯泡那样,去割裂和传统的血肉关系,制造出完全脱离母体的新形式来。
因此,对书法传统体系与创新发展的正确认知态度是学习与研究书法艺术的强大动力。
4 书法创新的过程
4.1 传统是创新的基石
书法传统的发展与创新并非易事,创新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成功的书家、作品,都体现着浓郁的传统精神和个性风格。当代中国书坛的创新,值得乐观、肯定的也都是这种类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又为实践服务。书法家应广泛涉猎各种古帖与书学理论。古代书论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是研究书法的法宝,只有认真研读书法著作,并用其指导书法实践,并能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显著的进步。才能形成传统到创新,又能创新到传统的发展过程。那些只注重实践,不强调理论或者只注重理论,不进行实践的习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古代书法著作传世虽少,但也有《笔阵图》、《书品》、《书谱》、《法书要录》、《书史》、《墨池编》、《书法正传》、《艺舟双楫》等重要著作,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前人在习书及品评等方面的经验,以“拿来主义”的方法加以继承。当然,当今面世的优秀书法论著也是重要理论。并且,随着书法研习者学识修养的不断提高,每一种继承过程也是动态更新的过程。
4.2 实践是创新的内核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尤其在当前书法界存有相当部分的书法学习者或是少量书法家均抱有太多的急功近利的不恰当思想观念。有的书家曾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达到这一高度以后便就此不再吸收“墨水”了,这就很难达到升华的自然造化层面。因此,书法家除了坚持笔耕之余,在广泛研习书法理论的同时,应广泛学习文学、美学、哲学、历史,甚至音乐、舞蹈等其它方面的知识,只有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才能在书法上有更多的创新,一名优秀的书家往往也是常识渊博的文艺理论家、文学家等。古代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学识渊博的诗人、文学家、画家、哲学家。宋朝诗人、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提倡“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其才华不愧为世人所景仰;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人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所谓“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等等,从这些句言中,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9]。
4.3 传统的内化到自然与造化的升华
通过不断的实践、继承、再实践、再继承,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前进道路中,书法传统与创新已深入书法家精神创新体系,形成道法自然的造化与升华,即在强调师法传统的同时,进入师法自然与师法造化的层面。古代大家在此方面多有阐述:王羲之的观鹅悟出“之”的写法。颜真卿的“每见万类,悉书象之。每为一平画,皆需纵横有象。”(见颜真卿《述纺常史笔法十二意》,张旭的“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目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得,一寓于书。”(见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等,提供了师自然和师造化中从视觉、听觉等获得书法创新的成功范例[3]。值得说明的是,大部分书写者是“师古人”而非“师造化”,毕竟师法古人显得简单明了。而只有真正伟大的书家才有师造化的胆识和能力,造出不朽的创造性的书法作品。当然,师自然和师造化达到真正的升华的方法也构成了书法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实现师自然和师造化则成为当代书法界急需研究的课题。当今的“书法家”也将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需为培育新人做贡献,将书法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丛文俊.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494-532.
[2] 丁子义.源于传统,厚积薄发──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看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方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9,(6):68-71.
[3] 杨锁强.论书法传统与书法创新的层次与结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2):69-74.
然”浅析
[4] 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
[5] 王冬龄.书法篆刻[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21-28.
[6] 许洪流.技与道—中国书法笔法论[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4-38.
[7] 朱以撒.中国历代行草名作赏评[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118.
[8] 张 露.米芾书法中所强调的“传统 ’’与“自然” [J].新西部,2010,(24):103,74.
[9] 冯辉荣.硬笔学习更须“临古”入[J].中国钢笔书法,1999,(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