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锋用笔刍议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侧锋笔法的基本定义,然后对侧锋运笔时的笔毫状态做一简要概述。继而对侧锋用笔过程中存在优势和缺陷做一简要概述;根据侧锋笔法的特点,笔者从而指出侧锋在实际书写过程中的具体用法。
  关键词:侧锋;定义;优劣;用法
  一、侧锋用笔的定义
  关于侧锋用笔的定义,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教授认为:“如落笔方向与点画走向不相重合而直接运行,毫端便始终处于点画的一侧,即为侧锋”;“位于点画侧边处的笔法称为侧锋”。也就是说:侧锋在行笔过程中,笔管倾侧于笔画行进方向。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侧锋笔法的运用可以使得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此種书写状态可用下图一表示。
  二、侧锋用笔时的笔毫状态
  侧锋用笔时,笔毫处于裹毫状态。裹毫是相较于铺毫而言的一种运笔技巧,即在起笔时绞锋入纸(逆入),紧接着提笔运行,在行笔过程中,有的将毫铺开,此即铺毫;有的继续旋绞运行,即为裹毫。古今大家,都是善于运用裹锋和铺毫的能手,二者实不可偏废。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裹毫是在笔毫和纸面接触之后才发生的,笔毫与纸面没有接触,就不会发生裹毫现象。裹毫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笔管的捻动。在行笔过程中,笔在手中需要自然地转动,这样写出的点画具有沉凝、浑劲的美感。具体运笔可参照下图二所示。
  三、侧锋用笔的优劣
  侧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写出妍美而有力的笔画。清包世臣在其著作《艺舟双楫·与吴熙载书》中说:“河南(褚遂良)始于履险之处裹锋取致,下至徐、颜益事用逆,用逆而笔驶,则裹锋侧入,姿韵生动。又始闻以肥瘦浓枯,震耀心目。后世能者, 多宗二家,东坡尤为上座。坡老书多烂漫,时时敛锋以凝散缓之气,裹锋之尚,自此而盛。”实际上,侧锋状态下的毛笔的笔毫即为裹锋,裹锋正是圆笔的写法,起笔时绞锋入纸,其意在“擒”,瞬间积聚了巨大的力,方致纵笔运行时不弱不薄,因而无散缓之弊。至于包世臣主张用笔当“平铺纸上”,故以“裹锋”为救败之笔,这就是包氏的局限性了。北碑多方笔,故尚平铺,然圆笔则当以绞锋起笔,写行草尤当如此,细审古人名迹自知。
  侧锋用笔的劣势操作技法较难,很难控制。
  四、侧锋用笔的用法
  侧锋用笔点画易成“芒角”方笔,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便形成了对“芒角”的钟情,尤其以“魏碑”最为典型。古人注重侧锋用笔的又一佐证体现在王献之尺犊《廿九帖》中“廿”“九”等字笔画丰满,明显出于卧笔侧锋。其相对于王羲之侧锋用笔更显夸张。“何如”两字间的“”形连带中,笔锋之“侧”向自然转换,实为精妙。除此之外,侧锋在唐楷笔画中也普遍存在,“芒角”所为者何在上文的《永字八法详说》中我们找到了注解。
  (1)晋人书札
  《鸭头丸》墨色的虚实层次丰富,在连续行笔中侧锋用笔明晰可辨。侧锋之用皆出于手笔挥运之自然形势,其方笔形态的丰富多变是侧锋用笔的自然流露。见下图五。
  (2)魏碑“芒角”
  北朝墨迹所表现的笔法与魏晋侧锋用笔一脉相承。若详察细微,其在继承同时又有发展。北朝墨迹笔法却多见“斜侧”重押,以夸张的侧锋用笔来突出强调“方峻”笔画特征,明显有将书写的第一性让位于笔画视觉形式的趋势。魏碑的“方笔”是“魏晋楷书”侧锋用笔的“斜侧”之法及“三过折”笔法的延伸与发展。在笔法视觉化的趋向下所带来的对侧锋用笔极大的夸张,是魏碑“方笔”主要的内在成因,而刀刻形式只是其形成的外因。
  (3)唐人法楷中的“芒角”
  唐楷笔画形态依然保留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基本特征,略有不同的是,这一特征到唐人笔下表现得更为含蓄而精到,几欲成为定则、程式。如横画头部以上对于“八法”的“详说”中三次用到“侧锋”,继而又用到了“旁锋”、“傍锋”、“傍笔”、“仰笔”和“卧笔”。《说文》释“侧,旁也”,《玉篇》解“旁,尤边也,侧也。” “旁”、“侧”二字互训。又“按`旁',傍'同源字,古多通借。”“说文`傍,近也。广韵傍,侧也。”,故文中“旁锋”、“傍锋”、“傍笔”,即是“侧锋”、“侧笔”。“仰”之义与“堰”相对,“仰笔”与“堰笔”正好斜侧方向相反,笔杆斜侧向上,自然形成侧锋。至于“卧笔”即笔锋侧卧于纸上,当是“侧锋”毋庸质疑。由此可知,“旁锋”、“旁笔”、“仰笔”、“卧笔”皆为“侧锋”的不同表述而已。可见,“永字八法”即是关于唐楷又种典型笔画书写时的“侧锋用笔”之法。可参见上图六(欧阳询的《九成宫碑》)。
  侧锋用笔笔毫处于裹毫状态。侧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写出妍美而有力的笔画,侧锋用笔的劣势操作技法较难,很难控制。侧锋用笔可用于晋人书札、魏碑“芒角”、唐人法楷中的“芒角”等书写。总而言之,中锋、逆锋、侧锋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笔法,他们相辅相成,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都是诸种笔法在一个字中并用。
