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合作学习以其在保障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正在逐渐成为教学领域研究和实践的热点课题。但通过调研发现,有相当多的合作学习存在“形似”而“神不似”的现象,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却缺乏实效。
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广泛调研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进行了较深入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中略有心得。
一、优化分组,首当其冲
毫无疑问,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础开展学习和研讨活动的,因此,首先要解决好合作小组的优化配置问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分组问题上将“合作”片面化为“合座”,即忽略学生水平差异简单按照前后桌位置关系一刀切划分,认为这样开展活动方便而且学生彼此间更加熟悉和了解,殊不知,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在实践中的低层次。由于分组过于随意,很难保证人员搭配的合理性,以及全班范围内的公平性。
笔者的经验做法是,在全班范围内综合考虑,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互动增值的原则吸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来组建合作小组,即组内异质;小组间则尽可能的保证水平相当,通过小组间公平、良性竞争来提升全班合作学习层次的整体跃升,即组间同质;既要保持小组成员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培养默契,也要适当进行组间的流动和组内成员间角色互换,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选准时机,事半功倍
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毋庸置疑,但同时也是把双刃剑,选准时机、操作有度则事半功倍,反之则有可能弄巧成拙。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上还不够娴熟和准确,未能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存在过多过滥现象,导致每次合作都只是“水过地皮湿”,收效甚微。
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技巧性很强,不是一日之功,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方能驾轻就熟。笔者的经验做法是,在备课环节对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结合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进行评估,将重、难点问题作为开展合作学习的主要选题来源,并围绕其精心设计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并引导学生课前个人预习结合小组学习进行适度预热,做足独立思考的功课,只有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最大发挥其效益,事半功倍。合作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将问题研究深、研究透,而不是浮在表面上,为了合作而合作,那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安排合作学习。另外,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能片面理解为课堂上、教室里,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课下才是合作学习的主阵地。
三、指导调控,必不可少
合作学习是以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为基础的,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但这绝不等同于教师地位的弱化,而只是角色的转换。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合作学习时,由于对自身角色定位上的偏差,感到无所事事,对学生放任自流,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高中生的合作学习如果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则有可能成脱缰的野马,要么借机聊天,要么因观点不同而陷入无休止的争执中,影响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因此,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合作学习技巧的辅导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当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陷入僵局时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拨和调控。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应无所事事,而是要注意巡视、倾听和观察学生,但教师只需掌好舵即可,点到为止,不宜对学生间的合作干扰过多,否则学生处处受教师左右,虽然表面上合作顺畅有序,但却未达到合作学习的实效,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不可避免地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
四、合理评价,锦上添花
评价方式对于教学活动的杠杆作用不容小视,因此,鼓励合作学习也离不开相应的评价方式的跟进。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合作学习虽开展的有声有色,但在评价环节却往往仍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对学生所在小组的综合评价缺乏关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也缺乏体现。众所周知,合作学习是以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的,将学生单打独斗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无疑挫伤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而非实质上的合作共赢。
笔者的经验做法是,将学生个体的荣辱与小组成绩紧密“挂钩”,往往选取小组成员中能力、素质稍差的学生或随机抽点学生代表该小组陈述观点,并以此作为全组的成绩。以此来激励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和组内成员间的互帮互助、互补共效,消除了合作学习中部分学生难融入、当观众现象的发生,提升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全班范围内的“整体跃升、人人进步”。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以上,笔者结合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实地调研以及自身的教学体会,对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谈了些粗浅的认识,虽略有心得,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受自身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所限,课题研究的层次和深度上都还有所欠缺,总体尚属初级阶段,还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高。
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广泛调研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进行了较深入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中略有心得。
一、优化分组,首当其冲
毫无疑问,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础开展学习和研讨活动的,因此,首先要解决好合作小组的优化配置问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分组问题上将“合作”片面化为“合座”,即忽略学生水平差异简单按照前后桌位置关系一刀切划分,认为这样开展活动方便而且学生彼此间更加熟悉和了解,殊不知,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在实践中的低层次。由于分组过于随意,很难保证人员搭配的合理性,以及全班范围内的公平性。
笔者的经验做法是,在全班范围内综合考虑,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互动增值的原则吸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来组建合作小组,即组内异质;小组间则尽可能的保证水平相当,通过小组间公平、良性竞争来提升全班合作学习层次的整体跃升,即组间同质;既要保持小组成员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培养默契,也要适当进行组间的流动和组内成员间角色互换,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选准时机,事半功倍
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毋庸置疑,但同时也是把双刃剑,选准时机、操作有度则事半功倍,反之则有可能弄巧成拙。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上还不够娴熟和准确,未能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存在过多过滥现象,导致每次合作都只是“水过地皮湿”,收效甚微。
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技巧性很强,不是一日之功,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方能驾轻就熟。笔者的经验做法是,在备课环节对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结合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进行评估,将重、难点问题作为开展合作学习的主要选题来源,并围绕其精心设计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并引导学生课前个人预习结合小组学习进行适度预热,做足独立思考的功课,只有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最大发挥其效益,事半功倍。合作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将问题研究深、研究透,而不是浮在表面上,为了合作而合作,那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安排合作学习。另外,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能片面理解为课堂上、教室里,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课下才是合作学习的主阵地。
三、指导调控,必不可少
合作学习是以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为基础的,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但这绝不等同于教师地位的弱化,而只是角色的转换。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合作学习时,由于对自身角色定位上的偏差,感到无所事事,对学生放任自流,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高中生的合作学习如果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则有可能成脱缰的野马,要么借机聊天,要么因观点不同而陷入无休止的争执中,影响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因此,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合作学习技巧的辅导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当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陷入僵局时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拨和调控。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应无所事事,而是要注意巡视、倾听和观察学生,但教师只需掌好舵即可,点到为止,不宜对学生间的合作干扰过多,否则学生处处受教师左右,虽然表面上合作顺畅有序,但却未达到合作学习的实效,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不可避免地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
四、合理评价,锦上添花
评价方式对于教学活动的杠杆作用不容小视,因此,鼓励合作学习也离不开相应的评价方式的跟进。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合作学习虽开展的有声有色,但在评价环节却往往仍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对学生所在小组的综合评价缺乏关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也缺乏体现。众所周知,合作学习是以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的,将学生单打独斗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无疑挫伤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而非实质上的合作共赢。
笔者的经验做法是,将学生个体的荣辱与小组成绩紧密“挂钩”,往往选取小组成员中能力、素质稍差的学生或随机抽点学生代表该小组陈述观点,并以此作为全组的成绩。以此来激励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和组内成员间的互帮互助、互补共效,消除了合作学习中部分学生难融入、当观众现象的发生,提升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全班范围内的“整体跃升、人人进步”。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以上,笔者结合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实地调研以及自身的教学体会,对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谈了些粗浅的认识,虽略有心得,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受自身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所限,课题研究的层次和深度上都还有所欠缺,总体尚属初级阶段,还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