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不断强化开放式教学理念,并敢于尝试,大胆实践,尤其要在开放式课堂教学的设计上下功夫,并在尝试实践中进行反思。下面,我谈谈自己如何加强开放式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一、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教师活动的设计。注重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教师应树立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一本教案、一个讲法不能终生享用,更不应该照本宣科,应对旧有的知识不断挖掘,重新体会教材内容结构,自觉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开拓进取的观念抛弃那种封闭的、因循守旧的思维模式,善于吸收、分辨和运用新的信息,较快地认识和接受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规律。
(二)学生活动的设计。要设计好学生的活动,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个性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伙伴关系。这样就能在开放式教学中,合理搭配学生,组织学生协作小组,使学生活动有效。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合作学习活动及时帮助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多种学生活动方式,使学生活动更具开放性。在开放性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能有针对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安排至关重要。如对一些理解性内容,可以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口答,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修正;对一些比较直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体会之后,再要求学用语言来描述;对一些智力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可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讲解。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
开放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所选择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能脱离教材和课程标准另起炉灶,而应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本相协调。教材上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们不能随意舍弃。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引入新课时将那些封闭的教学模式逐层分解,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来探究,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以克服学习内容枯燥单调的弱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燕子》这篇课文时,先这样引入:1.同学们,春天已经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你感觉到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天的美景吧。2.放实景录像,学生从中感受春天的美丽。3.大家看了画面想说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春天到了,小草绿了,桃花也开了,小燕子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真美。几只可爱的小燕子在普天同庆的春光中自由自在地飞。春天很美好,燕子很可爱。这样的引入就会使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具有开放性,不是指某一具体教学形式,也不仅仅限于新课引入的教学,它还贯穿于课前、课上和课后。
三、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
(一)布置开放性应用问题的作业。现实世界的许多问题大多数是开放的,不仅解题策略需要探索,就是问题本身的结论也是多种多样的,问题的已知条件并不是显然的和完备的,需要人们去发现或假定;甚至问题不一定有答案。因此,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开放性应用问题作业,不必限制时间,也不必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允许学生请教别人或查阅资料。
(二)开放学生的言论时空。在学完某一组或某一篇课文之后,可以用专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来主讲。可在课前指定或由学生自荐,也可让学习小组合作准备,逐个讲解,后面的学生纠正前面同学的错误或补充内容。例如,学完小学第十册第二组课文时,我就让学生来讲一讲学习本组课文要认真阅读、思考,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在讨论交流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当然,为了使课上得更精彩一些,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准备。
(三)开放问题解决的形式。对问题应有不同的解释。美国学者纽欧尔认为: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可见,问题强调一种情景,能激发个体想要做某件事,但又不是靠熟练模仿就能完成的,需要进一步探索。“问题——解决”是学生无法把一些问题直接转换到新情景中去,必须通过一些策略,使一系列转换前后有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启其心扉”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地,然后启发学生回忆、联想,从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经验积累中,寻找可借鉴的方法或思路来进行尝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四)开放教学结构模式。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强调教学有模式,但又不能模式化。就阅读教学而言,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较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系。这个模式体系包括教学基本模式、年段教学模式、各类课文教学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结构、程序、方法、功能。其中,基本模式反映了一般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程序。教学模式为“整体感知——分解探究——概括把握——迁移运用。”年段教学模式反映了低、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不同操作特点。例如:低年级“在读写中识字”的模式是“初读识音——细读明义——归纳记形——读写结合。”把汉字的音、形、义分步渗透在阅读教学的相应过程中。中年级以读为主教学模式为:“读通——读懂——读熟——写练”;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为“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拓展。”各类课文也有其教学模式,突出课题特点,例如看图学文、读写例话及积累运用中的“阅读训练”短文,教学的结构、程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有了这个模式体系,教师设计教学时,既有所遵循,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特定的年级、特定的课型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总之,开放性课堂教学设计,一方面要使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成为师生思维活动双向暴露过程,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受到尊重,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要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一、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教师活动的设计。注重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教师应树立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一本教案、一个讲法不能终生享用,更不应该照本宣科,应对旧有的知识不断挖掘,重新体会教材内容结构,自觉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开拓进取的观念抛弃那种封闭的、因循守旧的思维模式,善于吸收、分辨和运用新的信息,较快地认识和接受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规律。