  作者简介:韩琛,男,中国古代文學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文学院。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符号学为我们研究电影艺术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探索电影中的文化符号,有助于我们电影创作实践。一部优秀电影的价值大部分是靠人物,音乐等传达出来的,而这些形象就是电影的符号文本。其形象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就是电影的语言符号。成功的电影形象符号是要在符合大众审美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内涵的,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就是编码的过程,受众的观赏就是解码的过程,编码到解码才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的过程。要想受众在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迅出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建立政府网站,改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方式与服务方式。传统的政府管理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为以政府机构和职能为中心,业务流程复杂,审批环节众多,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政府为人们服务的形象。而电子政务的处理方式为以公众为中心,帮助公民、企业与社会组织办理各种经济与社会事务,是政府职
期刊
摘要:英国是实行两党制最为典型的国家。在过去的200年英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当中,似乎出现了两家垄断性的政党,即自由党和保守党,距离今天更近的是工党和保守党。自1945年以来,下议院中的多数席位属于这两大政党。整个英国政体似乎都反映了两大政党的对立。有执政党和在野党,有内阁和影子内阁。英国的两大资产阶级政党根据在下院席位选举中获得席位的多少,来分为执政党和反对党。英国的两大政党-保守党和工党在本质上
期刊
老屋坐落于小县城的东南边,是众多住宅楼里的一间。在依次排开的建筑楼中,老屋只是其中一两个小小的窗口。但对芽庄来说,老屋是她在这个县城的根,是一份坚实的依靠,芽庄更习惯将其称为老屋。可现在,老屋要被卖了。  芽庄是九岁的时候搬到老屋的,父母由于工作调动,将家搬到了这里。那会芽庄才上三年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四年间,芽庄每天都要在老屋和学校之间多次往返。芽庄的父母工作很忙,经常不在家,整个家只有老屋静
期刊
林小白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自己不要再过敏了。  今年春天,林小白已经过敏三次了。一过敏,两侧脸颊就会起满细密的小痘痘,吓得林小白什么东西都不敢往脸上抹。整张脸由于过度缺水,干得摸起来一点滑嫩嫩的感觉也没有。现在林小白刚在皮肤科看完病,坐在医院的椅子上浮想联翩。  过敏起源于林小白这学期新换的一套水乳。这套产自韩国的水乳是林小白架不住朋友圈微商的推荐而购买的,刚用时感觉挺滋润的,谁知用了一个月后,脸上
期刊
摘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从“琴棋书画”到“诗词歌赋”无一不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大量的古诗词成为了当今现代作曲家们创作的灵感,同时也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埋下伏笔。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枫桥夜泊》,是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典范之一,此曲的意境与原作者张继所著的原诗意境不谋而合,同样是静谧,愁绪,意味深长。古人云:“思与境皆。”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亦是如此,意境是灵魂的载体,在
期刊
造型艺术, 是艺术家使用各种可见的创造性手法, 通过视觉和触觉的传播途径, 再现人们生活中的事物或者虚构人们纯粹的想象, 表达自己对世间万物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使人们在视觉上、触觉上乃至心理上产生愉悦和共鸣的情感感受的行为过程。造型艺术的实质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 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 以静止的形式表现动态的过程,主要依赖视觉感受; 因此又被称为空间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造型
期刊
无论怎样剪裁我们的记忆,仍然能出现在彼此的生命里。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黄袍怪是把唐僧变成老虎、被小白龙刺杀、抢公主的丑妖怪。读过原著之后,才发现他与公主的爱情悲剧。  前世,黄袍怪是天上的上神——奎星,即魁,天下读书人崇拜的最高神。今生抢来的公主是披香殿的侍香神女,他们有缘相识又有情相爱。如果在传奇里写他们的故事,王实甫会写一出才子佳人的戏——虽然他们本就是才子与佳人——相约后花园,才子中状元
期刊
摘要:《纪念》是广州“平民作家”鲍十上世纪 90 年代在东北时创作的中篇小说。《我的父亲母亲》则是张艺谋 1999 年根据《纪念》改编的电影。电影上映后,作家鲍十又根据电影写了长篇小说《我的父亲母亲》。本文试从主题情节、人物主次和镜像语言等方面,浅析《纪念》与《我的父亲母亲》之间的差异性。  关键词:小说 ;《纪念》;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一,主题情节方面  小说《纪念》小说重点描述了骆校长为
期刊
摘要:大提琴传入中国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它的声音优美、安静、儒雅大方,有“提琴中的男高音”之美称。大提琴不但可做独奏,还可在交响乐、民族乐、室内乐的演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大提琴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可称得上是蒸蒸日上,而且优秀人才辈出。通过世界比赛、巡回演出等形式,一直不太引人注目的大提琴,也初露锋芒,慢慢被中国人民所熟知与喜爱。  关键词:大提琴; 中西文化交流; 王连三; 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