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那样一座城,游离在世界的边缘,脱离了世界的喧哗与骚动。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尽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一本书只为讲一座城——纵观整个民国只有两个人能够把“城”写得如此凄迷如雨、绵软动人,一个是张爱玲,她会“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也会心碎地说出“人是自私的人,城是寂寞的城”。另一个是沈从文,他的城地处湘西花垣,徘徊于文明与原生态之间,有乡村般的质朴与悠闲,山野般的明净与淳厚。张爱玲是走进迷城,让爱迷失在这个庞大而繁杂的世界;沈从文则逃出迷城,拒绝现代文明,他说“世界很大,我却总与过去相遇”。
茶峒的水是甘冽的,茶峒的人是淳朴的。茶峒以慢生活节奏舒舒服服地过着一日又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和自然的时针一致,在光和影的脉动中放松每一次呼吸。这里没有争斗感,不必削尖脑袋争蝇头小利。因此心灵与心灵之间存在某种默契,即便商人也摆脱了“无商不奸”的形象,而是广交朋友,危难之际施以援手。茶马古道上的旅行是艰辛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门人的甘苦他们深知,失意人的心情他们深解。
慕名而来的,必然鼎力相助,仿若柴大官人救助林冲。从不斤斤计较,卖肉的,总是挑好的多给,却不愿意多收钱。买肉的,想多给钱而人家不接。“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这几乎是李汝珍“君子国”的翻版,或者是《山海经》里那个好让不争的世界。妓女与水手,一个出卖肉体,一个常年漂泊,风月场中相遇不过是作戏罢了,可是在这最不可能发生爱情的两种人身上,偏偏拥有奇妙的爱情。两个卑微低贱的生命,互相怜惜,互相体谅,吊脚楼下一声唿哨,一段歌声戛然而止,妓女妹心里还装着水手哥。
水扩大了一个人的想象,却也造就了孤独。士兵们每天除了上城吹号玩,仿佛并不存在。屋角一隅有大小鸡鸭叫着玩着,屋前男子抡起斧头劈柴,屋外几个妇女穿了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在和煦的日光下一面聊天一面做事。号角声、鸡鸭声、砍木声、拉家常声,却没有烘托出热闹的氛围,反而有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悠然的宁静。“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这里的“人事”,和大千世界中的“人事”是迥然不同的,茶峒的人,只是很单纯地为人做事,别无杂念;这里的“梦”,也只是一种纯粹的理想,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他们能追求什么呢?坐在溪水边,听着潺潺的流水,凝视着远方……沈从文先生有一句“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这话也许是对茶峒人的梦最好的注解。
但安静宁和之下,其实秋波暗涌。这样一座自然淳朴的城也终究未能避免一场少男少女的爱情雨,那不是一场电闪雷鸣的暴雨,而是一场丁香空结的愁雨。
这场飘然而来、飘然而去的爱情,是从一場对骂开始的。“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鱼咬了我也不关你事。”一个叫傩送的男人,一个叫翠翠的女人,这时的拌嘴与赌气很有西格尔《爱情故事》奥利佛和詹妮斗嘴的意味。翠翠从小在水上长大,是个略带野蛮味道的纯真女子;而傩,这个字和湘西的巫傩文化显然有关,在苗族人眼里,世上万物都是有思维、有感知、有意识的生命体,所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傩送,或许是翠翠生命里的一劫,这个上天送来的男人会让她明白生命的痛楚与辛酸,傩送在她生命里打了个唿哨,她的歌声便停止,再不为谁歌唱。
傩送与天保两个亲兄弟,与翠翠上演一场三角恋,与其说这是爱情,不如说这是情窦初开。这场爱情还没有正式开始便结束了,但也恰恰因此而保存了爱情最初的样子,就像春天盛开的桃花,永远定格在那里。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选择哪个结果其实只和心态有关,“永远”是永无希望,“明天”是满怀希望,如果翠翠一直心怀期望,那么每一天都将成为“明天”,她将永远怀着美好的心态来回味那场萌若桃花的爱情。于是,“明天”与“永远”划上等号,永远由无数个明天组成。
没有张爱玲笔下的欺骗和背叛,也没有张爱玲式的凄婉和长恨。沈从文小说中那个眸子深邃的女孩,在失落中依然保持着纯真与美好,她的内心世界宛如一块碧玉,伴着白塔边的小溪,静静流淌……
沈从文先生笔下这未沾染世俗的湘西小城一度让我觉得近乎虚构。女孩净如白纸,那纯真灵动的美好又令人疏远陌生。但他们的欢笑和泪水,幸福与憎意却又那样地真实。原来,当一切世俗归为虚无,当一切善良充斥人间,美丽可以变得平淡,不再激起片片涟漪,只是听从内心的执念,填补一切缺口与遗憾。
轻合上书页,城的轮廓在脑海中也勾划得差不多了。
