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通络方;神灯;静脉炎;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9.01.020
输液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输液时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作用出现静脉炎症表现,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达20%~80%[1]。局部血管出现红、肿、热、痛等反应,穿刺部位周围红肿疼痛,沿静脉走向发红,血管变硬,成条索状或串珠状改变,造成穿刺困难或无效输液,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丛树玲[2]报道采用马铃薯、海藻、芦荟外敷3种方法治疗输液性静脉炎有效率达到90%~94%;也有报道采用水调散蜂蜜外敷[3]、中药散瘀止痛酊治疗[4]疗效优于50%硫酸镁。因此传统采用硫酸镁湿敷法治疗静脉炎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这些研究都是单纯采用冷湿敷的方法。本研究采用中药方剂通络方配合神灯照射治疗输液性静脉炎,并与硫酸镁湿敷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输液性静脉炎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采用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制订的诊断和分度标准对输液静脉炎进行分度[5]:Ⅰ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对照组静脉炎Ⅰ度38例,Ⅱ度36例,Ⅲ度26例;观察组静脉炎Ⅰ度35例,Ⅱ度37例,Ⅲ度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静脉炎发生部位及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静脉炎诊断标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并同意治疗。排除标准:静脉炎走向部位皮肤完整性受损,局部有水泡、溃疡等患者;神志不清醒、有认知障碍、发生静脉炎部位有感觉障碍不能有效配合评估疼痛程度的患者;对治疗药物过敏不能耐受治疗的患者;其他原因不能完成药物治疗总疗程的患者。
1.3操作方法
1.3.1对照组
用50%硫酸镁浸湿无菌纱布后外敷静脉炎患处,纱布长、宽度均超出静脉炎范围2~3 cm,上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保持纱布的持续湿润,每天2次,每次30分钟,连续3~7天,观察2周,前3天每天观察记录患者局部疼痛、红肿、静脉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等情况,3天后每2天观察记录上述指標。
1.3.2观察组
(1)通络方主方组成:红花、三七、蜈蚣、丹参、山楂、没药等,以上中药制成粉,用50度米酒浸泡,药与酒体积比为1∶1,浸泡1个月备用。(2)操作方法:用制备好的通络方药物均匀平铺于无菌方纱上,外敷于静脉炎患处,神灯置于静脉炎患处上方30~40 cm照射,保持局部温暖舒适,治疗结束后撤除纱布,用温水洗净局部。敷药范围、治疗时间、次数及观察记录方法、频次同对照组。
1.4效果评价[2]
治愈:疼痛症状消失,局部红肿及静脉条索状红线或硬结消失;显效:疼痛症状缓解,局部红肿消失,有轻微压痛,静脉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2/3以上;有效:疼痛症状缓解,局部红肿消失,有压痛,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1/3~2/3;无效:疼痛、红肿、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等无改善或有进展。总有效率(%)=(治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患者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22,P<001)。见表1。
3讨论
静脉炎的中医病因是血瘀气滞,湿热毒结凝滞所致,有红、肿、热、痛、硬结等症状。中医方面认为,静脉炎相当于中医外科疮疡范畴,病因病机主要为血瘀气滞,湿热毒结凝滞于血脉,致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治疗上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肿、去腐生肌等功效的药物外敷。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关于静脉炎病机的描述: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湿热和血瘀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人体内素有湿热,或外感湿热之邪,使湿热之邪停滞于经络,导致局部脉络血行不畅,局部常常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这时,由于湿热留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进而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6]。
我院作为市级中医院,努力挖掘和传承祖国中医中药精华,自创通络方,主方组成:红花、三七、蜈蚣、丹参、山楂、没药等。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7];丹参活血行血、化瘀通络;山楂用于瘀阻肿痛,可入血分,能通行气血,化瘀散结而止痛;三七为传统中药,含有三七皂苷、黄酮苷、三七素、挥发油及氨基酸等化合物,具有活血散瘀、消肿镇痛的药效作用[6];蜈蚣粗提物和多肽单体为作用于外周部位的抗炎镇痛药,其可能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和环氧化酶产生、阻断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或抑制5-脂氧化酶而达到消炎、解热、镇痛作用[8];没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为常用中药之一,具有行气活血、消肿定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痈疽肿痛、损伤瘀血,外用可敛疮生肌,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树脂、树胶和挥发油等,具有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用50度米酒浸泡,米酒主要成分是乙醇、酯类和水,具有消炎、活血化瘀功效。以上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之效。
神灯照射是红外线治疗,其作用基础是温热效应,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中医通络方剂配合神灯照射可提高外敷中药处皮温,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起到尽快修复血管的作用。同时红外线产生的热量能够迅速增加组织的温度,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加快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促进代谢产物和炎症的吸收,从而发挥解痉、消炎、镇痛之功效[9],减轻疼痛程度,同时感觉局部温热,提高患者治疗过程的舒适度。
静脉输液是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药物治疗的主要途径,血管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是保障静脉输液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治疗方法患者易于接受,操作方法简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汤娟娟,王俊杰.药物致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5,22(6):26-29.
