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友超老师执教的“议论文升格指导”一课,以“比喻论证”为中心内容,以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作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各个层面的升格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审美地发现、发展和提高。有限的课堂,却打造了师生“美美与共”的审美语境,构建了生机蓬勃的作文生态。以下是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
一、大题小做,层层深入
语文教学中,阅读有按主题分类、按文体分类等体系,写作却缺乏自成体系的课程,作文课常常因为内容宽泛而陷于大投入、低收益的尴尬处境,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因此,作文教学应目标明确且使学生确实有理可循有法可依,形成良性的作文生态。
一堂课不可能让学生实现作文的突飞猛进,却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语文的审美追求。许老师设定的教学内容入口很小,只是论证方法中的一种——比喻论证。大题目从小处做起,反而容易集中。
在目标设定中,许老师紧紧围绕“比喻论证”这一中心,从特点、效果、不同类型、运用的注意点等各个层面来巧妙组织教学,就像一篇精美的散文,材料丰富而中心明确集中,形散而神不散。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许老师设计了四重“升格”。我们熟知作文要“反复修改”,但一堂课很难体现出这一点。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许老师竟然构想出四重“升格”!从阅读到写作,从已知到未知,从积累到创造,从个体到小组,从生生交流到师生互动,层次感相当丰富。
尤其是教师习作的修改讨论,许老师从紧扣教材的比喻入手强调整体式的喻证,再到丰富这个整体式的喻证,进一步丰富整体喻证的层次感,然后又从形象性、深刻性上进一步升格,增加对立面以突出思辨性等等,大题小做,小中见大,让人叹服这“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力。
二、在活动中提升语用能力
作文教学如果重点讲理论,容易死气沉沉;如果重点讲例子,容易缓慢低效。要能体现出作文的生命力,合理安排活动是个好办法,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现场,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提升对写作的审美追求。
1.全程设计活动。课前的师生互动中,许老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经典比喻论证,调动了所有学生的语文细胞。十分钟的见面很短,互动也很有限,但是写下来就延长了师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材料的深入阅读和分类整理,既是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也是对次日上课的最好铺垫,可以自然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课堂上重要活动之一是经典喻证荐读。这里学生的写、读和说都很重要,学生在选读中感受喻证之美,教师精选精评具有很好的启发性。例如:
我认为,和前面两段文字相比,这段文字的比喻论证变得丰富起来了(板书“丰富”)。首先,用需要经过训练才能欣赏音乐的耳朵来说感受幸福的心灵需要训练的理。其次,将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幸福比作我们正在乘坐的金马车,可是,生活中太多的人,因为着意于远在天边的玫瑰园,而忽略了盛开在窗前的玫瑰花。很多时候我们身处幸福之中而不自知。幸福是一种能力,它需要训练进而能够更好地获得。
还有一位同学,不但将目光投向教材,而且说到了很多的经典。(投影)
这些精当的点评突出了不同角度,在启发中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既能欣赏,又有感悟,学到了规律和方法。同时,也使整体活动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连贯、浑然一体。
2.全员参与活动。活动环节最忌“一两个真人秀,其他人无事忙”。表面上很好看,其实闲置了多数人的视觉、听觉和思维。而且如果部分学生“思想缺席”,会给课堂组织带来一定的困扰,某种程度上当然削弱了课堂效果。
许老师非常注意点面结合,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组织课堂活动时从容不迫:
下面,我们分组进行创作研讨,大家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就这一话题写一段比喻论证的文字。第二件事,分享,请主动阅读组内每个成员所写的稿子,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的建议。第三件事,推荐。选出组中最好的文字大家共同完善,并请组内书法最好的同学,将完善的成果写在纸卡上,之后借助实物投影为大家展示。
写是全员参加,阅读和分享也是,提出修改意见则有主次,推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出了重点,“大家共同完善”并“请组内书法最好的同学”写成果,又增强了团队意识。这里我们还注意到许老师始终不忘营造审美语境,推选出的成果要完善,展示时书法要漂亮。这样的语文课才会给人真切的美感!
3.活动具有不同层次。撇开学生不同层次的活动不说,教师下水作文是教学中最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习作的分层次评改活动设计令人叹服,每一个修改的侧重点都是教师引领着学生去推敲,去发现,去进行深度的审美追求。
正像许老师课堂收尾陈述的一样,在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一遍遍锤炼、完善自己文字的过程”,不断地寻找、选择、推敲。在喻证写作活动环节中,一个学生说完美犹如“无底洞的洞底”,永难企及,却让人永难停止。课堂的魅力也是如此吧。
三、教学语言亲切有味而不乏机智
好的语文老师都是特别讲究教学语言的。亲切有味的语言本身就能营造一种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语境,使学生“如沐春风”;加上教师的课堂机智,更能够优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入审美语境。
借班上课的教学比赛中,语言亲切有味本身就是一种机智,因为授课老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师生距离,调动课堂。许老师的开场导入是这样的:
今天早上,我再次回顾了大家写在纸卡上的经典的比喻论证,我沉浸在这些比喻论证所陈说、论证的哲理之中,久久走不出来。
戏剧化的是,宾馆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本《名言有毒》,我是在大家所推荐的比喻论证所论述的哲理之中幸福地“中毒”了。有位同学推荐了爱默生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的格言:“快乐好比香水,你不可能把它泼到别人身上而自己不沾染一些。”那么,大家把这样浓郁的幸福感泼洒给我的同时,你们是不是也感受到了一些幸福呢?
