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现代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一种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训练学生的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合作学习;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现代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又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用到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现当老师布置完讨论任务,让学生展开讨论时,有的学生不知道要从哪里说起,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小组干脆说起了闲话,等到交流时就哑口无言。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忽视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没有自己先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理解意思,怎么能进行合作学习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 《老人与海鸥》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我让学生围绕两个方面自主学习:一是反复阅读课文第1至13自然段,找出表现老人关爱海鸥的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标注自己的体会与理解;二是反复阅读课文第14至18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标注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刚才读、标注的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读、标注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不会出现讨论时没话说,不知说什么好的现象,让合作学习的效率更高。
二、重视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共同学习的合作者,这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作为教师要发挥组织者、指挥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尽可能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发现、合作交流、体验成功,使他们充分的展示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首先,教师以学长的身份与学生心灵沟通,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以民主的教学行为,努力营造轻松自然、亲切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教师要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并适时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如果个别小组在活动中有障碍,教师可参与到活动中去,予以固化和引导。
第三,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教师要予以合理而有效的引导,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拖延中浪费时间,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重视合作学习形式的新颖多样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达到好的讨论效果,我们应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把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让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答辩、争论等形式展开活动,并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答案。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讨论时热情高涨,讨论得出的结果就有价值,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
1、情境导入式。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境导入式包括游戏情景导入、故事情景导入、问题情景导入、悬念情景导入和图像情景导入等。
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画片、卡通片、实物等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这种直观的情景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括,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就可以用情境引入式导入新课。首先讲一个关于作者季羡林到德国留学时的小故事,向学生介绍季羡林是我国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被称为“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 “国宝” 。他的文章深受大家的喜爱。然后播放德国风光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初步了解德国人爱养花,并且目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以作者为向导去德国的街道上,甚至到德国人的家里欣赏他们养花创造出来的美景。
良好的导入情境创设,往往是一节高效课堂产生的前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吸引力,能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课文,从而找到想获得的答案。
2、小组讨论式。
所谓讨论,即对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在课堂上教师有针对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互相交流,最后有师生点评。师生通过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意识的强化工作,并把握好三个环节,即向学生讲清楚讨论式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亲自体验讨论活动;使学生感受讨论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态,采取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做到统筹兼顾,设计出优生易于发挥,差生能够参与讨论的问题。 如教学《桥》时,在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个问题:(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2)洪水如此的势不可挡,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本能,那么,村里的一百多号人是怎样逃生的呢? (3)如果此时大家都乱哄哄地拥上窄窄的木桥,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呢?(4)老汉从队伍里揪出的人是谁?老汉为什么把他揪到最后?(5)小伙子又怎么做?后来发生了什么事?(6)从老汉的言行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要求每个小组负责讨论一个问题,再由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评肯定,表扬回答问题优的学生或小组。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合作探究式。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得出什么结论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提出中心问题,小组分别探究,学生代表作总结。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驱动力,也是引发认识冲突,打破认知平衡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探究式问题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空和质疑提问的机会,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探究欲望,并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评价
合理的激励评价,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效进行科学评价,能让“合作”和谐、深入、持久。
1、学生个人表现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教师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要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我们知道,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未成年人,所以,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
例如对那些在合作学习中参与热情高、探究能力强、善于带领其他成员共同探究的学生,我给他们的评价是:“你们不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会带领其他同学共同探究。真是老师的好帮手!”而对于那些不是很自信的同学,我常这样鼓励他们:“老师相信你有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那有多好呀!加油,你一定行!”对于那些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我也会适时地作出激励性评价:“其实你很聪明,如果你能学习再努力点,一定会有很大进步!”借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在赞许中不断进步。
2、小组合作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产物。在学习中通过相互合作探求、交流和展示,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教师要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等,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后都能看出自己与其它小组的差距及努力方向,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合作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要及时表扬,如给予“你们小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动作迅速,而且合作愉快,值得大家学习!”等激励性的评价,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其他小组在先进小组的鞭策下,也积极调整自己的合作方式,迅速得出探讨的结论。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对集体成果的评定和认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提高小组的内聚力;同时也应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水平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评价和奖赏,每个学生都能从老师的评价中获得激励,从而促进学生奋发上进,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4,(8),30-36.
[2]黄谨.合作学习理论介绍.