[2]丛树玲.3种方法外敷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9):3417-3418.
[3]孙建,王枫,张伟.水调散蜂蜜湿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3,28(13):65-66.
[4]黄玉青,姜靖雯,潘莉,等.中药散瘀止痛酊治疗化疗性浅静脉炎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6,31(12):53-54.
[5]周小香,冯丽钦,梁艳娉,等.赛肤润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3):813-814.
[6]张喜平,张倩倩,苏艳.复方三七散外敷防治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效果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7,30(1):103-105.
[7]温景峰.红花加芒硝外敷预防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25例[J].河南中医,2013,33(9):1594-1595.
[8]方秀桐,莫可元.蜈蚣的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8):32-34.
[9]江英妮,黄少娅.马铃薯汁湿热敷联合TDP神灯治疗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3):73-75.
(收稿日期:2018-11-08修回日期:2018-12-29)
(编辑:潘明志)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9.01.020
输液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输液时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作用出现静脉炎症表现,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达20%~80%[1]。局部血管出现红、肿、热、痛等反应,穿刺部位周围红肿疼痛,沿静脉走向发红,血管变硬,成条索状或串珠状改变,造成穿刺困难或无效输液,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丛树玲[2]报道采用马铃薯、海藻、芦荟外敷3种方法治疗输液性静脉炎有效率达到90%~94%;也有报道采用水调散蜂蜜外敷[3]、中药散瘀止痛酊治疗[4]疗效优于50%硫酸镁。因此传统采用硫酸镁湿敷法治疗静脉炎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这些研究都是单纯采用冷湿敷的方法。本研究采用中药方剂通络方配合神灯照射治疗输液性静脉炎,并与硫酸镁湿敷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输液性静脉炎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采用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制订的诊断和分度标准对输液静脉炎进行分度[5]:Ⅰ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对照组静脉炎Ⅰ度38例,Ⅱ度36例,Ⅲ度26例;观察组静脉炎Ⅰ度35例,Ⅱ度37例,Ⅲ度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静脉炎发生部位及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静脉炎诊断标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并同意治疗。排除标准:静脉炎走向部位皮肤完整性受损,局部有水泡、溃疡等患者;神志不清醒、有认知障碍、发生静脉炎部位有感觉障碍不能有效配合评估疼痛程度的患者;对治疗药物过敏不能耐受治疗的患者;其他原因不能完成药物治疗总疗程的患者。
1.3操作方法
1.3.1对照组
用50%硫酸镁浸湿无菌纱布后外敷静脉炎患处,纱布长、宽度均超出静脉炎范围2~3 cm,上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保持纱布的持续湿润,每天2次,每次30分钟,连续3~7天,观察2周,前3天每天观察记录患者局部疼痛、红肿、静脉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等情况,3天后每2天观察记录上述指標。
1.3.2观察组
(1)通络方主方组成:红花、三七、蜈蚣、丹参、山楂、没药等,以上中药制成粉,用50度米酒浸泡,药与酒体积比为1∶1,浸泡1个月备用。(2)操作方法:用制备好的通络方药物均匀平铺于无菌方纱上,外敷于静脉炎患处,神灯置于静脉炎患处上方30~40 cm照射,保持局部温暖舒适,治疗结束后撤除纱布,用温水洗净局部。敷药范围、治疗时间、次数及观察记录方法、频次同对照组。
1.4效果评价[2]
治愈:疼痛症状消失,局部红肿及静脉条索状红线或硬结消失;显效:疼痛症状缓解,局部红肿消失,有轻微压痛,静脉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2/3以上;有效:疼痛症状缓解,局部红肿消失,有压痛,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1/3~2/3;无效:疼痛、红肿、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等无改善或有进展。总有效率(%)=(治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患者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22,P<001)。见表1。
3讨论