(二)学生活动的设计。要设计好学生的活动,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个性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伙伴关系。这样就能在开放式教学中,合理搭配学生,组织学生协作小组,使学生活动有效。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合作学习活动及时帮助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多种学生活动方式,使学生活动更具开放性。在开放性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能有针对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安排至关重要。如对一些理解性内容,可以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口答,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修正;对一些比较直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体会之后,再要求学用语言来描述;对一些智力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可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讲解。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
开放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所选择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能脱离教材和课程标准另起炉灶,而应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本相协调。教材上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们不能随意舍弃。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引入新课时将那些封闭的教学模式逐层分解,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来探究,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以克服学习内容枯燥单调的弱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燕子》这篇课文时,先这样引入:1.同学们,春天已经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你感觉到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天的美景吧。2.放实景录像,学生从中感受春天的美丽。3.大家看了画面想说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春天到了,小草绿了,桃花也开了,小燕子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真美。几只可爱的小燕子在普天同庆的春光中自由自在地飞。春天很美好,燕子很可爱。这样的引入就会使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具有开放性,不是指某一具体教学形式,也不仅仅限于新课引入的教学,它还贯穿于课前、课上和课后。
三、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
(一)布置开放性应用问题的作业。现实世界的许多问题大多数是开放的,不仅解题策略需要探索,就是问题本身的结论也是多种多样的,问题的已知条件并不是显然的和完备的,需要人们去发现或假定;甚至问题不一定有答案。因此,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开放性应用问题作业,不必限制时间,也不必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允许学生请教别人或查阅资料。
(二)开放学生的言论时空。在学完某一组或某一篇课文之后,可以用专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来主讲。可在课前指定或由学生自荐,也可让学习小组合作准备,逐个讲解,后面的学生纠正前面同学的错误或补充内容。例如,学完小学第十册第二组课文时,我就让学生来讲一讲学习本组课文要认真阅读、思考,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在讨论交流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当然,为了使课上得更精彩一些,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准备。
(三)开放问题解决的形式。对问题应有不同的解释。美国学者纽欧尔认为: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可见,问题强调一种情景,能激发个体想要做某件事,但又不是靠熟练模仿就能完成的,需要进一步探索。“问题——解决”是学生无法把一些问题直接转换到新情景中去,必须通过一些策略,使一系列转换前后有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启其心扉”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地,然后启发学生回忆、联想,从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经验积累中,寻找可借鉴的方法或思路来进行尝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四)开放教学结构模式。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强调教学有模式,但又不能模式化。就阅读教学而言,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较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系。这个模式体系包括教学基本模式、年段教学模式、各类课文教学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结构、程序、方法、功能。其中,基本模式反映了一般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程序。教学模式为“整体感知——分解探究——概括把握——迁移运用。”年段教学模式反映了低、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不同操作特点。例如:低年级“在读写中识字”的模式是“初读识音——细读明义——归纳记形——读写结合。”把汉字的音、形、义分步渗透在阅读教学的相应过程中。中年级以读为主教学模式为:“读通——读懂——读熟——写练”;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为“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拓展。”各类课文也有其教学模式,突出课题特点,例如看图学文、读写例话及积累运用中的“阅读训练”短文,教学的结构、程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有了这个模式体系,教师设计教学时,既有所遵循,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特定的年级、特定的课型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总之,开放性课堂教学设计,一方面要使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成为师生思维活动双向暴露过程,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受到尊重,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要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