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的悟性》结合作者自身的编辑活动与实际编辑案例,深入探讨了编辑悟性的具体作用和形成过程。至此,编辑悟性不再是深奥、晦涩、玄妙不可掌控的唬人把式,而是可以追根溯源,可以通过修炼习得的一种职业真功夫。
关于编辑的悟性,业界的探讨持久、深入,在郑一奇老先生《编辑的悟性》一书中有详细归纳:
编辑悟性,是指编辑对出版行为、客观规律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在编辑工作中有较多的主动与自由。
编辑悟性体现为对编辑、出版行为的理解、分析能力,体现为对出版形势的审时度势及应对对策;有时,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直觉,是编辑职业敏感的集中体现。
编辑悟性来自编辑的学识、经验、信息的积累,是学识、经验、信息积累的思想闪光,悟性=知识+经验+思考,表现为对编辑活动判断时的直觉、顿悟。
编辑悟性的基础是编辑的知识修养,编辑基本功的训练与经验教训的总结、积累,与编辑的善于思考、联想分不开,不勤于思考、不善于积累,是培养不出悟性的。
……
上述种种,给出了编辑悟性是什么、其表现形式、源自何处、支持体系等的详细解释,揭示出编辑悟性的深刻内涵。尤其《编辑的悟性》还结合作者自身的编辑活动与实际编辑案例,深入探讨了编辑悟性的具体作用和形成过程。至此,编辑悟性不再是深奥、晦涩、玄妙不可掌控的唬人把式,而是可以追根溯源,可以通过修炼习得的一种职业真功夫。
编辑的悟性源自对编辑工作的科学思维
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工作越来越难做。在大多数国家,出版人把图书出版看作既是一项文化活动,又是一项经济活动。美国出版家约翰•德索尔就说过:“书籍是思想的载体、教育的工具、文学的容器,但是书籍的生产与销售又是一种需要投入各种物资,需要富有经验的管理者及企业家参与的经济工作。”因此,要破解现实中的这个难题,既要从了解图书生产的规律来把握,也要从编辑工作的具体规律来把握。也就是,既要了解图书的生产之道,也要了解编辑的工作之道。
在《编辑的悟性》一书中,作者认为,图书生产所要遵循的不只是客观经济规律,还要遵循文化积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客观规律。图书除有商品属性外,还有文化产品和意识形态的属性。书业生产的三规律同时并存,互相制约,共同发挥作用。只强调其一,而忽视其余,出版活动就会走入歧路,受到规律的惩罚。而且,三个规律在书业出版中还会长期起作用,只有认识并掌握了书业生产的内在规律,才能决胜市场。
三规律如何运用,见仁见智,但不能不顾客观规律而盲目行动。用老一代出版人的话来说就是:一不亏心,二不亏本,这是书业活动的底线。“三规律说”绝非高调理论,而是来自于作者长期的出版编辑实践。最经典、最直接的编辑出版案例是:1992年,作者参与策划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中华文化集粹丛书》(15卷19册),此丛书发行了4万套,还把版权卖给了台湾五南出版公司。后来,此丛书一举夺得四项大奖:“中国图书奖”“ 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 全国社科优秀畅销书奖”“ 1992平面设计在中国优秀作品奖”。图书生产“三规律”在此案例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该丛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成为一套叫好叫座的精品图书。近年来《你的形象价值百万》《变局》《星星点点:中外名家系列讲座集萃》《王东京经济观察系列: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等书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可以说都是图书生产的“三规律”在起作用。
编辑的悟性重在对编辑工作创新思维的培养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版业竞争压力凸显,同类书多,选题雷同跟风的多,出版社面临着拳头产品少,很难打开市场局面的现状。十年过去了,传统出版几乎陷入困境。2000年,作者在《出版参考》上撰文“传统图书出版要突出重围”,文中分析了图书出版市场种种危情。面对书业困局,传统图书出版突出重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影响等,但业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要调整心态,消极无所作为的心态要不得,急于转舵的心态也不可取,面对挑战,应有的心态是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二是调整传统图书出版理念与发展战略,找准突破口,注意抓两头。“突围说”正是作者运用自己的编辑经验与智慧破解编辑出版实际工作难题的理性思考。由此引发其一系列关于编辑工作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其中又以《试论选题策划的必要性与限制性》、《选题策划的策略》两文为代表。文章明确提出,选题策划是在新形势下编辑创新能力的强化,选题策划的核心是创意、创新,并归纳出选题策划的“上下两头结合法”、“阅读热点追踪法”、“空白地带寻找法”、“逆向求异设计法”等十种创新思维方法。
