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价值趋向、活动题材和活动群体等做法,日益受到挑战和质疑,因此,课程游戏化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和研究课题。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但是,随着区域游戏的开展和深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幼儿在游戏中或表现出专心、愉悦、有序的积极状态,或表现出三心二意、过度兴奋、扰乱别人等消极状态。为什么会出现差异这么大的游戏表现呢?本文将着重阐述:区域游戏环境设置科学化、区域内容均衡化、游戏材料理性化、教师指导艺术化等问题。
【关键词】区域活动 环境设置 材料投放 教师主导作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203
近年来,顺应幼教改革的发展需要,一种新型的活动模式——区域活动应运而生。在区域活动中,孩子处于主动地位,他们自主地控制着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材料及玩伴,区域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为每个幼儿开出的教育处方,是一种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习惯的良好方式。因此,课程游戏化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和研究课题。我园从去年起,也开始对“课程游戏化”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改革课程设置,减少集体教学活动,增加幼儿区域游戏活动时间,旨在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积极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新经验、发现新知识,在与老师、同伴的互动中发展交往、合作、探索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这个隐性课程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对幼儿的发展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设置科学化
科学化的区域环境——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进行学习的空间。如何科学地设置区域环境,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也是需要不断研究与调整的问题。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班级内区域划分不合理导致游戏中断的现状,如:
案例:吃过午餐,小朋友开始玩区域游戏了。孩子们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的去益智区与好友对弈,有的去图书角看新到的童话书,有的去建构区搭建美丽的公园、楼房,还有的去表演角唱歌、跳舞、玩打击乐器……孩子们在各自选择的区域内愉快而专心地玩着。可是,随着表演区音乐的响起、打击乐的演奏越来越热闹,其他区域的孩子便渐渐不安起来,原本在游戏时的轻声交谈不得不换成大声喊叫,看书的孩子开始捂起耳朵,教室里安静、有序的游戏氛围逐渐演变成嘈杂、纷乱的尴尬局面。
分析:孩子们不能安心于自己选择的游戏,主要是因为室内区域设置、摆布的不合理,热闹的表演区和安静的图书角、益智区安排在同一个活动室,而且是同一时间开展活动,来自表演区的音乐声、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等给其他区域造成了干扰,破坏了其他区域应有的秩序,孩子们自然无法集中注意进行自己的游戏。
策略:
1.在空间布置上隔开两类区域:一类是相对安静的区域,如阅读区、建构区、美劳区等;一类是相对喧闹的区域,如娃娃家、表演区等。相对安静的游戏区域靠近安排,喧闹的区域放在走廊或独立游戏室,为儿童提供激发其产生社会性交往、或发展基本动作的互动游戏空间。
2.在时间安排上错开两类游戏:把情绪、气氛相对接近的游戏安排在同一时间段,比如晨间活动、上午自由活动时间和下午游戏时间等。
活动区域的创设,目的是鼓励幼儿在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中,更好地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创设丰富的区域,如结构区、美工区、角色区、语言区、图书查阅区、音乐表演区等。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根据活动室的特点,我们将结构区、图书区、角色区等设为固定区域,即不随意改变其位置,而是根据具体的目标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区域材料,以便幼儿能更好地开展游戏。那么其余则设为活动区,即地点、材料、环境的创设会由孩子根据不同的需要及时调整。
二、区域内容均衡化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对游戏的合理选择受着游戏内容新奇性的影响。然而,在区域游戏的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状:有的区域人满为患、有的区域却人迹罕至;特别是当设置一个新区域时,孩子们往往会一窝蜂地争着去玩耍,哪怕挤在里面什么也玩不成……
