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古至今,中国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与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为中国文博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仁恺便是其中一位。在漫长的书画研究生涯中,杨仁恺始终在苦苦探索、认真分析,鉴定出数不胜数的书画珍品。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书画中,清宫散佚书画珍品由于历史事件的缘故更为引人注目,同时这些珍品也凝结着杨仁恺鉴赏时感慨至深的情愫。本文从杨仁恺与书画结缘与杨仁恺的主要成就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杨仁恺 书法艺术 散佚书画
一、杨仁恺先生与古代书画的不解之缘
杨仁恺先生于1915年在四川岳池县城关镇出生。杨仁恺先生是当代享誉海内外的古代书画鉴赏家、美术史论家、博物馆学家和书画家。他曾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辽宁省文史馆名誉馆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先后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称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的鉴赏家”称号。他从小热爱书画艺术,过去曾在成都、重庆等地求学,在学习和研究期间,他与中国古代书画鉴赏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节假日,他就常到离学校较近的总府街散步,因为在那一片区域经常有不少文物商店,文物古董,他也经常在地摊中看古今书画和各类器物,由于他喜欢这些古色古香的器物,日久天长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他将历史与文字相结合,从而丰富了文物古籍的知识框架。以后但凡他去古玩摊就不断仔细观察,认真琢磨,回家后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线索,直至对物件的来历和价值查出个水落石出。在那个相对落后的年代,掌握文物鉴赏专业的人并不多,更没有专业的学习与培训,杨仁恺就是靠自己在古玩摊中摸索出来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943年,杨仁恺先生协助一个团体在重庆举办全国绘画义卖展览会,在征集作品的同时,认识了徐悲鸿、潘天寿、昌凤子、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著名画家,自此以后,杨仁恺结交了一批著名画家。杨仁恺先生正式在1950年踏上文博工作,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调研员、东北博物馆研究员。1952年调到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院)任职。杨仁恺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期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查获了一批从溥仪伪皇宫流散出来的书画,杨仁恺先生接到指示赶赴长春清理这批流散的文物。这次文物的清点勾起了杨仁恺先生过去的一个隐痛。当年在北平琉璃厂,大量的清宫散佚书画被在卖场上肆意买卖,使得大量珍贵的历代书画因此而外流。杨仁恺先生目睹此状十分痛心,却无能为力。为了尽早能找到失踪的清宫散佚书画,在历时两个半月中,杨仁恺先生奔走于东北、华北各地,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完成了130件书画收归国有的贡献。尽管这样,也不知道又有多少清宫散佚书画就无缘的大量流失。杨仁恺先生又对这批書画作品的流传和真伪进行了探讨和辨认,在不断学习不断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从此,杨仁恺先生与清宫散佚书画有了不解之缘。
二、杨仁恺先生与清宫散佚书画
杨仁恺先生对中国古代书画的学习研究,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业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他对清宫散佚书画长期的鉴定与研究已经家喻户晓,在这个过程中,杨仁恺先生养成了严谨认真、勤奋好学的治学风格,形成了宽广的学术研究视野。他坚持从基础做起,认真面对鉴赏的每一幅书画,他丝毫不敢马虎,不论早晚,一直研究,不敢擅自辨认真伪,定查出个水落石出,最终达到对这批国宝级珍品的鉴赏胸有成竹。他总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将清宫散佚书画的珍品进行记录,不断著述,出版了一部长达42万字的学术著作《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该著作详细介绍了经他鉴赏的国宝级珍品,多数珍品都有他曾鉴赏时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其中的晋人楷书《曹娥诔辞》、唐欧阳询的行书《仲尼梦奠帖》、唐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鉴赏的内容极为细致,这些书画珍品也尤为珍贵。
杨仁恺先生亲历了搜求清宫散佚书画国宝的过程,心中始终难以割舍。杨仁恺先生作为一个从事古代书画研究的学者责无旁贷地把这段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杨仁恺先生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长期从事历代书画的鉴定与研究,始终站在文博前沿进行探索,在了解书画背后历史与艺术的同时,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杨仁恺先生为清宫散佚书画国宝的鉴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贡献给中国的文博事业,他对学术研究严谨认真,不断博学,从多角度多学科的方向分析与研究历代书画藏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细致入微的工作实践以及先进的社会科学知识,使杨仁恺先生丰富了学识和智慧,结交了众多的文博好友。他耐得住寂寞,苦苦在文博行业探索了几十年,在总结前人的鉴定方法及理论基础上,丰富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研究探索方式,使杨仁恺先生在书画鉴定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三章:杨仁恺先生鉴赏古代书画的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杨仁恺追回了国宝,清查并收回了伪满清宫散佚文物,又加以清点和整理鉴定,为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和展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80年代,杨仁恺先生访问了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追寻到历经灾难中丢失的国宝文物,通过交流学习扩大了文物鉴赏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到了新的鉴赏技巧,他所带回的新颖的学术思想为中国文博业发展的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整个中国文博事业的向前发展。年近九十岁的杨仁恺先生又追回国宝三十余件,一生发表多篇著作和书籍,晚年又创立了鉴定学,使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关键词: 杨仁恺 书法艺术 散佚书画
