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英是潘毅教授在其论文《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中研究分析对象。本文运用增权理论来分析阿英。
【关键词】阿英;增权;无力
一、阿英的痛楚和尖叫
阿英是潘毅教授在其论文《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中研究分析对象。在论文的开篇处,潘毅教授给出了下列文字“凌晨四时,一声尖叫刺进了深夜的黑暗,与往常没有两样。阿英又做了同一个噩梦,并且尖叫起来。我给那鬼魅似的叫声惊醒了,然后,夜又沉入了深深的宁静之中。”如果把以上这段看作是我们社工中的案主的话,我们也许可以运用一下的理论,来帮忙阿英分析其成因,最后帮她解决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阿英其人,阿英是在一家深圳工厂做事的一个“打工妹”。“在湖南西部一个市镇长大,那是她所住过的最贫穷的一个市镇,但她家里并不穷,因为她的父母都是在镇政府里当干部的。中学毕业后,阿英努力投考大学,但考过两次都考不上。19岁那年,父母把她送到广州念一个为期一年的会计课程,毕业后她返回家乡,在镇政府林业部门当会计员。阿英并不满足于在一个贫穷小镇里生活和工作,而在广州一年,也让她了解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她说:“我在老家是个干部,但我的工资也只不过两百块人民币,广州一个普通工人也比我多。”除了工资外,物质生活方面也有很大距离,以致没有年青人愿意留在乡下:“有文化的没文化的,都想到广州去碰碰运气。”阿英这样说,想要我相信她并不特殊。她和姐姐一起跑到东莞去做工,姐姐嫁了一个当地人,于是她们每人给地方政府交了五千块人民币,把户口从乡下迁到了东莞。”由此踏上了外出务工的生活。
而深圳市阿英务工的第二个落脚点,在一个名叫Meteor电子有限公司重复着最简单的手工劳动,她的工作强度可以达到12个小时,阿英24岁,她又是给自己分析,自己的痛楚过度工作和紧张所致,24岁的她有时有埋怨自己的年纪太大,而大多数的车间女工只有16-18岁。年纪大表示不足以应付工厂的工作,大多数“打工妹”在多在这里工作三年以上,身体开始衰弱。
二、运用增权理论分析阿英
社会工作在面对在这样一个高强度工作的女工,该如何运用他所学到的理论来帮助阿英减少痛苦呢?
我们或许可以运用增权理论。
关于增权理论学者和专家有不同的界定。考斯特和帕金森认为,增权是一个能够促使个人有足够力量去参与,控制及影响自己的生命过程。(Cox&Parsons,1996)拉帕波特指出,增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人们、组织和社区对其事物或得控制的机制。增权过程也令个人能够對自己及生命中机会做有效的控制。(Rappaport,1984.1987)。
从增权的概念中我们引伸出一个十分重要且敏感的话题:谁给谁增权?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增权并不是“赋予”服务对象权力,而是激发和挖掘案主的潜能。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我们的案主阿英,阿英现在面对的问题之一是工作之间太长,劳动强度太大,这样的高强度的负荷劳动使得阿英在半夜尖叫,病痛也伴随着她而来,“我背上经常疼,我来这里工作了几个月,背上就开始疼。比起那些一天到晚坐在车间的装配女工,我已经舒服多了,我只是在生产部打字、做记录、记帐,有时还可以起来走走,喝喝水,歇一歇。可是我背上还是疼,真是不明所以。有时是背上疼,有时又跑到脖子上去。”
阿英高中学历有学过会计,当然知道劳动法的存在,对于她所在的血汗工厂,她应该是清楚的,她有权要求减少工作时间,削减工作强度。如何改变她自己的处境,对于阿英来说我们可以建议她继续学习技能,好让她能摆脱这个工厂,这里我们运用增权事件过程和介入的三个层面中的个人层面,强调提高自我形象,重获对自己生命控制的信念。
但是对于增权中的第二个层次即人与人之间的层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建立起与别人共处团结的能力。对于阿英,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要分对象的,如果把这个平等放到她和其他工友之间,她是肯定能够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平等,因为他们和阿英一样都是在血汗工厂做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把己生命中最好的时间卖给工厂,智力和体力上的最佳时刻被工厂榨干,最后被弃之如敝屣。但是我们把对比目标调整一下,若拿阿英和自己所在工厂的老板进行对比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首先,工厂的老板不用贩卖自己的青春时光,他或者他们不会在工厂的最前线连续工作12个小时;其次他们不会最好的工作年限不会受年龄的限制,在体力和智力跟不上工作的需要的时候,他们不会被工厂抛弃,很简单,因为工厂或许就是他们自己的;再次,在面对自己的生命中重要机遇的时候他们似乎更具掌控能力。原因如下,首先,工厂的老板拥有生产资料,他在面对市场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资本应该如何处理获得最大的效益,其次,工厂的老板们希望生活现状进行改变的时候,他们完全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们早已经积累了足够金钱和人脉,或旅游,或移居国外。阿英若是想要改变自己的目前的生活状况,都能干些什么呢?让我们来根据现有的状况相一下,她要是放弃这份工作后,为了维持生计,她只好找工作,但是,阿英又能找到一个怎样的工作呢?24岁的她,体力和智力最好的时间段都已经过去,她的出路在那里?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旅游对于她来说或许都是奢侈,更别说移居国外了。
咱们来看增权理论中的第三个层次。强调学习去争取社会资源的平均分配,以及强调社会行动和社会改变的目标?。这一点,对于阿英来说似乎很远,社会资源的平均分配和她生活相行甚远,似乎管资源分派的事情只有政府和她何干?
