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婴影响一代人的俄语翻译家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能把托尔斯泰小说全部翻译过来的,可能全世界草婴。
  10月24日,著名翻译家、托尔斯泰全集译者草婴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3岁。
  草婴原名盛峻峰,浙江省镇海县人。草婴作为笔名,寓意深刻。“草——是最普通的植物,遍地皆是,我想自己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子民。”草婴生前在谈及自己的笔名时说。“草婴”这个笔名从18岁一直陪伴着他,以至于最后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草婴先生的真名。
  草婴一生翻译了大量俄罗斯文学作品。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他54岁起开始翻译、历时21年完成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400多万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成为人们争相阅读的经典。从1990年8月到1995年1月,《安娜·卡列尼娜》加印了14次,总印数为77.5万册,这还只是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数据。此外他还译有肖洛霍夫、莱蒙托夫文集。
  198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文学翻译大会上,草婴被授予俄罗斯文学的最高奖——高尔基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2001年,中国一家图书公司在莫斯科附近的图拉市,向托尔斯泰博物馆赠送草婴先生翻译的中文版《托尔斯泰文艺作品全集》。2003年草婴80岁寿辰,俄罗斯驻沪总领事偕领事馆成员为他举办了祝寿酒会。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来函向草婴祝寿说:“您在我国受到深度尊敬.因为通过您的才华和勤劳,中国读者能认识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许多作品以及其他俄苏作家的杰作。”
  2014年12月,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重启,年过九旬的草婴实至名归,获得终身成就奖。
  翻译最初是为反法西斯
  草婴先生1923年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他的曾祖父是浙江镇海的大人物。他家祖辈创立的盛滋记酿造厂生产的酱油曾在第一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奖章,而祖父和父亲两辈则弃商从医。虽然家境一直很富裕,但草婴先生的长辈都忧国忧民,特别是父亲,“他有爱国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我从小受他影响。”草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是草婴先生人生的转折点,14岁的他在那年12月随家人避难上海。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少年草婴蒙眩的爱国心,也正是从那个时期,他开始阅读各类进步书籍,从此与俄语、俄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苏联是进步的象征,他开始对俄罗斯和苏联文学产生了兴趣。
  他的第一位俄语老师是上海的俄侨,“我是从报纸上看到她招学生的广告,她是家庭妇女,不懂中文,也没有课本和词典,学得很吃力。但不管怎么说。她是我的俄语启蒙老师。当时学俄语的人很少,而且你也不能让别人知道你会俄语。俄语和苏联、红色、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所以要是让日本人知道了,就麻烦了。”就这样,草婴偷偷摸摸和那位俄侨家庭妇女吃力地学习了两年。这位俄罗斯妇女肯定没有想到,她当初教的这个15岁小男孩,几十年后竟把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所有小说都翻译过来了。
  “遇到地下党员姜椿芳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他对我学习俄语影响最大。他知道我在学俄语,就主动来帮我解决学习困难。他在哈尔滨学习的俄语,所以俄国文学修养很好。”草婴先生生前回忆。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地下党和塔斯社在上海创办《时代周刊》,他就开始在那里做翻译工作。他翻译的第一篇俄罗斯小说是普拉多诺夫的短篇小说《老人》,“当时刊登在《苏联文艺》杂志第二期上。我翻译俄罗斯文学是有一定的责任使命感。当时希望通过翻译俄罗斯文学为反法西斯斗争出一点力。”
  一人之力译托翁