案例:小四班新近增设了“豆豆蛋糕店”角色游戏区,区角内色彩温馨的环境布置、神气漂亮的蛋糕师工作帽、造型逼真的各色蛋糕、小巧玲珑的厨具炊具,无不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参与游戏的欲望。区域游戏时间一到,孩子们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挤进“豆豆蛋糕店”,使得蛋糕店里空前繁忙、人满为患,而其他游戲区则显得人气不足、气氛冷清。老师尝试着劝说部分小朋友到别的区域玩,但是劝走一拨又来一拨,游戏无法正常开展,老师和小朋友都为之着急……
分析:此案例反映的是由个别新奇区域导致的区域失衡现象。“豆豆蛋糕店”是“新近增设的”,其他区域可能已经玩过一段时间了,对孩子们来说,“豆豆蛋糕店”更有新鲜感,也更具吸引力。因为新奇的事物总是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样,新奇的游戏也最能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
策略:
1.区域布置要保持相对均衡,不能有的区域“重点建设”,有的区域“敷衍了事”,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
2.定期更新区域内容和游戏材料,保持游戏常玩常新。
3.游戏选择出现矛盾时,可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和调控,如:与幼儿一起设计游戏牌或通过其他材料控制(提供一定数量的角色标志(帽子、头饰等),在手工区提供一定数量的剪刀,在棋类游戏中提供一定数量的座位等,表示可以进入该区域的人数,并事先告知幼儿这一规则),使游戏有序开展。
4.鼓励并引导幼儿用轮流、等待、协商等方法自主解决游戏选择中遇到的矛盾。在游戏选择遇到矛盾时,也可以引导幼儿用“石头剪子布” 或者轮流的方式解决。 三、游戏材料理性化
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老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在游戏不断地研讨和推进中,也发现了教师在材料投放中的一些问题。
问题:缺乏对幼儿材料使用的观察;顺手搁置幼儿作品、不去关注,感受不到孩子们的智慧和心路历程。目标意识薄弱,造成材料调整资源上的浪费性;教师频繁的更换材料,材料投放发层次性和渐进性不够,造成人力、精力、劳力、物力的损失。
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目标、形式、指导等理解认识比较肤浅、笼统,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等把握不够。
策略:
1.材料的低结构性。
区角活动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因此,应使用低结构性的材料,用一些来自于孩子、家长、老师共同收集的材料、激发孩子的心灵手巧和奇思妙想的创意。如:易拉罐在孩子们的手中能够垒高、作为区域活动中的分隔栏等;各种鞋盒能够成为孩子们建筑、造桥的主体材料;广告纸、报纸、布片、纽扣、用剩的笔等等都能成为孩子们的游戏素材。在孩子们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中,有的材料成了游戏中的替代品、有的成了操作的工具,孩子们的想象在材料的制作中得到了实现,内心中与材料互动的喜悦无与伦比。孩子们制作出来的玩具其实也就是我们区角游戏中的“工具”。
2. 材料的动态性。
材料本身是物化和静态的,但如果我们能细致地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就能使静态的材料呈动态性,动态性的材料能促进儿童的游戏行为,既体现了材料利用的高效性,又增进了幼儿游戏中的参与性。各类废旧材料在孩子们的手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包装盒变成电话亭、家具、柜台,这些作品是孩子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孩子自主自信的体现。如何尊重孩子的作品?如何鼓励孩子的创造劳动?我们将这些稚嫩的作品回归于儿童的自然生活常态,为幼儿园的环境和游戏增添绚丽的色彩。如:小班幼儿制作的糖果,是大班“靖江小吃”的茶点;小一班幼儿搓制的面条,是小四班“豆豆蛋糕店”的游戏材料;大班孩子绘画的“我自己”,成了小班墙饰“姓名的故事”中的装饰材料……材料的回归不仅充分利用和展示了孩子们的作品,更多地让孩子们从中领略到自信和自身的价值体现。同时注意顺应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求,在材料的投放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3.作品的表现性。
“自我表现”是幼儿本人表现自己想要表露于众、表现于外的内在信息,而区域活动所提供的拓展性氛围的营造对于幼儿的自我表现具有特殊的意义。《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我们引导教师要在作品处理上发生质的变化:第一、绘画区中的作品我们保持原生态,不做加工和修饰,让作品释放出自然、稚拙的光彩;第二、将绘画区中的作品沿用凌空垂吊、桌面摆放、墙上张贴等形式进行平面或立体的布置。第三、辅以背景法、装裱法加以简单地衬托、美化和归类,使作品更有童趣和情趣。
现在,我们在给孩子提供材料时,既追求材料的实效性、功能性,更追求游戏活动之后幼儿作品的收集、归类和展示。
四、教师指导艺术化