“禅理散文”六卷本(《坐看云起》、《满溪流水香》、《一味禅•风》、《一味禅•花》、《一味禅•雪》、《一味禅•月》)的引进就是作者采用逆向求异策划的经典案例。也就是,在社会上普遍关注致富发财图书时,换一种思维,推出一套呼唤人心单纯、向善的书,也是填补市场需求的另一种做法。此书一出便大受市场欢迎,三年重印7次,发行8.5万套,67万册,码洋达453万,在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很突出。我们也可以发现,随着《易中天品三国》走红市场,历史类题材的图书通过表现形式的创新,迎来了新的市场空间,《明朝那些事儿》更是创下千万册的热销记录。事实证明,唯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图书市场的成功突围。
编辑的悟性离不开扎实的编辑基本功
悟性与能力是统一的。不具备厚实的编辑基本功,妄谈编辑悟性。因为那只是空中楼阁或沙滩建塔,再美再好,触碰不得,只能虚妄一场。只有具有扎实的编辑基本功,编辑才能完成正确选择、判断书稿的任务,提升书稿的质量,使书稿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完美。练就过硬的编辑基本功,既是对书稿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是尊重作者与读者的必然要求。
在《编辑的悟性》一书中,作者将编辑素质概括为五大方面:①政治理论水平;②编辑出版业务知识;③必要的专业知识与广博的各科知识;④文字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⑤策划与创新能力。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编辑素养,离不开编辑基本功的刻苦操练与经年累月的积累。如果前述两点谈的是编辑悟性论道,这里涉及的则是编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是从技术的层面开启编辑的悟性。《编辑的悟性》一书花大量篇幅来论证编辑的基本素养:如“审稿在于发现”、“审稿要关注大气候”、“三审制”、“编辑加工趋于完美”、“编辑的语文修养”、“史地知识编辑要知道‘一横一竖’的学问”、“诊治‘硬伤’、编辑不可放弃的责任”等。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例,值得编辑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编辑认真学习和领悟。
老一代编辑家叶圣陶反复强调:“编辑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他的话说:“出版事业的性质是工业、商业、教育事业三者兼之,三者之中,教育事业应居于首要地位。”把编辑工作提升到教育的高度,突显出版物的教育作用,讲究的是书的品格,注重的是书的教育目的与功用。可见编辑出版物的影响力之深,编辑的责任之大。编辑既然是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事业的从业者,所以,无论把编辑的基本功提到什么高度来要求都不为过。正可谓:“编辑之学,学无止境。”
此外,《编辑的悟性》还强调:优质的作者人脉资源、忠实于读者也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辑悟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没有一流的作者提供一流的书稿,出版社不可能推出一流的产品。正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好比编辑,米好比书稿。在此情况下,抓好作者,是出版社的生存之本。因此,编辑要学会“以文会友,以题交友,竭诚为作者服务,帮助作者排忧解难,要学会如何与作者打交道,获得作者的信任,为作者当好参谋”。
书中还提到,编辑的悟性还在于“始终忠实于读者,尊重读者,对读者负责,为读者服务”,编辑要善于发现读者需求,引导并创造读者新需求。从老一代的出版家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以读者为本的原则:老一代编辑家叶圣陶的从业守则——“我们坚决不辜负读者”;“书稿的选用以对读者有益为唯一标准”——开明书店创始人章锡琛先生的出版信条。由此,读者的分量可见一斑。用一句老话讲,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其实,读者亦如是。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在《编辑的悟性》一书序言开首,郑一奇老先生摘录了自己审稿时读到的一句话:“悟性、功力、境界是一切人类文化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并以此回顾,总结了自己三十年的编辑工作。老先生阅书无数,唯独拎出这一句话,而且以此衡量自己奉献了三十年、钟爱了三十年至今仍乐此不疲的编辑工作,这难道只是偶然为之,难道不值得现今的编辑工作者深思吗?