分析到这里,增权理论不能解决阿英的问题,那么阿英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三、阿英,我们不能帮到你
以我们的拙见,似乎在社会工作者这个层面是不足以解决的。首先,阿英的尖叫是个案,阿英从事的工作和她身后万千的姐妹却不是个案,“打工妹”的痛楚来源于全球资本在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国门打开后,外资的涌入,阿英们(指在工厂从事高强度和超长时间的外出女工)的生活空间被缩小,为了生存,或许脱离土地外出务工时各不错的选择,在深圳这样的特区出现了对于学历没要求,对体力有要求的工厂。其次,阿英只是把她的痛楚通过半夜的尖叫迸发出来了,有多少阿英们“失语”。阿英们外出务工,却在务工的城市无处落脚,只能挤在6-10人的集体宿舍,隐私全无,尖叫的原因也掺着对于性的压抑。再次,阿英们能外出务工,但是,她们在体力下降的时候,不能满足工厂的要求的时候,她们的落脚处有在那里?还有,阿英是在姐姐的帮助下,在东莞落下了户口。这个户口对她禁锢,是不是也是她尖叫的来源?
潘教授在文中分析道“阿英受到三重挤压,追求职业生活却换来一副残损的身体,性欲和道德压力的矛盾使她精神紧张,婚嫁的文化要求和国家对其流动性的管制则把她困在中间,进也不得,退也不得。她在一个新环境中,骤然而且不期然地认识到这些。个体的痛楚,烙上了社会和文化创伤的印记,并在个体的生命中一再展现。阿英的梦是特殊的,但它的特殊性却具有普遍性:它是一个身处中国社会转型之际的女性工人所作的挣扎。”鉴于此,我认为社会工作者在接到此案主的时候,给与他们的服务空间似乎很小,着同时也充斥着无力。
【参考文献】
[1]]潘毅: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
[2]]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第八章 增权理论p105-106
作者简介:姚珍,现在天津师范大学。
【关键词】阿英;增权;无力
一、阿英的痛楚和尖叫
阿英是潘毅教授在其论文《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中研究分析对象。在论文的开篇处,潘毅教授给出了下列文字“凌晨四时,一声尖叫刺进了深夜的黑暗,与往常没有两样。阿英又做了同一个噩梦,并且尖叫起来。我给那鬼魅似的叫声惊醒了,然后,夜又沉入了深深的宁静之中。”如果把以上这段看作是我们社工中的案主的话,我们也许可以运用一下的理论,来帮忙阿英分析其成因,最后帮她解决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阿英其人,阿英是在一家深圳工厂做事的一个“打工妹”。“在湖南西部一个市镇长大,那是她所住过的最贫穷的一个市镇,但她家里并不穷,因为她的父母都是在镇政府里当干部的。中学毕业后,阿英努力投考大学,但考过两次都考不上。19岁那年,父母把她送到广州念一个为期一年的会计课程,毕业后她返回家乡,在镇政府林业部门当会计员。阿英并不满足于在一个贫穷小镇里生活和工作,而在广州一年,也让她了解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她说:“我在老家是个干部,但我的工资也只不过两百块人民币,广州一个普通工人也比我多。”除了工资外,物质生活方面也有很大距离,以致没有年青人愿意留在乡下:“有文化的没文化的,都想到广州去碰碰运气。”阿英这样说,想要我相信她并不特殊。她和姐姐一起跑到东莞去做工,姐姐嫁了一个当地人,于是她们每人给地方政府交了五千块人民币,把户口从乡下迁到了东莞。”由此踏上了外出务工的生活。
而深圳市阿英务工的第二个落脚点,在一个名叫Meteor电子有限公司重复着最简单的手工劳动,她的工作强度可以达到12个小时,阿英24岁,她又是给自己分析,自己的痛楚过度工作和紧张所致,24岁的她有时有埋怨自己的年纪太大,而大多数的车间女工只有16-18岁。年纪大表示不足以应付工厂的工作,大多数“打工妹”在多在这里工作三年以上,身体开始衰弱。
二、运用增权理论分析阿英
社会工作在面对在这样一个高强度工作的女工,该如何运用他所学到的理论来帮助阿英减少痛苦呢?