教师与幼儿是一对双主体,都是活动中的主体。那么,怎么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体现主体性、主动性?我们认为:孩子主动学习、游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是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活动,也就是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并决定干什么。游戏中,我们教师的指导策略是:
1.大胆放手,减少权威干预,还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
我们用的方法是:每班设立“区角活动示意图”,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体需要与意志,活动什么、活动节奏、活动顺序、活动伙伴、活动规则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商量、协调,教师则以倾听幼儿计划、观察幼儿选择材料作为支持,从而了解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交往。
2.利用统计表,让幼儿自己记录游戏过程。
这种方法是幼儿个体自我管理、也是与群体沟通的一种方式。如:大(1)班的“套圈”游戏,以前玩耍时,教师要不时地提醒幼儿注意游戏规则,改革后,教师提供给孩子们记录的表格,标题是:“今天你玩得好吗?”上面全是孩子的“語言”:时间、与谁一起玩、第1次套几个、好朋友套了几个……
3.减少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不必要管理行为”。
“不必要的管理行为”是导致幼儿不快乐学习的特权。幼儿游戏中出现的某些状况,教师干预仍然是必须的。如:一件半成品搁置多日,小注人依旧不关心;答应明日与同伴下棋,到时却没有兑现;选择内容犹豫不定、较长时间徘徊等等。教师指导应建立在尊重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干预,如对半成品不再关心是遇到了困难、是材料原因还是技术、经验问题;不去下棋是忘记了同伴的承诺,还是另有原因。
通过实践和研讨,我们发现:游戏无小事。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对教师专业性的全面检验,每一个细小的疏忽都可能使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准备的游戏偏离预想的轨道,造成令人失望、烦恼甚至心痛的局面,也浪费了孩子的有效游戏时间,增加了体验无趣游戏的次数、强化了游戏杂乱无序的意识。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幼儿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的尺度,不断地发现问题,提高有效指导游戏的能力,使区域活动在深入推进时更加丰富起来,向纵深发展,让幼儿不断接受新的挑战,真正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区域活动 环境设置 材料投放 教师主导作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203
近年来,顺应幼教改革的发展需要,一种新型的活动模式——区域活动应运而生。在区域活动中,孩子处于主动地位,他们自主地控制着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材料及玩伴,区域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为每个幼儿开出的教育处方,是一种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习惯的良好方式。因此,课程游戏化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和研究课题。我园从去年起,也开始对“课程游戏化”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改革课程设置,减少集体教学活动,增加幼儿区域游戏活动时间,旨在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积极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新经验、发现新知识,在与老师、同伴的互动中发展交往、合作、探索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这个隐性课程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对幼儿的发展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设置科学化
科学化的区域环境——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进行学习的空间。如何科学地设置区域环境,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也是需要不断研究与调整的问题。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班级内区域划分不合理导致游戏中断的现状,如:
