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把班上最高和最矮的同学同时叫到讲台上,分别给两位同学测量身高,看看班上最高的同学和最矮的同学分别有多高(几米几厘米)。
[案例二]有位学生考试得了100分,学生非常高兴,可老师见到家长时却说:“真没想到他能考100分。”另一位学生平时成绩不太好,这次考试考了95分,可他也不高兴,因为他听见老师对其他同学说:“连某某同学都考了95分,你难道还不如他吗?”这说明在老师心中,他还是差的。
案例一中的老师试图用现实的身边生活中的材料,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米和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米、1厘米的概念,学会比较长短、高矮。案例二中的老师是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可两位老师却忘记了一点:人文关怀。当一高一矮两位学生站在一起时,同学们轻轻地笑着,矮个子同学红着脸,一脸尴尬。这样一来,这一节课他还能静心投入学习吗?当学生取得高分时,却得不到老师应有的鼓励,他们还有学习热情吗?两位老师只关注分数,关注知识,却忽视了人文关怀,忽略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让数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各放光彩呢?现就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深入挖掘和提炼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编排都很注重课程的人文价值,教师应注重挖掘,因势利导,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色彩。
1、利用古老的数学文化,进行传统文明教育
数学教材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每一个内容背后都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精神。数学不只是一种数字和图形,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趣闻。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介绍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故事;在教学“十进制计数法”时,讲述我国古代“结绳计数”、“刻痕计数”、“算筹”以及“算盘”等计数工具的发展史;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介绍指南针的发明故事。将新知学习放置于中国的传统文明的博大范畴中,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得到延伸。
2、利用数学规则,进行自律意识教育
“第几”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达成从前往后数或从后往前数,谁排第几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外,还应明确:先到的先排,后到的排后面的社会规律,以形成一种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等内在自我约束能力。
3、利用时事材料,进行民族自豪感和时代精神的培养
新教材中有关于“卫星发射”、“申奥成功”、“奥运会中国队获奖牌数”方面的题目,很有时代感,自然地使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是很好的人文精神熏陶。教师在处理时,应该放手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在这一看、一说、一评、一议中,学生感受到的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还可利用数学的验证进行诚信意识的培养;利用数学的学习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利用数学的缜密进行严谨态度的培养……
二、紧密结合数学教学,积极开展人文教育
1、关注差异,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我们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更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以唤醒学生人文需要,使他们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生差异是存在的,这些差异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差异,还有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以及态度、能力、性格等的差异,只有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全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整齐,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接受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引导学生的性情品格走向完美。
心理学上指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意念和力量。在教学西师版第一册“几加几”时,一名学生对5的组成理解很费劲,我用手势、借助板书,耐心指导,直到他能和我比较熟练地对口令、对指令,终于使他的脸上露出成功的微笑。这就是尊重学生、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人文理念。
2、教学中相互关注,相互欣赏
一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这样引入新课:
教师拿出一张白纸问学生:给你一张白纸,你会玩什么?
生1:我会折飞机。
师:第一次听说女生会折飞机,很好。
生2:我会折衣服、折裤子。
师:心灵手巧,真棒。
生3:我会剪许多小块,折成一个个心形,许一个个愿望。
师:你很有诗意。
接着,老师进行示范,先把纸对折,再从折痕的地方任意撕下一块,一会儿就撕成一棵漂亮的松树。老师动作利索的撕纸表演让学生看行得目瞪口呆。老师趁机问:“想玩吗?”学生跃跃欲试:“想。”
师:“不急,谁都有机会,每个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白纸,大家不妨来玩一玩!”(学生操作)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讲自己利用白纸的各种不同“玩法”,抱着欣赏的态度一一作出回应“很好”、“真棒”、“很有诗意”。正因为教师把信任、友善、理解、关爱等人文因素注入课堂,让学生觉得教师接纳自己、关注自己,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
3、耐心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位教师在教学“7加几”时,对于7加5,学生已有了把7拆成2和5与把5拆成3和2这两种算法。这时,一位学生的手似举非举,欲言又止的样子,尽管教学时间紧,这位教师还是让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7拆成1和6,刚说到此,其余学生持反对意见了,认为不用把7拆成1和6。该生听到这个意见,看得出他已怀疑自己的算法了。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教师随即说道:大家别急,这位同学肯定有他的绝妙想法,我们让他慢慢说。老师的话使这位同学理清了思路,他继续说到:1和5相加得6,两个6相加得12。教师不禁鼓掌,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武断而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心。
联系以往在听课中较多看到这种情形:如果不是自己理想的答案,教师听了半句就急着说“你下去再想想,还有别的意见吗?”或“看来你没想好,我再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他的想法?”岂不知这种态度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课堂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养的圣殿。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生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才能把握好数学学科的人文性,站在“人”的高度驾驭課堂,对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只有这样,人文精神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大放光彩。