[3]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12.
【关键词】新课程;合作学习;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现代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又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用到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现当老师布置完讨论任务,让学生展开讨论时,有的学生不知道要从哪里说起,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小组干脆说起了闲话,等到交流时就哑口无言。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忽视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没有自己先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理解意思,怎么能进行合作学习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 《老人与海鸥》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我让学生围绕两个方面自主学习:一是反复阅读课文第1至13自然段,找出表现老人关爱海鸥的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标注自己的体会与理解;二是反复阅读课文第14至18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标注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刚才读、标注的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读、标注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不会出现讨论时没话说,不知说什么好的现象,让合作学习的效率更高。
二、重视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共同学习的合作者,这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作为教师要发挥组织者、指挥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尽可能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发现、合作交流、体验成功,使他们充分的展示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首先,教师以学长的身份与学生心灵沟通,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以民主的教学行为,努力营造轻松自然、亲切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教师要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并适时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如果个别小组在活动中有障碍,教师可参与到活动中去,予以固化和引导。
第三,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教师要予以合理而有效的引导,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拖延中浪费时间,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重视合作学习形式的新颖多样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达到好的讨论效果,我们应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把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让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答辩、争论等形式展开活动,并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答案。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讨论时热情高涨,讨论得出的结果就有价值,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
1、情境导入式。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境导入式包括游戏情景导入、故事情景导入、问题情景导入、悬念情景导入和图像情景导入等。
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画片、卡通片、实物等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这种直观的情景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括,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就可以用情境引入式导入新课。首先讲一个关于作者季羡林到德国留学时的小故事,向学生介绍季羡林是我国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被称为“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 “国宝” 。他的文章深受大家的喜爱。然后播放德国风光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初步了解德国人爱养花,并且目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以作者为向导去德国的街道上,甚至到德国人的家里欣赏他们养花创造出来的美景。
良好的导入情境创设,往往是一节高效课堂产生的前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吸引力,能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课文,从而找到想获得的答案。
2、小组讨论式。
所谓讨论,即对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在课堂上教师有针对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互相交流,最后有师生点评。师生通过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意识的强化工作,并把握好三个环节,即向学生讲清楚讨论式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亲自体验讨论活动;使学生感受讨论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态,采取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做到统筹兼顾,设计出优生易于发挥,差生能够参与讨论的问题。 如教学《桥》时,在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个问题:(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2)洪水如此的势不可挡,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本能,那么,村里的一百多号人是怎样逃生的呢? (3)如果此时大家都乱哄哄地拥上窄窄的木桥,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呢?(4)老汉从队伍里揪出的人是谁?老汉为什么把他揪到最后?(5)小伙子又怎么做?后来发生了什么事?(6)从老汉的言行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要求每个小组负责讨论一个问题,再由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评肯定,表扬回答问题优的学生或小组。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合作探究式。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得出什么结论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提出中心问题,小组分别探究,学生代表作总结。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驱动力,也是引发认识冲突,打破认知平衡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探究式问题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空和质疑提问的机会,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探究欲望,并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评价
合理的激励评价,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效进行科学评价,能让“合作”和谐、深入、持久。
1、学生个人表现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教师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要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我们知道,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未成年人,所以,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
例如对那些在合作学习中参与热情高、探究能力强、善于带领其他成员共同探究的学生,我给他们的评价是:“你们不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会带领其他同学共同探究。真是老师的好帮手!”而对于那些不是很自信的同学,我常这样鼓励他们:“老师相信你有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那有多好呀!加油,你一定行!”对于那些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我也会适时地作出激励性评价:“其实你很聪明,如果你能学习再努力点,一定会有很大进步!”借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在赞许中不断进步。
2、小组合作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产物。在学习中通过相互合作探求、交流和展示,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教师要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等,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后都能看出自己与其它小组的差距及努力方向,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合作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要及时表扬,如给予“你们小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动作迅速,而且合作愉快,值得大家学习!”等激励性的评价,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其他小组在先进小组的鞭策下,也积极调整自己的合作方式,迅速得出探讨的结论。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对集体成果的评定和认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提高小组的内聚力;同时也应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水平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评价和奖赏,每个学生都能从老师的评价中获得激励,从而促进学生奋发上进,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4,(8),30-36.
[2]黄谨.合作学习理论介绍.
[3]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