关于编辑的悟性,业界的探讨持久、深入,在郑一奇老先生《编辑的悟性》一书中有详细归纳:
编辑悟性,是指编辑对出版行为、客观规律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在编辑工作中有较多的主动与自由。
编辑悟性体现为对编辑、出版行为的理解、分析能力,体现为对出版形势的审时度势及应对对策;有时,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直觉,是编辑职业敏感的集中体现。
编辑悟性来自编辑的学识、经验、信息的积累,是学识、经验、信息积累的思想闪光,悟性=知识+经验+思考,表现为对编辑活动判断时的直觉、顿悟。
编辑悟性的基础是编辑的知识修养,编辑基本功的训练与经验教训的总结、积累,与编辑的善于思考、联想分不开,不勤于思考、不善于积累,是培养不出悟性的。
……
上述种种,给出了编辑悟性是什么、其表现形式、源自何处、支持体系等的详细解释,揭示出编辑悟性的深刻内涵。尤其《编辑的悟性》还结合作者自身的编辑活动与实际编辑案例,深入探讨了编辑悟性的具体作用和形成过程。至此,编辑悟性不再是深奥、晦涩、玄妙不可掌控的唬人把式,而是可以追根溯源,可以通过修炼习得的一种职业真功夫。
编辑的悟性源自对编辑工作的科学思维
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工作越来越难做。在大多数国家,出版人把图书出版看作既是一项文化活动,又是一项经济活动。美国出版家约翰•德索尔就说过:“书籍是思想的载体、教育的工具、文学的容器,但是书籍的生产与销售又是一种需要投入各种物资,需要富有经验的管理者及企业家参与的经济工作。”因此,要破解现实中的这个难题,既要从了解图书生产的规律来把握,也要从编辑工作的具体规律来把握。也就是,既要了解图书的生产之道,也要了解编辑的工作之道。
在《编辑的悟性》一书中,作者认为,图书生产所要遵循的不只是客观经济规律,还要遵循文化积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客观规律。图书除有商品属性外,还有文化产品和意识形态的属性。书业生产的三规律同时并存,互相制约,共同发挥作用。只强调其一,而忽视其余,出版活动就会走入歧路,受到规律的惩罚。而且,三个规律在书业出版中还会长期起作用,只有认识并掌握了书业生产的内在规律,才能决胜市场。
三规律如何运用,见仁见智,但不能不顾客观规律而盲目行动。用老一代出版人的话来说就是:一不亏心,二不亏本,这是书业活动的底线。“三规律说”绝非高调理论,而是来自于作者长期的出版编辑实践。最经典、最直接的编辑出版案例是:1992年,作者参与策划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中华文化集粹丛书》(15卷19册),此丛书发行了4万套,还把版权卖给了台湾五南出版公司。后来,此丛书一举夺得四项大奖:“中国图书奖”“ 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 全国社科优秀畅销书奖”“ 1992平面设计在中国优秀作品奖”。图书生产“三规律”在此案例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该丛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成为一套叫好叫座的精品图书。近年来《你的形象价值百万》《变局》《星星点点:中外名家系列讲座集萃》《王东京经济观察系列: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等书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可以说都是图书生产的“三规律”在起作用。
编辑的悟性重在对编辑工作创新思维的培养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版业竞争压力凸显,同类书多,选题雷同跟风的多,出版社面临着拳头产品少,很难打开市场局面的现状。十年过去了,传统出版几乎陷入困境。2000年,作者在《出版参考》上撰文“传统图书出版要突出重围”,文中分析了图书出版市场种种危情。面对书业困局,传统图书出版突出重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影响等,但业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要调整心态,消极无所作为的心态要不得,急于转舵的心态也不可取,面对挑战,应有的心态是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二是调整传统图书出版理念与发展战略,找准突破口,注意抓两头。“突围说”正是作者运用自己的编辑经验与智慧破解编辑出版实际工作难题的理性思考。由此引发其一系列关于编辑工作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其中又以《试论选题策划的必要性与限制性》、《选题策划的策略》两文为代表。文章明确提出,选题策划是在新形势下编辑创新能力的强化,选题策划的核心是创意、创新,并归纳出选题策划的“上下两头结合法”、“阅读热点追踪法”、“空白地带寻找法”、“逆向求异设计法”等十种创新思维方法。