许老师巧妙地借《名言有毒》一书,运用“幸福的中毒”这一比喻,描绘了自己沉浸在学生推荐的比喻论证中的情景,这信手拈来的巧妙比喻又极具现场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奋情绪,不仅化解了师生间的隔膜,而且迅速营造出师生互动的课堂“生态”。
好的教学语言是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却能够体现出教者的匠心的——
师:给大家说说推荐的原因吧。
生:这段话谈幸福,很贴近生活。用金马车来谈,强调人们在幸福面前常常忽略幸福的存在,很贴切。
师:“贴切”现在成为了大家回答问题的一个核心词,这段比喻论证的确很贴切。
这段实录教者反复强调了“贴切”一词,看似漫不经心,却轻松地将要突出强调的要点“种”到了学生的心田里。
课堂语言的机智还体现在能够敏锐地捕捉问题,并巧妙地通过精当的点评将问题化为契机,丰富和深化课堂“生态”环境。如:
不过我还需要提醒大家。我们提交上来的卡片中,有三个同学所写的不是比喻论证,而是论证过程中用到了比喻修辞。二者很不一样,比喻和比喻论证就如同孪生姐妹,比喻论证是比喻作为论据存在,它要证明自己的本体,也就是你的观点。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误将论证过程中的比喻修辞当做比喻论证。
这里涉及比喻的修辞效用和论证效用。这段教学语言可谓非常精当,既指出问题,又就问题谈及比较,突出两种不同用法的不同目的,在比较中丰富和完善,却又并不宕开过多,避免冲淡主题。
在评改自己的下水习作时,许老师启发学生从老师的习作中找不足,课前教师预设大概是在“丰富”上进行升格,而学生则提出“日光长在并不完美”,许老师以“你在质疑我这段文字中的逻辑关系”完成了“无缝对接”,并且机智地指出比喻论证常带有作者“自我认知的色彩”,巧妙化解“逻辑不严密”的不足,并顺势指出喻证和其他论证方法结合使用会更有说服力。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到许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课前的构思和准备已经显示出排兵布阵的匠心,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的思维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她都能巧妙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营造出主题突出的审美语境,带领学生在一个自然而生动的充满活力的作文情境中畅游。在这个和谐而有生命力的作文生态环境中,师生是平等的、亲切的,思想和语言是流动的、有光泽的。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校长)
一、大题小做,层层深入
语文教学中,阅读有按主题分类、按文体分类等体系,写作却缺乏自成体系的课程,作文课常常因为内容宽泛而陷于大投入、低收益的尴尬处境,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因此,作文教学应目标明确且使学生确实有理可循有法可依,形成良性的作文生态。
一堂课不可能让学生实现作文的突飞猛进,却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语文的审美追求。许老师设定的教学内容入口很小,只是论证方法中的一种——比喻论证。大题目从小处做起,反而容易集中。
在目标设定中,许老师紧紧围绕“比喻论证”这一中心,从特点、效果、不同类型、运用的注意点等各个层面来巧妙组织教学,就像一篇精美的散文,材料丰富而中心明确集中,形散而神不散。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许老师设计了四重“升格”。我们熟知作文要“反复修改”,但一堂课很难体现出这一点。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许老师竟然构想出四重“升格”!从阅读到写作,从已知到未知,从积累到创造,从个体到小组,从生生交流到师生互动,层次感相当丰富。
尤其是教师习作的修改讨论,许老师从紧扣教材的比喻入手强调整体式的喻证,再到丰富这个整体式的喻证,进一步丰富整体喻证的层次感,然后又从形象性、深刻性上进一步升格,增加对立面以突出思辨性等等,大题小做,小中见大,让人叹服这“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力。
二、在活动中提升语用能力
作文教学如果重点讲理论,容易死气沉沉;如果重点讲例子,容易缓慢低效。要能体现出作文的生命力,合理安排活动是个好办法,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现场,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提升对写作的审美追求。
1.全程设计活动。课前的师生互动中,许老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经典比喻论证,调动了所有学生的语文细胞。十分钟的见面很短,互动也很有限,但是写下来就延长了师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材料的深入阅读和分类整理,既是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也是对次日上课的最好铺垫,可以自然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课堂上重要活动之一是经典喻证荐读。这里学生的写、读和说都很重要,学生在选读中感受喻证之美,教师精选精评具有很好的启发性。例如:
我认为,和前面两段文字相比,这段文字的比喻论证变得丰富起来了(板书“丰富”)。首先,用需要经过训练才能欣赏音乐的耳朵来说感受幸福的心灵需要训练的理。其次,将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幸福比作我们正在乘坐的金马车,可是,生活中太多的人,因为着意于远在天边的玫瑰园,而忽略了盛开在窗前的玫瑰花。很多时候我们身处幸福之中而不自知。幸福是一种能力,它需要训练进而能够更好地获得。
还有一位同学,不但将目光投向教材,而且说到了很多的经典。(投影)
这些精当的点评突出了不同角度,在启发中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既能欣赏,又有感悟,学到了规律和方法。同时,也使整体活动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连贯、浑然一体。
2.全员参与活动。活动环节最忌“一两个真人秀,其他人无事忙”。表面上很好看,其实闲置了多数人的视觉、听觉和思维。而且如果部分学生“思想缺席”,会给课堂组织带来一定的困扰,某种程度上当然削弱了课堂效果。
许老师非常注意点面结合,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组织课堂活动时从容不迫:
下面,我们分组进行创作研讨,大家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就这一话题写一段比喻论证的文字。第二件事,分享,请主动阅读组内每个成员所写的稿子,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的建议。第三件事,推荐。选出组中最好的文字大家共同完善,并请组内书法最好的同学,将完善的成果写在纸卡上,之后借助实物投影为大家展示。
写是全员参加,阅读和分享也是,提出修改意见则有主次,推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出了重点,“大家共同完善”并“请组内书法最好的同学”写成果,又增强了团队意识。这里我们还注意到许老师始终不忘营造审美语境,推选出的成果要完善,展示时书法要漂亮。这样的语文课才会给人真切的美感!