  草婴后来连续翻译了肖洛霍夫的《学会仇恨》和《一个人的遭遇》,“我含着悲愤的泪翻译这些作品,进一步增加了对法西斯的仇恨,也加强了对苦难者的同情。”肖洛霍夫先于托尔斯泰进入草婴先生的翻译视野,但对肖洛霍夫的厚爱却给他带来“灾难”。“文革”中肖洛霍夫被定性为“苏联修正主义文艺鼻祖”,《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都成了“修正主义的大毒草”,草婴也因此受到牵连遭到迫害,并成为“文革”最早批斗的对象。那时,他不能翻译任何作品。被关押一年后,草婴成了监管劳教对象。1969年夏天,他被派到农村割水稻。1975年,52岁的草婴被责令去建筑工地扛水泥包,结果差点送命。
  对于这段遭遇,草婴并不后悔,“我一辈子翻译俄罗斯文学主要介绍的就是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肖洛霍夫是托尔斯泰精神的继承者,敢于通过作品和言论来宣扬人道主义思想。”
  系统翻译托尔斯泰则是在“文革”后,“翻译托尔斯泰是因为他的作品反映着人道主义思想,到处透露着人性的光辉。”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一直到1995年,草婴先生用近20年的时间一个人完成了400多万字的《托尔斯泰全集》翻译工作。俄罗斯高尔基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汉学家李福清说:“一个人能把托尔斯泰小说全部翻译过来的,可能全世界只有草婴。”在翻译《托尔斯泰全集》时,草婴说:“我要努力在读者与托尔斯泰之间架一座桥,并且把这座桥造得平坦、宽阔,让人轻松走来,不觉得累。”
  每天译千字,从不中断
  一年365天,草婴坐在自家书房,就像上班一样与那些细小的俄国文字为伴。一次,有朋友借住他家,早上刚聊了几句,草婴就说:“对不起,我要上班了。”
  “60年来,翻译一直是我的事业。”几百万字的译文,都是他几十年积累的结果。“几十年来,在翻译上我从没有中断过,365天每天都会翻译一点。但我每天翻译的很少,平均就1000字左右,我所了解的翻译家每天的翻译量都差不多这个量。”草婴先生夫人说:“他在翻译《托尔斯泰全集》的几十年里一直是个自由职业者,没有单位,就靠稿费生活。”对于现在的译者动辄两三个月翻译一本十几万字小说的速度,草婴说:“我能理解,靠翻译养家糊口很难,只能靠量了。”草婴说,现在文学翻译很繁荣,但很少再有他们那个时代那样的翻译作品了。在草婴先生看来,文学翻译者很多,但翻译家却很少。“上世纪90年代,上海翻译家协会被有关部门要求更名为翻译工作者协会,但我们坚决不同意。我们始终认为翻译者和翻译家是两码事,翻译家主要是指文学翻译者。”
  草婴先生的翻译工作极为认真严谨,比如,《战争与和平》中有559个人物,草婴就做了559张小卡片,将每个人的姓名、身份、性格特点写在上面,直到真正进入小说中的世界,他才开始动笔。“我一般先把原著阅读几遍吃透后再开始翻译,然后把名字、地点等名词列出来统一翻译以免前后矛盾。翻译的第一稿是草稿,修改后从头到底把稿子念一遍,然后给编辑修改,编辑修改出校样后,我自己再看一遍。”“像我们这样的译者,现在是吃不开的。”草婴先生笑着说。
  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丰碑。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中国早就有人翻译了,草婴的翻译好在哪里呢?比如此前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翻译,还是‘五四’前现代汉语还未完全成形时翻译的,在草婴的笔下,《安娜·卡列尼娜》文字优美、流畅。且草婴有忠实于原作之上的翻译创造,如《安娜·卡列尼娜》使用了一些中国成语。草婴总是使用那些汉语语境下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
  一些读者说,读草婴所译的托尔斯泰小说,最后分不清哪些是托尔斯泰的,哪些是草婴的。有时候会猜测,草婴先生的托尔斯泰小说会和原著有差距吗?草婴先生却笑着说:“这里可能有些外行的误解,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作,我把文学翻译是当作艺术创作来对待的,逐字逐句地直译不是文学翻译。作家和译者的关系,这和作曲家演奏家的关系差不多,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下是不同的。”虽然译作是艺术再创作,但草婴先生认为,“再创作应该体现原著的精神和艺术内涵,而只有把翻译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这样的译者才是翻译家。”所以,草婴先生说,自己无愧于几十年的翻译生涯,也无愧于读者。“有朋友问我怎么会一辈子搞文学翻译?我说是历史作的安排,我无怨无悔。”
  索洁据《长江日报》、《东方早报》等整理
其他文献
不能“背离”寻常生活  今年已67岁的冯恩鹤,走的似乎也是“老来俏”的路子,由于扮演了热播剧《潜伏》中的“吴站长”,冯恩鹤一下子就火了,“老谋深算”这个词几乎成了“吴站长”冯恩鹤的标签,所以此番在北京卫视热播剧《巨浪》中出演二十九路军将领宋哲元,自然不会有何闪失。  当初,冯恩鹤听说由自己出演宋哲元,一时难掩激动之情,因此,对戏份、片酬的多少,冯恩鹤一概不问。从一些重头戏的表演上可以看出,冯恩鹤起
期刊
1944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进入反攻阶段。一纸调令,26岁、会四国语言、时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外国文学的曹越华便成了“中国远征军”中的一员,在密支那战役中,给美军做翻译官。从此,他便开始了一段长达70年的艰难的爱情之路。  生死牵挂  曹越华接到命令时,他热恋的对象王德懿正在昆明探亲。军令如山,他被军车直接送到了巫家坝机场。来不及告别亲朋好友,特别是心上人王德懿,曹越华的心中有着百般的不舍。
