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1988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教学目标的认识
  1.要看确定的目标、要求是否适合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的实际。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每个阶段的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学生的今天和明天也是不一样的,怎么能用划一的内容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呢?教材、“教参”上的目标、要求是一般的目标、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调整,或降低难度,或设计坡度,或扩大容量,或有所变换。
  2.教学目标、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教师对学生的估计,是根据教师的经验而定的,而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会与教师的估计产生偏差,这里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因素,例如学生的学习生理、心理,学生在知识、信息掌握上的突变,学生思想的起伏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扣住既定目标,而应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随时调整教学目标。
  3.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看,不能只是看学生是否达成目标,而是要看促使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因此,教学目标要求的恰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看在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达成目标的措施、手段是否恰当、是否有效,而并不只是看教材目标、要求本身是否恰当。没有动态的评价,教学目标、要求就变成了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自然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教学目标要求的恰当,还要看成“这一课”的教学是否考虑到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更长阶段的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一课”的教学,既不能无效反复,又要有必要的循环往复;既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既是要注意有效信息的传递,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目标、要求的恰当,还应包括面对全体学生。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我们有时所说的差异性,因此,教学目标、要求的确定应当有一定的弹性,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得益。
  二、教学要求的建议
  1.要处理好学生所学知识的“新”与“旧”的关系。中学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促使学生在“知新温故”和“温故知新”的过程中逐步巩固和提高语文能力。因此,确定教学目标,要处理好学生所学知识“新”与“旧”的关系,有时候需要用新知来调动旧知,有时候需要用旧知来引出新知,有时候则是旧知的巩固。不管是用哪种方式,学生学习知识,一堂课应确定一个主要目标,例如是巩固旧知的目标还是学习新知的目标,不能不分主次地要求学生西瓜芝麻一起得。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堂课要有相对集中的培养和巩固学习习惯、掌握和巩固学习方法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学得一定的知识,而且要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的性质、功能又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极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而情感目标的确定又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应在考虑学习的内容和学生既有思想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主次分明地确定情感目标,努力使学生的情感健康地发展。
  2.要研究的是各类目标中哪些目标是主要目标、哪些目标是辅助目标。《行动纲领》提出,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完成基础型课程的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发展与提高。根据这一精神,初中阶段,尤其是6~8年级阶段,应重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掌握。情感目标应融在以上这些目标之中,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规范、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陶冶思想、道德情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高中阶段则重在提高审美情趣和思想认识水平。当然,即使是初中阶段,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层次的不同,在每一堂课中,也有相对集中的主要目标和辅助目标,这就要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把握住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是否能相对集中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要问题。
  3.要研究的是各堂课之间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既然相对集中地确定了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那么,这一目标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与以往的教学目标、今后的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关系?因此,教学目标、要求的集中,更需要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把握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
  教学目标、要求的明确是表述问题,而公开则是形式问题,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这堂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也使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当然,明确和公开是根据一般情况提出的,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有明确的目标,也可以有模糊的目标。因此,依然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教师应清楚地知道明确、公开的情况。
  还要说明的是,教学目标、要求的确定,有时并不是教师包揽的,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时让学生自己来确定教学目标、要求。若学生意见不统一,则应让他们展开讨论,从而确定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考虑,不仅要使学生有所得,而且要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自然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具体化,这里就不作道理上的进一步阐述。
  综上所述,在评价教学目标、要求的时候,固然依旧要顾及明确、集中、恰当、公开这八个字,但就其实质而言,更要注意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即是否注意了教学目标、要求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高速,是否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自觉地达成目标。
其他文献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时间,最大可能地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并把它内化为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想象,培养小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直接快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的过程,它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允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联想,可以帮助学生
期刊
摘 要:交流电是电磁感应知识的发展和综合运用,并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实际物理教学中,交流电部分相关理论知识抽象、复杂、晦涩难懂,致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并且学习效率不高。鉴于此,我们务必要通过加强交流电教与学的有效性,以实现学生学习成绩不断的提升。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经验,从交流电学习中的难点入手,加强讨论、启发、教学方法的应用,借助于现代化教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渠道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
期刊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探索空间物体的数量关系……”小学数学是以计算为基础、以空间物体的数量关系为导向的,计算能力是学习其它数学知识的工具和载体,离开计算能力数学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可持续能力的发展,它是学好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是一门工具和基础学科。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学生形成了一种惰性,借助电子计算机演算数学习题,大脑的计算能力
期刊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死”的课本变成“活”的课堂,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交流。“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要想使课堂活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
期刊
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识字是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识字没有达到一定数量,无法开展阅读和写作教学,属于基础教学;说它是难点,是因为识字教学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小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书写掌握不了文字的结构和笔顺笔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记得快忘记也很快,书写习惯差,这就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执着研究小学生识字课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反复地研
期刊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概括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  一、为什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其途径是
期刊
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导读和练习中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数学教学的有效就在于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出一系列小问题,即“问题串”。它们不仅仅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能使学生向各自的高一级水平发展,推动或加速学生内部的发展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通过设计问题来进行教学,不但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在问题情境中创设“问题串”  
期刊
作为老师,都深知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它的重要就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有逻辑地改进知识,补充营养,找出学习中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老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让语文课动起来。语文课是欢快、有趣味的课程,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那首先应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