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玉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特色诊疗部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加拿大世界中医药学会研究员、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老年病学组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临床研究会理事、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老年病学组主任委员等。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脊髓空洞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脑性瘫痪、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颈腰椎病等疾病。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周六上午
王海箭
中國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特色诊疗部副主任医师,擅长毫针、电热针治疗多种痛证、失眠、中风、眩晕、面瘫、耳鸣、胃肠疾患、内分泌失调等杂病杂症,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脑血管疾病、头痛、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周围神经病等疾病。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下午
肠息肉的源头:脾虚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曾说过“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这句话的意思是,胃虚是很多疾病的源头。从中医上来讲,胃与脾是互为表里的两个脏腑,所以,此处所说的胃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虚。脾虚是很多疾病的源头,也是肠息肉的源头。
肠息肉的产生,可能和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会导致脾虚。一般来说,饮食经口进入体内后,脾胃为发挥它腐熟运化的动能,然后起到化生气血的作用。糟粕经过肠道排出体外,但脾虚以后,这一过程就会发生紊乱,水谷不能转化成气血,随之就会产生湿,湿停留在体内又会产生痰浊。
痰浊和湿一起阻碍气机,又会导致瘀血。当湿、痰、瘀结于肠道,就形成了息肉。因此,肠道疾病多数都是从脾来论治。当脾的功能健全了,湿就会减少,也就不会出现痰浊和瘀血的情况,这就从病根上解决了肠息肉的问题。健全脾的功能,既能预防息肉的产生,又能用于手术后的康复治疗。
肠息肉的筛查:肠镜检查至关重要
肠息肉有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首先就是排便规律的改变,这种改变一般表现为长期的腹泻、便秘,甚至是腹泻、便秘的交替出现。其次是出现腹胀、腹痛、黏液便和血便,如果患者频繁出现血便,那往往代表着息肉的出血量比较大,病情已经十分严重。
虽然肠息肉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但需要注意的是,也有许多肠息肉患者完全没有症状,还有些患者甚至到了癌变晚期都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只能通过肠镜检查才能发现问题所在。
专家提醒,如果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有关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症状,50岁以上的人群也要坚持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肠息肉的预防:中医针灸“3+3”
除了及早发现外,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肠息肉的发生呢?对此,专家为我们介绍了中医预防息肉的针灸疗法。
提起预防肠息肉的针灸疗法,专家为我们分享了一个病例。她曾经遇到一位女士,几年前就出现了腹痛、便秘等症状,但直到出现了便血才到医院进行肠镜检查。检查结果发现,她有一个约3厘米的肠息肉。经过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她的肠息肉符合绒毛状管状腺瘤恶变的条件,呈中分化腺癌。
专家表示,息肉的位置离肛门只有5厘米,如果发现得更晚,她的肛门可能就保不住了,只能做造瘘。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她不得不在2019年3月接受息肉摘除手术,并在5月继续接受化疗,前后共化疗了7次。但是,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很大,极大地损害了她的脾胃功能,导致她经常消化不良,还会不停地上厕所。后来,专家结合这名患者的病情,对她采用了“3+3”针灸疗法。治疗一年后,她再到医院检查时,很多指标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这种疗法是利用人体的6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扶正祛邪,增强体质,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这6个穴位,指的是扶正三穴和腹部三穴。
1.扶正三穴
扶正三穴分别是指曲池穴、足三里和三阴交。曲池穴从古至今都是长生穴,足三里也被称为“长生不老穴”,三阴交则是三条经脉的合穴,可以通补肝、脾、肾三脏。这3个穴位可以用来保护后天之本——脾脏,其主要功效在于健脾气、扶正气、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
经常刺激这3个穴位,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抵御外邪入侵。刺激穴位的方法一般靠医生扎针,此外,大家也可以按照穴位的具体位置,在家自行用拇指指切的方法按揉或进行10分钟艾灸,这样也能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这3个穴位分别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呢? 曲池穴: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可清热解表,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取穴时,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内侧顶点到肱骨外上髁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外膝眼往下4横指,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即为足三里。足三里主治胃痛、咳嗽气喘、失眠、虚劳羸瘦、膝痛等。
三阴交:三阴交从字面上来看,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汇。内踝尖上3寸, 即四横指的距离为三阴交。
2.腹部三穴
腹部三穴由关元穴、水道穴、提托穴组成。关元穴可以扶正提宗气,治疗腹部疾病;水道穴是胃经穴;提托穴则在脾经的路线上。经常刺激这3个穴位,能够起到温中补虚、健脾运气、化痰祛瘀的作用。
關元穴:肚脐下3寸,即4横指处为关元穴。关元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
水道穴: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
提托穴:水道穴外2寸,即3横指的距离为提托穴。
保护肠道平安:名中医的保健秘诀
强健的身体是我们抵抗疾病的资本。对肠息肉患者来说,除了接受针对性的治疗外,拥有强健的体魄非常重要。肠道是我们人体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之一,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饮食中摄入充足的营养,也可以对肠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特色诊疗部的夏玉清主任给我们透露了她坚持了20年的保健秘诀,即每日喝一碗扶正粥。
如今,夏老已是90岁高龄,但即使每天工作10个小时,她也依然精力充沛,她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扶正粥。夏老告诉我们,扶正粥具有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强健身体的作用,是健康养生的一大法宝。
扶正粥共包括山药、芝麻、红豆、糙米、大枣、薏米6种食材,山药可以健脾,芝麻可以补肾,红豆可以补血强心,薏米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大枣则能够补胃气。
主食糙米选用的是去掉谷壳的全谷物米,特别保留了胚芽,这样的糙米富含多种维生素,如可滋养神经、缓解疲劳的维生素B1,可缓解口腔溃疡、皮炎等问题的维生素B2,可增强抵抗力的维生素B6和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的维生素E等。不仅如此,糙米还富含膳食纤维,其含量是普通精米、白面的5~6倍,所以也被称为“肠道清洁工”,可以促进肠蠕动,控糖降脂,减少便秘。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胃、生津、补肾的功效。山药中含有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
薏米性味甘、淡、微寒,入脾经,可利湿健脾。因脾胃虚弱而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的人,适当食用薏米可利湿健脾、促进消化能力。
大枣有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作用,可用于脾气虚、中气不足所导致的精神疲惫、肢体乏力、自汗、腹胀、纳差、便溏等症状。但须注意的是,由于大枣补益气血的作用比较强,如果患者存在湿热、积滞或痰热咳嗽的情况,不建议服用。
夏老也给我们分享了扶正粥的做法,大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制作扶正粥,每日食用,可扶正祛邪,强身健体。
【食材】糙米50克、山药50克、大枣3颗、红豆20克、薏米20克、黑芝麻20克
【做法】
(1)先将糙米、红豆、薏米一同浸泡2小时以上。
(2) 浸泡后,一起下锅加清水煮10分钟左右。
(3)加入洗净去皮的山药和破开的大枣,撒入碾碎过的黑芝麻,一同熬煮软烂即可盛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