一、杨仁恺先生与古代书画的不解之缘
杨仁恺先生于1915年在四川岳池县城关镇出生。杨仁恺先生是当代享誉海内外的古代书画鉴赏家、美术史论家、博物馆学家和书画家。他曾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辽宁省文史馆名誉馆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先后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称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的鉴赏家”称号。他从小热爱书画艺术,过去曾在成都、重庆等地求学,在学习和研究期间,他与中国古代书画鉴赏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节假日,他就常到离学校较近的总府街散步,因为在那一片区域经常有不少文物商店,文物古董,他也经常在地摊中看古今书画和各类器物,由于他喜欢这些古色古香的器物,日久天长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他将历史与文字相结合,从而丰富了文物古籍的知识框架。以后但凡他去古玩摊就不断仔细观察,认真琢磨,回家后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线索,直至对物件的来历和价值查出个水落石出。在那个相对落后的年代,掌握文物鉴赏专业的人并不多,更没有专业的学习与培训,杨仁恺就是靠自己在古玩摊中摸索出来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943年,杨仁恺先生协助一个团体在重庆举办全国绘画义卖展览会,在征集作品的同时,认识了徐悲鸿、潘天寿、昌凤子、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著名画家,自此以后,杨仁恺结交了一批著名画家。杨仁恺先生正式在1950年踏上文博工作,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调研员、东北博物馆研究员。1952年调到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院)任职。杨仁恺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期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查获了一批从溥仪伪皇宫流散出来的书画,杨仁恺先生接到指示赶赴长春清理这批流散的文物。这次文物的清点勾起了杨仁恺先生过去的一个隐痛。当年在北平琉璃厂,大量的清宫散佚书画被在卖场上肆意买卖,使得大量珍贵的历代书画因此而外流。杨仁恺先生目睹此状十分痛心,却无能为力。为了尽早能找到失踪的清宫散佚书画,在历时两个半月中,杨仁恺先生奔走于东北、华北各地,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完成了130件书画收归国有的贡献。尽管这样,也不知道又有多少清宫散佚书画就无缘的大量流失。杨仁恺先生又对这批書画作品的流传和真伪进行了探讨和辨认,在不断学习不断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从此,杨仁恺先生与清宫散佚书画有了不解之缘。
二、杨仁恺先生与清宫散佚书画
杨仁恺先生对中国古代书画的学习研究,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业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他对清宫散佚书画长期的鉴定与研究已经家喻户晓,在这个过程中,杨仁恺先生养成了严谨认真、勤奋好学的治学风格,形成了宽广的学术研究视野。他坚持从基础做起,认真面对鉴赏的每一幅书画,他丝毫不敢马虎,不论早晚,一直研究,不敢擅自辨认真伪,定查出个水落石出,最终达到对这批国宝级珍品的鉴赏胸有成竹。他总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将清宫散佚书画的珍品进行记录,不断著述,出版了一部长达42万字的学术著作《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该著作详细介绍了经他鉴赏的国宝级珍品,多数珍品都有他曾鉴赏时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其中的晋人楷书《曹娥诔辞》、唐欧阳询的行书《仲尼梦奠帖》、唐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鉴赏的内容极为细致,这些书画珍品也尤为珍贵。
杨仁恺先生亲历了搜求清宫散佚书画国宝的过程,心中始终难以割舍。杨仁恺先生作为一个从事古代书画研究的学者责无旁贷地把这段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杨仁恺先生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长期从事历代书画的鉴定与研究,始终站在文博前沿进行探索,在了解书画背后历史与艺术的同时,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杨仁恺先生为清宫散佚书画国宝的鉴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贡献给中国的文博事业,他对学术研究严谨认真,不断博学,从多角度多学科的方向分析与研究历代书画藏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细致入微的工作实践以及先进的社会科学知识,使杨仁恺先生丰富了学识和智慧,结交了众多的文博好友。他耐得住寂寞,苦苦在文博行业探索了几十年,在总结前人的鉴定方法及理论基础上,丰富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研究探索方式,使杨仁恺先生在书画鉴定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三章:杨仁恺先生鉴赏古代书画的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杨仁恺追回了国宝,清查并收回了伪满清宫散佚文物,又加以清点和整理鉴定,为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和展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80年代,杨仁恺先生访问了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追寻到历经灾难中丢失的国宝文物,通过交流学习扩大了文物鉴赏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到了新的鉴赏技巧,他所带回的新颖的学术思想为中国文博业发展的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整个中国文博事业的向前发展。年近九十岁的杨仁恺先生又追回国宝三十余件,一生发表多篇著作和书籍,晚年又创立了鉴定学,使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