[案例二]有位学生考试得了100分,学生非常高兴,可老师见到家长时却说:“真没想到他能考100分。”另一位学生平时成绩不太好,这次考试考了95分,可他也不高兴,因为他听见老师对其他同学说:“连某某同学都考了95分,你难道还不如他吗?”这说明在老师心中,他还是差的。
案例一中的老师试图用现实的身边生活中的材料,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米和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米、1厘米的概念,学会比较长短、高矮。案例二中的老师是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可两位老师却忘记了一点:人文关怀。当一高一矮两位学生站在一起时,同学们轻轻地笑着,矮个子同学红着脸,一脸尴尬。这样一来,这一节课他还能静心投入学习吗?当学生取得高分时,却得不到老师应有的鼓励,他们还有学习热情吗?两位老师只关注分数,关注知识,却忽视了人文关怀,忽略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让数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各放光彩呢?现就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深入挖掘和提炼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编排都很注重课程的人文价值,教师应注重挖掘,因势利导,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色彩。
1、利用古老的数学文化,进行传统文明教育
数学教材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每一个内容背后都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精神。数学不只是一种数字和图形,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趣闻。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介绍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故事;在教学“十进制计数法”时,讲述我国古代“结绳计数”、“刻痕计数”、“算筹”以及“算盘”等计数工具的发展史;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介绍指南针的发明故事。将新知学习放置于中国的传统文明的博大范畴中,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得到延伸。
2、利用数学规则,进行自律意识教育
“第几”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达成从前往后数或从后往前数,谁排第几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外,还应明确:先到的先排,后到的排后面的社会规律,以形成一种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等内在自我约束能力。
3、利用时事材料,进行民族自豪感和时代精神的培养
新教材中有关于“卫星发射”、“申奥成功”、“奥运会中国队获奖牌数”方面的题目,很有时代感,自然地使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是很好的人文精神熏陶。教师在处理时,应该放手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在这一看、一说、一评、一议中,学生感受到的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还可利用数学的验证进行诚信意识的培养;利用数学的学习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利用数学的缜密进行严谨态度的培养……
二、紧密结合数学教学,积极开展人文教育
1、关注差异,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我们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更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以唤醒学生人文需要,使他们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生差异是存在的,这些差异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差异,还有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以及态度、能力、性格等的差异,只有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全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整齐,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接受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引导学生的性情品格走向完美。
心理学上指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意念和力量。在教学西师版第一册“几加几”时,一名学生对5的组成理解很费劲,我用手势、借助板书,耐心指导,直到他能和我比较熟练地对口令、对指令,终于使他的脸上露出成功的微笑。这就是尊重学生、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人文理念。
2、教学中相互关注,相互欣赏
一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这样引入新课:
教师拿出一张白纸问学生:给你一张白纸,你会玩什么?
生1:我会折飞机。
师:第一次听说女生会折飞机,很好。
生2:我会折衣服、折裤子。
师:心灵手巧,真棒。
生3:我会剪许多小块,折成一个个心形,许一个个愿望。
师:你很有诗意。
接着,老师进行示范,先把纸对折,再从折痕的地方任意撕下一块,一会儿就撕成一棵漂亮的松树。老师动作利索的撕纸表演让学生看行得目瞪口呆。老师趁机问:“想玩吗?”学生跃跃欲试:“想。”
师:“不急,谁都有机会,每个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白纸,大家不妨来玩一玩!”(学生操作)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讲自己利用白纸的各种不同“玩法”,抱着欣赏的态度一一作出回应“很好”、“真棒”、“很有诗意”。正因为教师把信任、友善、理解、关爱等人文因素注入课堂,让学生觉得教师接纳自己、关注自己,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
3、耐心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位教师在教学“7加几”时,对于7加5,学生已有了把7拆成2和5与把5拆成3和2这两种算法。这时,一位学生的手似举非举,欲言又止的样子,尽管教学时间紧,这位教师还是让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7拆成1和6,刚说到此,其余学生持反对意见了,认为不用把7拆成1和6。该生听到这个意见,看得出他已怀疑自己的算法了。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教师随即说道:大家别急,这位同学肯定有他的绝妙想法,我们让他慢慢说。老师的话使这位同学理清了思路,他继续说到:1和5相加得6,两个6相加得12。教师不禁鼓掌,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武断而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心。
联系以往在听课中较多看到这种情形:如果不是自己理想的答案,教师听了半句就急着说“你下去再想想,还有别的意见吗?”或“看来你没想好,我再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他的想法?”岂不知这种态度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课堂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养的圣殿。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生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才能把握好数学学科的人文性,站在“人”的高度驾驭課堂,对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只有这样,人文精神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