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学心理健康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原因
据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比如跳楼,在生理上出现腹痛、恶心、食欲不振、睡眠很浅等疾病症状。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几个方面。
(一) 学习问题
中学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
1. 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 青春期问题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 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引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 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中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3. 与老师的关系问题。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这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理解、耐心与关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产生对老师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对抗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一种压抑感并产生消极情绪。
(四) 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等。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几点建议
产生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教师的、同学的、自身的,所以这是一个复杂问题。既然是复杂问题就要科学对待。但是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家长甚至是有的领导往往把中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因于教师教育手段不当,往往只注重于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希望通过高觉悟、有爱心的教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来解决。对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建立一支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心理教师队伍
目前各中小学要求配备一名心理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全体任职教师都要求学过教育心理学。随着对心理问题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这样的师资配备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在“十二五”师训期间,对教师培训要强化有效的科学的心理教育培训。对学校班主任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德育室或政教处工作的教师必须取得初级以上心理教师上岗资格证。
2. 让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直接介入学校心理教育
由政府牵头,以课题或项目的形式,让大学心理专业的教师、研究生直接介入中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程,着重帮助各中学建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心理档案。去年,上海市新川中学依托华师大的规划课题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测试报告让教师、学生都相当满意,因为通过测试更多的学生了解到自己成绩不理想并不是因为自己笨,而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时间管理不到位;自己成绩差并不是因为自己傻,而是因为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他人不同。而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明白了各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特点,也能更宽容地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还在家长会上请心理专家给家长知道如何解读测试报告,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
由于有些心理问题学生的病症会表现为生理性的,因此家长往往因不能判断是心理问题而会寻找相应的专科医院治疗,结果使病情加重。因此,建议政府部门牵头为每一所学校指定一名心理医生作为心理顾问,或者以论坛形式加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3. 加强对师生心理健康的普查
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越严重的心理疾病往往越隐蔽,所以一旦发生过激反应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除了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外,建议每年在师生定期做身体健康普查的同时,最好能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当然对检查结果的使用要考虑完善的道德、技术的要求,而且必须确保个人隐私。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原因
据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比如跳楼,在生理上出现腹痛、恶心、食欲不振、睡眠很浅等疾病症状。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几个方面。
(一) 学习问题
中学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
1. 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 青春期问题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 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引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 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中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3. 与老师的关系问题。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这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理解、耐心与关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产生对老师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对抗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一种压抑感并产生消极情绪。
(四) 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等。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几点建议
产生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教师的、同学的、自身的,所以这是一个复杂问题。既然是复杂问题就要科学对待。但是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家长甚至是有的领导往往把中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因于教师教育手段不当,往往只注重于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希望通过高觉悟、有爱心的教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来解决。对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建立一支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心理教师队伍
目前各中小学要求配备一名心理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全体任职教师都要求学过教育心理学。随着对心理问题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这样的师资配备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在“十二五”师训期间,对教师培训要强化有效的科学的心理教育培训。对学校班主任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德育室或政教处工作的教师必须取得初级以上心理教师上岗资格证。
2. 让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直接介入学校心理教育
由政府牵头,以课题或项目的形式,让大学心理专业的教师、研究生直接介入中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程,着重帮助各中学建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心理档案。去年,上海市新川中学依托华师大的规划课题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测试报告让教师、学生都相当满意,因为通过测试更多的学生了解到自己成绩不理想并不是因为自己笨,而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时间管理不到位;自己成绩差并不是因为自己傻,而是因为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他人不同。而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明白了各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特点,也能更宽容地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还在家长会上请心理专家给家长知道如何解读测试报告,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
由于有些心理问题学生的病症会表现为生理性的,因此家长往往因不能判断是心理问题而会寻找相应的专科医院治疗,结果使病情加重。因此,建议政府部门牵头为每一所学校指定一名心理医生作为心理顾问,或者以论坛形式加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3. 加强对师生心理健康的普查
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越严重的心理疾病往往越隐蔽,所以一旦发生过激反应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除了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外,建议每年在师生定期做身体健康普查的同时,最好能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当然对检查结果的使用要考虑完善的道德、技术的要求,而且必须确保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