3.活动具有不同层次。撇开学生不同层次的活动不说,教师下水作文是教学中最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习作的分层次评改活动设计令人叹服,每一个修改的侧重点都是教师引领着学生去推敲,去发现,去进行深度的审美追求。
正像许老师课堂收尾陈述的一样,在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一遍遍锤炼、完善自己文字的过程”,不断地寻找、选择、推敲。在喻证写作活动环节中,一个学生说完美犹如“无底洞的洞底”,永难企及,却让人永难停止。课堂的魅力也是如此吧。
三、教学语言亲切有味而不乏机智
好的语文老师都是特别讲究教学语言的。亲切有味的语言本身就能营造一种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语境,使学生“如沐春风”;加上教师的课堂机智,更能够优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入审美语境。
借班上课的教学比赛中,语言亲切有味本身就是一种机智,因为授课老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师生距离,调动课堂。许老师的开场导入是这样的:
今天早上,我再次回顾了大家写在纸卡上的经典的比喻论证,我沉浸在这些比喻论证所陈说、论证的哲理之中,久久走不出来。
戏剧化的是,宾馆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本《名言有毒》,我是在大家所推荐的比喻论证所论述的哲理之中幸福地“中毒”了。有位同学推荐了爱默生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的格言:“快乐好比香水,你不可能把它泼到别人身上而自己不沾染一些。”那么,大家把这样浓郁的幸福感泼洒给我的同时,你们是不是也感受到了一些幸福呢?
许老师巧妙地借《名言有毒》一书,运用“幸福的中毒”这一比喻,描绘了自己沉浸在学生推荐的比喻论证中的情景,这信手拈来的巧妙比喻又极具现场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奋情绪,不仅化解了师生间的隔膜,而且迅速营造出师生互动的课堂“生态”。
好的教学语言是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却能够体现出教者的匠心的——
师:给大家说说推荐的原因吧。
生:这段话谈幸福,很贴近生活。用金马车来谈,强调人们在幸福面前常常忽略幸福的存在,很贴切。
师:“贴切”现在成为了大家回答问题的一个核心词,这段比喻论证的确很贴切。
这段实录教者反复强调了“贴切”一词,看似漫不经心,却轻松地将要突出强调的要点“种”到了学生的心田里。
课堂语言的机智还体现在能够敏锐地捕捉问题,并巧妙地通过精当的点评将问题化为契机,丰富和深化课堂“生态”环境。如:
不过我还需要提醒大家。我们提交上来的卡片中,有三个同学所写的不是比喻论证,而是论证过程中用到了比喻修辞。二者很不一样,比喻和比喻论证就如同孪生姐妹,比喻论证是比喻作为论据存在,它要证明自己的本体,也就是你的观点。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误将论证过程中的比喻修辞当做比喻论证。
这里涉及比喻的修辞效用和论证效用。这段教学语言可谓非常精当,既指出问题,又就问题谈及比较,突出两种不同用法的不同目的,在比较中丰富和完善,却又并不宕开过多,避免冲淡主题。
在评改自己的下水习作时,许老师启发学生从老师的习作中找不足,课前教师预设大概是在“丰富”上进行升格,而学生则提出“日光长在并不完美”,许老师以“你在质疑我这段文字中的逻辑关系”完成了“无缝对接”,并且机智地指出比喻论证常带有作者“自我认知的色彩”,巧妙化解“逻辑不严密”的不足,并顺势指出喻证和其他论证方法结合使用会更有说服力。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到许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课前的构思和准备已经显示出排兵布阵的匠心,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的思维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她都能巧妙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营造出主题突出的审美语境,带领学生在一个自然而生动的充满活力的作文情境中畅游。在这个和谐而有生命力的作文生态环境中,师生是平等的、亲切的,思想和语言是流动的、有光泽的。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