静脉炎的中医病因是血瘀气滞,湿热毒结凝滞所致,有红、肿、热、痛、硬结等症状。中医方面认为,静脉炎相当于中医外科疮疡范畴,病因病机主要为血瘀气滞,湿热毒结凝滞于血脉,致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治疗上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肿、去腐生肌等功效的药物外敷。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关于静脉炎病机的描述: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湿热和血瘀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人体内素有湿热,或外感湿热之邪,使湿热之邪停滞于经络,导致局部脉络血行不畅,局部常常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这时,由于湿热留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进而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6]。
我院作为市级中医院,努力挖掘和传承祖国中医中药精华,自创通络方,主方组成:红花、三七、蜈蚣、丹参、山楂、没药等。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7];丹参活血行血、化瘀通络;山楂用于瘀阻肿痛,可入血分,能通行气血,化瘀散结而止痛;三七为传统中药,含有三七皂苷、黄酮苷、三七素、挥发油及氨基酸等化合物,具有活血散瘀、消肿镇痛的药效作用[6];蜈蚣粗提物和多肽单体为作用于外周部位的抗炎镇痛药,其可能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和环氧化酶产生、阻断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或抑制5-脂氧化酶而达到消炎、解热、镇痛作用[8];没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为常用中药之一,具有行气活血、消肿定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痈疽肿痛、损伤瘀血,外用可敛疮生肌,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树脂、树胶和挥发油等,具有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用50度米酒浸泡,米酒主要成分是乙醇、酯类和水,具有消炎、活血化瘀功效。以上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之效。
神灯照射是红外线治疗,其作用基础是温热效应,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中医通络方剂配合神灯照射可提高外敷中药处皮温,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起到尽快修复血管的作用。同时红外线产生的热量能够迅速增加组织的温度,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加快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促进代谢产物和炎症的吸收,从而发挥解痉、消炎、镇痛之功效[9],减轻疼痛程度,同时感觉局部温热,提高患者治疗过程的舒适度。
静脉输液是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药物治疗的主要途径,血管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是保障静脉输液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治疗方法患者易于接受,操作方法简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汤娟娟,王俊杰.药物致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5,22(6):26-29.
[2]丛树玲.3种方法外敷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9):3417-3418.
[3]孙建,王枫,张伟.水调散蜂蜜湿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3,28(13):65-66.
[4]黄玉青,姜靖雯,潘莉,等.中药散瘀止痛酊治疗化疗性浅静脉炎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6,31(12):53-54.
[5]周小香,冯丽钦,梁艳娉,等.赛肤润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3):813-814.
[6]张喜平,张倩倩,苏艳.复方三七散外敷防治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效果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7,30(1):103-105.
[7]温景峰.红花加芒硝外敷预防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25例[J].河南中医,2013,33(9):1594-1595.
[8]方秀桐,莫可元.蜈蚣的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8):32-34.
[9]江英妮,黄少娅.马铃薯汁湿热敷联合TDP神灯治疗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3):73-75.
(收稿日期:2018-11-08修回日期:2018-12-29)
(编辑: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