案例:吃过午餐,小朋友开始玩区域游戏了。孩子们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的去益智区与好友对弈,有的去图书角看新到的童话书,有的去建构区搭建美丽的公园、楼房,还有的去表演角唱歌、跳舞、玩打击乐器……孩子们在各自选择的区域内愉快而专心地玩着。可是,随着表演区音乐的响起、打击乐的演奏越来越热闹,其他区域的孩子便渐渐不安起来,原本在游戏时的轻声交谈不得不换成大声喊叫,看书的孩子开始捂起耳朵,教室里安静、有序的游戏氛围逐渐演变成嘈杂、纷乱的尴尬局面。
分析:孩子们不能安心于自己选择的游戏,主要是因为室内区域设置、摆布的不合理,热闹的表演区和安静的图书角、益智区安排在同一个活动室,而且是同一时间开展活动,来自表演区的音乐声、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等给其他区域造成了干扰,破坏了其他区域应有的秩序,孩子们自然无法集中注意进行自己的游戏。
策略:
1.在空间布置上隔开两类区域:一类是相对安静的区域,如阅读区、建构区、美劳区等;一类是相对喧闹的区域,如娃娃家、表演区等。相对安静的游戏区域靠近安排,喧闹的区域放在走廊或独立游戏室,为儿童提供激发其产生社会性交往、或发展基本动作的互动游戏空间。
2.在时间安排上错开两类游戏:把情绪、气氛相对接近的游戏安排在同一时间段,比如晨间活动、上午自由活动时间和下午游戏时间等。
活动区域的创设,目的是鼓励幼儿在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中,更好地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创设丰富的区域,如结构区、美工区、角色区、语言区、图书查阅区、音乐表演区等。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根据活动室的特点,我们将结构区、图书区、角色区等设为固定区域,即不随意改变其位置,而是根据具体的目标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区域材料,以便幼儿能更好地开展游戏。那么其余则设为活动区,即地点、材料、环境的创设会由孩子根据不同的需要及时调整。
二、区域内容均衡化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对游戏的合理选择受着游戏内容新奇性的影响。然而,在区域游戏的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状:有的区域人满为患、有的区域却人迹罕至;特别是当设置一个新区域时,孩子们往往会一窝蜂地争着去玩耍,哪怕挤在里面什么也玩不成……
案例:小四班新近增设了“豆豆蛋糕店”角色游戏区,区角内色彩温馨的环境布置、神气漂亮的蛋糕师工作帽、造型逼真的各色蛋糕、小巧玲珑的厨具炊具,无不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参与游戏的欲望。区域游戏时间一到,孩子们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挤进“豆豆蛋糕店”,使得蛋糕店里空前繁忙、人满为患,而其他游戲区则显得人气不足、气氛冷清。老师尝试着劝说部分小朋友到别的区域玩,但是劝走一拨又来一拨,游戏无法正常开展,老师和小朋友都为之着急……
分析:此案例反映的是由个别新奇区域导致的区域失衡现象。“豆豆蛋糕店”是“新近增设的”,其他区域可能已经玩过一段时间了,对孩子们来说,“豆豆蛋糕店”更有新鲜感,也更具吸引力。因为新奇的事物总是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样,新奇的游戏也最能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
策略:
1.区域布置要保持相对均衡,不能有的区域“重点建设”,有的区域“敷衍了事”,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
2.定期更新区域内容和游戏材料,保持游戏常玩常新。
3.游戏选择出现矛盾时,可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和调控,如:与幼儿一起设计游戏牌或通过其他材料控制(提供一定数量的角色标志(帽子、头饰等),在手工区提供一定数量的剪刀,在棋类游戏中提供一定数量的座位等,表示可以进入该区域的人数,并事先告知幼儿这一规则),使游戏有序开展。
4.鼓励并引导幼儿用轮流、等待、协商等方法自主解决游戏选择中遇到的矛盾。在游戏选择遇到矛盾时,也可以引导幼儿用“石头剪子布” 或者轮流的方式解决。 三、游戏材料理性化
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老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在游戏不断地研讨和推进中,也发现了教师在材料投放中的一些问题。
问题:缺乏对幼儿材料使用的观察;顺手搁置幼儿作品、不去关注,感受不到孩子们的智慧和心路历程。目标意识薄弱,造成材料调整资源上的浪费性;教师频繁的更换材料,材料投放发层次性和渐进性不够,造成人力、精力、劳力、物力的损失。
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目标、形式、指导等理解认识比较肤浅、笼统,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等把握不够。
策略:
1.材料的低结构性。
区角活动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因此,应使用低结构性的材料,用一些来自于孩子、家长、老师共同收集的材料、激发孩子的心灵手巧和奇思妙想的创意。如:易拉罐在孩子们的手中能够垒高、作为区域活动中的分隔栏等;各种鞋盒能够成为孩子们建筑、造桥的主体材料;广告纸、报纸、布片、纽扣、用剩的笔等等都能成为孩子们的游戏素材。在孩子们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中,有的材料成了游戏中的替代品、有的成了操作的工具,孩子们的想象在材料的制作中得到了实现,内心中与材料互动的喜悦无与伦比。孩子们制作出来的玩具其实也就是我们区角游戏中的“工具”。