编约编辑:刘亚荣
特约编辑:邓迪思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尽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一本书只为讲一座城——纵观整个民国只有两个人能够把“城”写得如此凄迷如雨、绵软动人,一个是张爱玲,她会“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也会心碎地说出“人是自私的人,城是寂寞的城”。另一个是沈从文,他的城地处湘西花垣,徘徊于文明与原生态之间,有乡村般的质朴与悠闲,山野般的明净与淳厚。张爱玲是走进迷城,让爱迷失在这个庞大而繁杂的世界;沈从文则逃出迷城,拒绝现代文明,他说“世界很大,我却总与过去相遇”。
茶峒的水是甘冽的,茶峒的人是淳朴的。茶峒以慢生活节奏舒舒服服地过着一日又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和自然的时针一致,在光和影的脉动中放松每一次呼吸。这里没有争斗感,不必削尖脑袋争蝇头小利。因此心灵与心灵之间存在某种默契,即便商人也摆脱了“无商不奸”的形象,而是广交朋友,危难之际施以援手。茶马古道上的旅行是艰辛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门人的甘苦他们深知,失意人的心情他们深解。
慕名而来的,必然鼎力相助,仿若柴大官人救助林冲。从不斤斤计较,卖肉的,总是挑好的多给,却不愿意多收钱。买肉的,想多给钱而人家不接。“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这几乎是李汝珍“君子国”的翻版,或者是《山海经》里那个好让不争的世界。妓女与水手,一个出卖肉体,一个常年漂泊,风月场中相遇不过是作戏罢了,可是在这最不可能发生爱情的两种人身上,偏偏拥有奇妙的爱情。两个卑微低贱的生命,互相怜惜,互相体谅,吊脚楼下一声唿哨,一段歌声戛然而止,妓女妹心里还装着水手哥。
水扩大了一个人的想象,却也造就了孤独。士兵们每天除了上城吹号玩,仿佛并不存在。屋角一隅有大小鸡鸭叫着玩着,屋前男子抡起斧头劈柴,屋外几个妇女穿了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在和煦的日光下一面聊天一面做事。号角声、鸡鸭声、砍木声、拉家常声,却没有烘托出热闹的氛围,反而有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悠然的宁静。“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这里的“人事”,和大千世界中的“人事”是迥然不同的,茶峒的人,只是很单纯地为人做事,别无杂念;这里的“梦”,也只是一种纯粹的理想,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他们能追求什么呢?坐在溪水边,听着潺潺的流水,凝视着远方……沈从文先生有一句“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这话也许是对茶峒人的梦最好的注解。
但安静宁和之下,其实秋波暗涌。这样一座自然淳朴的城也终究未能避免一场少男少女的爱情雨,那不是一场电闪雷鸣的暴雨,而是一场丁香空结的愁雨。
这场飘然而来、飘然而去的爱情,是从一場对骂开始的。“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鱼咬了我也不关你事。”一个叫傩送的男人,一个叫翠翠的女人,这时的拌嘴与赌气很有西格尔《爱情故事》奥利佛和詹妮斗嘴的意味。翠翠从小在水上长大,是个略带野蛮味道的纯真女子;而傩,这个字和湘西的巫傩文化显然有关,在苗族人眼里,世上万物都是有思维、有感知、有意识的生命体,所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傩送,或许是翠翠生命里的一劫,这个上天送来的男人会让她明白生命的痛楚与辛酸,傩送在她生命里打了个唿哨,她的歌声便停止,再不为谁歌唱。
傩送与天保两个亲兄弟,与翠翠上演一场三角恋,与其说这是爱情,不如说这是情窦初开。这场爱情还没有正式开始便结束了,但也恰恰因此而保存了爱情最初的样子,就像春天盛开的桃花,永远定格在那里。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选择哪个结果其实只和心态有关,“永远”是永无希望,“明天”是满怀希望,如果翠翠一直心怀期望,那么每一天都将成为“明天”,她将永远怀着美好的心态来回味那场萌若桃花的爱情。于是,“明天”与“永远”划上等号,永远由无数个明天组成。
没有张爱玲笔下的欺骗和背叛,也没有张爱玲式的凄婉和长恨。沈从文小说中那个眸子深邃的女孩,在失落中依然保持着纯真与美好,她的内心世界宛如一块碧玉,伴着白塔边的小溪,静静流淌……
沈从文先生笔下这未沾染世俗的湘西小城一度让我觉得近乎虚构。女孩净如白纸,那纯真灵动的美好又令人疏远陌生。但他们的欢笑和泪水,幸福与憎意却又那样地真实。原来,当一切世俗归为虚无,当一切善良充斥人间,美丽可以变得平淡,不再激起片片涟漪,只是听从内心的执念,填补一切缺口与遗憾。
轻合上书页,城的轮廓在脑海中也勾划得差不多了。
编约编辑:刘亚荣
特约编辑:邓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