我们或许可以运用增权理论。
关于增权理论学者和专家有不同的界定。考斯特和帕金森认为,增权是一个能够促使个人有足够力量去参与,控制及影响自己的生命过程。(Cox&Parsons,1996)拉帕波特指出,增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人们、组织和社区对其事物或得控制的机制。增权过程也令个人能够對自己及生命中机会做有效的控制。(Rappaport,1984.1987)。
从增权的概念中我们引伸出一个十分重要且敏感的话题:谁给谁增权?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增权并不是“赋予”服务对象权力,而是激发和挖掘案主的潜能。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我们的案主阿英,阿英现在面对的问题之一是工作之间太长,劳动强度太大,这样的高强度的负荷劳动使得阿英在半夜尖叫,病痛也伴随着她而来,“我背上经常疼,我来这里工作了几个月,背上就开始疼。比起那些一天到晚坐在车间的装配女工,我已经舒服多了,我只是在生产部打字、做记录、记帐,有时还可以起来走走,喝喝水,歇一歇。可是我背上还是疼,真是不明所以。有时是背上疼,有时又跑到脖子上去。”
阿英高中学历有学过会计,当然知道劳动法的存在,对于她所在的血汗工厂,她应该是清楚的,她有权要求减少工作时间,削减工作强度。如何改变她自己的处境,对于阿英来说我们可以建议她继续学习技能,好让她能摆脱这个工厂,这里我们运用增权事件过程和介入的三个层面中的个人层面,强调提高自我形象,重获对自己生命控制的信念。
但是对于增权中的第二个层次即人与人之间的层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建立起与别人共处团结的能力。对于阿英,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要分对象的,如果把这个平等放到她和其他工友之间,她是肯定能够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平等,因为他们和阿英一样都是在血汗工厂做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把己生命中最好的时间卖给工厂,智力和体力上的最佳时刻被工厂榨干,最后被弃之如敝屣。但是我们把对比目标调整一下,若拿阿英和自己所在工厂的老板进行对比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首先,工厂的老板不用贩卖自己的青春时光,他或者他们不会在工厂的最前线连续工作12个小时;其次他们不会最好的工作年限不会受年龄的限制,在体力和智力跟不上工作的需要的时候,他们不会被工厂抛弃,很简单,因为工厂或许就是他们自己的;再次,在面对自己的生命中重要机遇的时候他们似乎更具掌控能力。原因如下,首先,工厂的老板拥有生产资料,他在面对市场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资本应该如何处理获得最大的效益,其次,工厂的老板们希望生活现状进行改变的时候,他们完全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们早已经积累了足够金钱和人脉,或旅游,或移居国外。阿英若是想要改变自己的目前的生活状况,都能干些什么呢?让我们来根据现有的状况相一下,她要是放弃这份工作后,为了维持生计,她只好找工作,但是,阿英又能找到一个怎样的工作呢?24岁的她,体力和智力最好的时间段都已经过去,她的出路在那里?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旅游对于她来说或许都是奢侈,更别说移居国外了。
咱们来看增权理论中的第三个层次。强调学习去争取社会资源的平均分配,以及强调社会行动和社会改变的目标?。这一点,对于阿英来说似乎很远,社会资源的平均分配和她生活相行甚远,似乎管资源分派的事情只有政府和她何干?
分析到这里,增权理论不能解决阿英的问题,那么阿英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三、阿英,我们不能帮到你
以我们的拙见,似乎在社会工作者这个层面是不足以解决的。首先,阿英的尖叫是个案,阿英从事的工作和她身后万千的姐妹却不是个案,“打工妹”的痛楚来源于全球资本在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国门打开后,外资的涌入,阿英们(指在工厂从事高强度和超长时间的外出女工)的生活空间被缩小,为了生存,或许脱离土地外出务工时各不错的选择,在深圳这样的特区出现了对于学历没要求,对体力有要求的工厂。其次,阿英只是把她的痛楚通过半夜的尖叫迸发出来了,有多少阿英们“失语”。阿英们外出务工,却在务工的城市无处落脚,只能挤在6-10人的集体宿舍,隐私全无,尖叫的原因也掺着对于性的压抑。再次,阿英们能外出务工,但是,她们在体力下降的时候,不能满足工厂的要求的时候,她们的落脚处有在那里?还有,阿英是在姐姐的帮助下,在东莞落下了户口。这个户口对她禁锢,是不是也是她尖叫的来源?
潘教授在文中分析道“阿英受到三重挤压,追求职业生活却换来一副残损的身体,性欲和道德压力的矛盾使她精神紧张,婚嫁的文化要求和国家对其流动性的管制则把她困在中间,进也不得,退也不得。她在一个新环境中,骤然而且不期然地认识到这些。个体的痛楚,烙上了社会和文化创伤的印记,并在个体的生命中一再展现。阿英的梦是特殊的,但它的特殊性却具有普遍性:它是一个身处中国社会转型之际的女性工人所作的挣扎。”鉴于此,我认为社会工作者在接到此案主的时候,给与他们的服务空间似乎很小,着同时也充斥着无力。
【参考文献】
[1]]潘毅: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体——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
[2]]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第八章 增权理论p105-106
作者简介:姚珍,现在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