期刊
10月27日,北京卫视热播的红色青春献礼大戏《巨浪》剧组主创来到西城区白纸坊街道与这里的观众互动,这也是北京电视台“欢聚一堂”系列社区活动开办以来的第49场活动。  近年来,众多表演夸张、情节恶搞的抗战雷剧成为观众诟病的对象,而这部《巨浪》则凭借极具真实感的故事和人物以及细致到位的拍摄,成为一部场景宏阔、细节考究的抗战剧典范。为了细节真实,创作团队搜集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剧中不仅涉及了多位赫赫有名
期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紧接着组建政务院各个部委等职能机构。新组建的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组成人员,一部分来自老区的华北水利委员会,一部分来自北京市委。我们一行20多人在李葆华、李伯宁、李化一带领下,就是由中共北京市委调来参加组建水利部的冲央任命傅作义为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李葆华(李大钊之子)为水利部副部长兼党委第一书记。  那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组建各个部委,没有现成的房屋
期刊
张充和,191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在1949年随丈夫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民国最后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合肥张家乃旧式显族,名声煊赫,鼎盛期堪
期刊
1941年11月,重庆文化界在准备为-郭沫若庆祝50岁生日时,突然接到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N的贺诗。自古文人相轻,更何况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生活情趣也大相径庭。一向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陈,为何会为郭的生日写来贺诗呢?而郭又为何会在回赠给陈的和诗中,称陈是“湖海当年豪气在,如椽大笔走蛇龙”呢?两支震动民国文坛的如椽大笔  陈布雷,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1890年11月15日生,浙江慈溪人。19
期刊
“当年的王志回来了!”在《西行三万里》的序言里,王志妻子、著名主持人朱迅写道。近日,著名主持人王志携新书《西行三万里》亮相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风趣地和朱迅“秀恩爱”的同时,坦言6年的沉默之后,到了50岁又开始出发,是因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秀恩爱:王志向朱迅表白“不离婚”  凭王志的知名度和人际关系,按照图书出版的惯例,要邀请一个名人或作家来写序,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所有
期刊
他,是世界魔术大师阿曼多·路斯劳和杰夫·麦克布莱德的得意弟子;他,是2009年伦敦年度最佳近景魔术师奖的得主;他,是首位在英国“魔术圈”魔幻舞台上举行过两次个人魔术表演专场的华人。  魔术是一种能让观众享受到探索未知与神秘世界的愉悦的表演,很多大魔术师在世人眼中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位年纪轻轻便已登上了享誉全球的英国魔术殿堂的华人魔术师,他就是王思。  年轻、帅气的王思今年2
期刊
1942年,中共在新疆的工作人员全部被军阀盛世才关押起来。1946年7月,蒋介石被迫同意释放所有在押人员,但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等却下落不明。随着时间推移,毛泽民遇害的事实逐渐被中央接受,可他是怎样遇害的,凶手是谁,遗骨又埋在何处——这成了一个悬案。  刘护平在新疆追查凶手  1949年秋天,西北野战军直逼新疆。驻武威的军管会主任刘护平是第四军的政治部副主任——当年作为被盛世才扣押的中共人员,他和毛
期刊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舒晓鸣老师是笔者的老朋友,由采访而渐渐熟识。退休以后,舒老师曾多次自费赴上海等地,采访了数十位老艺术家,使她的“石挥研究课题”得以丰富和完善,并出版了多部专著。她说父亲一生的为人和对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她。舒老师的父亲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开拓者之一、已故著名戏剧家舒强先生。“父亲20岁就成了画家,不到30岁就成为名演员,更是我国话剧和新歌剧的开拓者,著名的导演艺术家。延安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