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培养语文应用,审美能力,要有语言交流的基本能力与审美意识情趣,那么,如何把这理念具体的应用起来呢?我个人认为这还是要体现在语文课的教法上,在课堂上如何教。教什么等问题上,这才是真正的理念所体现的载体。下面就针对几个课例来谈谈我个人新课标环境下的关于语文课的教法的看法:
课例一:小说阅读探究题之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步:先确定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探究题的题型特点;2、掌握小说的探究题的答题思路。
第二步具:老师与学生一起研读高考大纲在这方面的考点要求。
第三步:实例归纳,把近阶段的模拟题型拿来与学生一起研读与分析。
第四步:老师归纳题型出题的形式。
第五步:又一次实例演练一阅读丁立梅的小说《萝卜花》,思考探索阅读理解题。
第六步:总结小说探究的方向与答题思路。
第七步:再来一个课堂巩固练习。
课例二:山民
这是以学生授课(甲、乙)为主讲的课型。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甲学生简介本诗的整体内容。
第二步:乙学生简介作家作品,重点交代先锋派诗歌的特点。
第三步:甲学生讲授诵读提示,并请班上同学来朗读。
第四步:甲、乙一起来分析课文的内容,(一节一节的有序的进行授课)
第五步:从鉴赏诗歌方面来鉴赏本诗的内涵与意象。
第六步:让同学提出对山民的评价。
第七步:让同学提出人生的感悟。
课例三:启发性作文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步:先确定教学目的,就是启发学生教性的写作思维。
第二步:从学生引发学生写作情绪。
第三步:肩发性活动之一,由黑板上的圈、引发学生的联想,老师肯定学生的想像力。
第四步:启发性活动之二,由玻璃怀里的沙子再一次引发学生的想像,老师作出适当的方向性的引导,如让学生多点联想,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与话题相关的联想,类如,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
第五步:让学生自查找,现代汉语中与沙子有关的词语,接着再归纳所找的词语与沙子的特点之间的关系。
第六步:师生归纳总结特点,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第七步:以“沙子”为话题进行写文章。
从上面几个课例来说我有以下的一些看法:
课例一从课标的理念角度来说,这节课是让学生在“整合与享受”方面获得发展吧,因为在整堂课当中关于语义知识能力与学习方法方面的都做到了积累与整合,可以说这应该是一个比较优秀的课。但听完课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那究竟是什么?哦,应该是学生的发现。仔细一想才发现,原来无论是在题型的归纳还是探究的方向与答题思路,都是由老师引领出来的,这不就是符合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吗?其实如果所有答案都是既定的,那五十多个学生的发现与创新从何体现呢?
课例二是由学生来处理教材,这做法本来是属于很大胆的创新。学生在“思考、鉴赏、领悟、创新”等新课标的内容方面都能有所体现。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面连内容进程等形式都控制不了,随意让学生发挥得怎样就是怎样。那么,新课标中的老师的主导地位又如何体现呢?
课例三中的课堂行为是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辩明写作的方法,在启发过程中也比较着重于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起到了训练思维的课标内涵,在启发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样的课例应该是可以肯的,但是是否每个课堂内容都可以这样做呢?这可就见仁见智了。
针对上面几个不同的课堂案例,其实。我个人比较欣赏课例三的语文课堂形式,语文课的形式可以开放,但是一定要有语文味。不能只追求趣味性,把它等同于历史课、政治课、德育课。关于语文课的语文味,早己在各种报刊杂志上见过。而我个人认为在课堂上的语文味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课堂当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这两者不应该是孤立地进行,而应该贯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情态体验。对于案例一,我个人认为就缺少了一些学生体验中的创新。对于案例二,我个人认为缺的是老师的主导。对于案例三,相对来说我比较欣赏。
其实,教无定法,只要有一种理念,这就是能在整个课堂当中既没有只强调新课程中的人文性,又不是单纯训练语文技能。在这样的一种理念支配下,我相信,我们肯定能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找出各种各样的行之有效的教法来的。
课例一:小说阅读探究题之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步:先确定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探究题的题型特点;2、掌握小说的探究题的答题思路。
第二步具:老师与学生一起研读高考大纲在这方面的考点要求。
第三步:实例归纳,把近阶段的模拟题型拿来与学生一起研读与分析。
第四步:老师归纳题型出题的形式。
第五步:又一次实例演练一阅读丁立梅的小说《萝卜花》,思考探索阅读理解题。
第六步:总结小说探究的方向与答题思路。
第七步:再来一个课堂巩固练习。
课例二:山民
这是以学生授课(甲、乙)为主讲的课型。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甲学生简介本诗的整体内容。
第二步:乙学生简介作家作品,重点交代先锋派诗歌的特点。
第三步:甲学生讲授诵读提示,并请班上同学来朗读。
第四步:甲、乙一起来分析课文的内容,(一节一节的有序的进行授课)
第五步:从鉴赏诗歌方面来鉴赏本诗的内涵与意象。
第六步:让同学提出对山民的评价。
第七步:让同学提出人生的感悟。
课例三:启发性作文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步:先确定教学目的,就是启发学生教性的写作思维。
第二步:从学生引发学生写作情绪。
第三步:肩发性活动之一,由黑板上的圈、引发学生的联想,老师肯定学生的想像力。
第四步:启发性活动之二,由玻璃怀里的沙子再一次引发学生的想像,老师作出适当的方向性的引导,如让学生多点联想,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与话题相关的联想,类如,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
第五步:让学生自查找,现代汉语中与沙子有关的词语,接着再归纳所找的词语与沙子的特点之间的关系。
第六步:师生归纳总结特点,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第七步:以“沙子”为话题进行写文章。
从上面几个课例来说我有以下的一些看法:
课例一从课标的理念角度来说,这节课是让学生在“整合与享受”方面获得发展吧,因为在整堂课当中关于语义知识能力与学习方法方面的都做到了积累与整合,可以说这应该是一个比较优秀的课。但听完课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那究竟是什么?哦,应该是学生的发现。仔细一想才发现,原来无论是在题型的归纳还是探究的方向与答题思路,都是由老师引领出来的,这不就是符合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吗?其实如果所有答案都是既定的,那五十多个学生的发现与创新从何体现呢?
课例二是由学生来处理教材,这做法本来是属于很大胆的创新。学生在“思考、鉴赏、领悟、创新”等新课标的内容方面都能有所体现。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面连内容进程等形式都控制不了,随意让学生发挥得怎样就是怎样。那么,新课标中的老师的主导地位又如何体现呢?
课例三中的课堂行为是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辩明写作的方法,在启发过程中也比较着重于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起到了训练思维的课标内涵,在启发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样的课例应该是可以肯的,但是是否每个课堂内容都可以这样做呢?这可就见仁见智了。
针对上面几个不同的课堂案例,其实。我个人比较欣赏课例三的语文课堂形式,语文课的形式可以开放,但是一定要有语文味。不能只追求趣味性,把它等同于历史课、政治课、德育课。关于语文课的语文味,早己在各种报刊杂志上见过。而我个人认为在课堂上的语文味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课堂当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这两者不应该是孤立地进行,而应该贯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情态体验。对于案例一,我个人认为就缺少了一些学生体验中的创新。对于案例二,我个人认为缺的是老师的主导。对于案例三,相对来说我比较欣赏。
其实,教无定法,只要有一种理念,这就是能在整个课堂当中既没有只强调新课程中的人文性,又不是单纯训练语文技能。在这样的一种理念支配下,我相信,我们肯定能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找出各种各样的行之有效的教法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