“禅理散文”六卷本(《坐看云起》、《满溪流水香》、《一味禅•风》、《一味禅•花》、《一味禅•雪》、《一味禅•月》)的引进就是作者采用逆向求异策划的经典案例。也就是,在社会上普遍关注致富发财图书时,换一种思维,推出一套呼唤人心单纯、向善的书,也是填补市场需求的另一种做法。此书一出便大受市场欢迎,三年重印7次,发行8.5万套,67万册,码洋达453万,在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很突出。我们也可以发现,随着《易中天品三国》走红市场,历史类题材的图书通过表现形式的创新,迎来了新的市场空间,《明朝那些事儿》更是创下千万册的热销记录。事实证明,唯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图书市场的成功突围。
编辑的悟性离不开扎实的编辑基本功
悟性与能力是统一的。不具备厚实的编辑基本功,妄谈编辑悟性。因为那只是空中楼阁或沙滩建塔,再美再好,触碰不得,只能虚妄一场。只有具有扎实的编辑基本功,编辑才能完成正确选择、判断书稿的任务,提升书稿的质量,使书稿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完美。练就过硬的编辑基本功,既是对书稿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是尊重作者与读者的必然要求。
在《编辑的悟性》一书中,作者将编辑素质概括为五大方面:①政治理论水平;②编辑出版业务知识;③必要的专业知识与广博的各科知识;④文字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⑤策划与创新能力。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编辑素养,离不开编辑基本功的刻苦操练与经年累月的积累。如果前述两点谈的是编辑悟性论道,这里涉及的则是编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是从技术的层面开启编辑的悟性。《编辑的悟性》一书花大量篇幅来论证编辑的基本素养:如“审稿在于发现”、“审稿要关注大气候”、“三审制”、“编辑加工趋于完美”、“编辑的语文修养”、“史地知识编辑要知道‘一横一竖’的学问”、“诊治‘硬伤’、编辑不可放弃的责任”等。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例,值得编辑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编辑认真学习和领悟。
老一代编辑家叶圣陶反复强调:“编辑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他的话说:“出版事业的性质是工业、商业、教育事业三者兼之,三者之中,教育事业应居于首要地位。”把编辑工作提升到教育的高度,突显出版物的教育作用,讲究的是书的品格,注重的是书的教育目的与功用。可见编辑出版物的影响力之深,编辑的责任之大。编辑既然是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事业的从业者,所以,无论把编辑的基本功提到什么高度来要求都不为过。正可谓:“编辑之学,学无止境。”
此外,《编辑的悟性》还强调:优质的作者人脉资源、忠实于读者也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辑悟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没有一流的作者提供一流的书稿,出版社不可能推出一流的产品。正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好比编辑,米好比书稿。在此情况下,抓好作者,是出版社的生存之本。因此,编辑要学会“以文会友,以题交友,竭诚为作者服务,帮助作者排忧解难,要学会如何与作者打交道,获得作者的信任,为作者当好参谋”。
书中还提到,编辑的悟性还在于“始终忠实于读者,尊重读者,对读者负责,为读者服务”,编辑要善于发现读者需求,引导并创造读者新需求。从老一代的出版家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以读者为本的原则:老一代编辑家叶圣陶的从业守则——“我们坚决不辜负读者”;“书稿的选用以对读者有益为唯一标准”——开明书店创始人章锡琛先生的出版信条。由此,读者的分量可见一斑。用一句老话讲,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其实,读者亦如是。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在《编辑的悟性》一书序言开首,郑一奇老先生摘录了自己审稿时读到的一句话:“悟性、功力、境界是一切人类文化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并以此回顾,总结了自己三十年的编辑工作。老先生阅书无数,唯独拎出这一句话,而且以此衡量自己奉献了三十年、钟爱了三十年至今仍乐此不疲的编辑工作,这难道只是偶然为之,难道不值得现今的编辑工作者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