2. 材料的动态性。
材料本身是物化和静态的,但如果我们能细致地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就能使静态的材料呈动态性,动态性的材料能促进儿童的游戏行为,既体现了材料利用的高效性,又增进了幼儿游戏中的参与性。各类废旧材料在孩子们的手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包装盒变成电话亭、家具、柜台,这些作品是孩子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孩子自主自信的体现。如何尊重孩子的作品?如何鼓励孩子的创造劳动?我们将这些稚嫩的作品回归于儿童的自然生活常态,为幼儿园的环境和游戏增添绚丽的色彩。如:小班幼儿制作的糖果,是大班“靖江小吃”的茶点;小一班幼儿搓制的面条,是小四班“豆豆蛋糕店”的游戏材料;大班孩子绘画的“我自己”,成了小班墙饰“姓名的故事”中的装饰材料……材料的回归不仅充分利用和展示了孩子们的作品,更多地让孩子们从中领略到自信和自身的价值体现。同时注意顺应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求,在材料的投放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3.作品的表现性。
“自我表现”是幼儿本人表现自己想要表露于众、表现于外的内在信息,而区域活动所提供的拓展性氛围的营造对于幼儿的自我表现具有特殊的意义。《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我们引导教师要在作品处理上发生质的变化:第一、绘画区中的作品我们保持原生态,不做加工和修饰,让作品释放出自然、稚拙的光彩;第二、将绘画区中的作品沿用凌空垂吊、桌面摆放、墙上张贴等形式进行平面或立体的布置。第三、辅以背景法、装裱法加以简单地衬托、美化和归类,使作品更有童趣和情趣。
现在,我们在给孩子提供材料时,既追求材料的实效性、功能性,更追求游戏活动之后幼儿作品的收集、归类和展示。
四、教师指导艺术化
教师与幼儿是一对双主体,都是活动中的主体。那么,怎么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体现主体性、主动性?我们认为:孩子主动学习、游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是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活动,也就是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并决定干什么。游戏中,我们教师的指导策略是:
1.大胆放手,减少权威干预,还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
我们用的方法是:每班设立“区角活动示意图”,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体需要与意志,活动什么、活动节奏、活动顺序、活动伙伴、活动规则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商量、协调,教师则以倾听幼儿计划、观察幼儿选择材料作为支持,从而了解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交往。
2.利用统计表,让幼儿自己记录游戏过程。
这种方法是幼儿个体自我管理、也是与群体沟通的一种方式。如:大(1)班的“套圈”游戏,以前玩耍时,教师要不时地提醒幼儿注意游戏规则,改革后,教师提供给孩子们记录的表格,标题是:“今天你玩得好吗?”上面全是孩子的“語言”:时间、与谁一起玩、第1次套几个、好朋友套了几个……
3.减少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不必要管理行为”。
“不必要的管理行为”是导致幼儿不快乐学习的特权。幼儿游戏中出现的某些状况,教师干预仍然是必须的。如:一件半成品搁置多日,小注人依旧不关心;答应明日与同伴下棋,到时却没有兑现;选择内容犹豫不定、较长时间徘徊等等。教师指导应建立在尊重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干预,如对半成品不再关心是遇到了困难、是材料原因还是技术、经验问题;不去下棋是忘记了同伴的承诺,还是另有原因。
通过实践和研讨,我们发现:游戏无小事。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对教师专业性的全面检验,每一个细小的疏忽都可能使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准备的游戏偏离预想的轨道,造成令人失望、烦恼甚至心痛的局面,也浪费了孩子的有效游戏时间,增加了体验无趣游戏的次数、强化了游戏杂乱无序的意识。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幼儿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的尺度,不断地发现问题,提高有效指导游戏的能力,使区域活动在深入推进时更加丰富起来,向纵深发展,让幼儿不断接受新的挑战,真正在游戏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