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开展杯花舞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和高雅的艺术情操;更有助于学生寻根民族文化,扩展其文化视野,增强其文化自信,成为掌握多样性文化的现代文化人,并使其形成保护和传承地方民间艺术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杯花舞;客家文化;民间艺术;小学生;文化传承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文化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与繁荣发展的灵魂,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则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文化土壤层次的不断丰富,我国民间艺术文化发展也迎来新的挑战;加之民间艺术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缺失,当代小学生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相对薄弱,对民间艺术缺乏浓厚的情感,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也遭遇危机。对此,结合教育改革大形势,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将民族艺术纳入教育实践中。
杯花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传统文化的分支,独具客家文化特色。在小学开展“杯花舞”艺术教育,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并将其根植于心,形成文化情感认同与民族感情。杯花舞是一种集舞蹈与音乐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内涵,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情操核心素养,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杯花舞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还能保持至今成为客家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其重要的历史与艺术意义,值得年轻一代发扬传承。以下从文化传承视角出发,浅谈如何将杯花舞引入小学教育实践。
一、文化寻根,夯实教育根基
水有源,树有根。文化寻根是对传统文化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度挖掘,有助于唤起被忽略和被遗忘的文化记忆,重拾文化自信,保持初心,护源互根。在开展杯花舞艺术教育实践中,首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杯花舞文化的起源与内核,夯实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学生的学习方可得其韵和神。
杯花舞历史悠久,起源于道教法事舞蹈,蕴藏着一段颇为感人的故事,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意蕴。相传古时有三位奶娘——李奶娘、陈奶娘和林奶娘,为救被武府庙祭祀社官社婆选定的祭品——李奶娘的弟弟和妹妹,三人约同上茅山学法,功成后不仅挽救了弟妹,还破除该祭祀残害百姓之谜。道教为此编排了杯花舞来歌颂三位奶娘,所以最初的杯花舞表现的就是三位奶娘学法除恶的过程。
寻根杯花舞文化,是为了寻找到在其文化的内在活力,挖掘其被保护的意义和价值,让文化精神还乡,让文化薪火相传。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杯花舞的起源,体悟杯花舞的活力——通过舞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拉近学生与杯花舞的距离,唤起学生文化情感意识,并将其内化成为民族情感,为开展杯花舞艺术教育夯实根基。
二、课堂内外,以实践促教育传承
在当前教育创新改革的新形势下,将杯花舞艺术引入校园,在基础音乐、历史等学科教育中开展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杯花舞感悟其艺术意蕴的同时,提高对民间艺术的审美与鉴赏,唤起其对杯花舞艺术的情感,从而建立起传承民间艺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学校要通过推动杯花舞艺术在当代小学音乐等学科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影响和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到教育调研和教学研究中。为此,小学杯花舞艺术教育可将音乐教育作为切入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尝试与实践探索。
(一)结合学科教育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将特色鲜明的杯花舞艺术引进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舞蹈语言教学、旋律节奏教学、舞杯操作教学以及演绎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杯花舞艺术的精髓。通过系统而又丰富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舞蹈、音乐及文化等艺术素养,让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在基础教育中扎根开花。
杯花舞课程教学,除了注重艺术文化知识的传输之外,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与鉴赏。为此可以开展杯花舞艺术鉴赏教学,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与鉴赏水平。
(二)结合校园文化开展活动实践
在小学生中开展杯花舞艺术文化传承教育,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與发展,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平台,以活动促进教育。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阵地的作用,在少先队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杯花舞艺术活动。辅导员组织指导少先队员学习杯花舞,每天或每周安排一定时长的学习时间来保证学习质量,同时鼓励杯花舞比赛与展示,以此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逐步将杯花舞学习列入全校性的学习活动。在学校大课间期间,组织全校师生共同演绎杯花舞,让全体师生都能自信、投入地加入活动当中。
同时,通过挖掘和选拔喜爱和有杯花舞表演潜力的学生,安排专业指导老师,或邀请民间艺术家、专家等进校园,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科学、高效的指导培训,打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杯花舞艺术团,进一步增强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生成和发展。
(三)校外延伸拓展影响力
艺术是流动的,学校杯花舞艺术教育也要在交流中创新和发展。作为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注重对杯花舞艺术教育经验和成果的积累,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或平台,积极对外展示这些经验与成果。如组织学生或校园艺术团参加校外杯花舞表演或比赛,或者组织学生前往杯花舞文化基地开展深度研学、采风等活动。
三、校本课程,打造教育品牌特色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打造校本课程特色是丰富教育内涵,提升学校教育特色的重要形式。地处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学校应充分挖掘客家文化资源,以发展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和培养文化传承者为目标,将客家文化舞蹈的典范——杯花舞,纳入校本课程当中,促进杯花舞的广泛传承。
学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专题研究小组,打造一套具有可行性强、操作性强以及特色鲜明的系统教学方案。在音乐、历史、舞蹈等学科课堂上,渗透杯花舞教学,通过欣赏杯花舞表演来感受杯花舞的艺术魅力,通过学习来掌握杯花舞艺术精髓,通过大课间等演绎形式来增强对杯花舞的情感,还可成立“校杯花舞艺术团”,开展全校性的杯花舞宣传与推广活动。此外,还可以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家或文化研究专家指导,与少年宫或者文化馆等校外机构加强合作,打造本校艺术教育特色品牌,提升办学特色与竞争力。 四、创新与创编,让杯花舞艺术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杯花舞在经历了从法事舞蹈到民间艺术的转变,在诸多文化冲击下得以被保存和传扬,关键就在于创新。学校的杯花舞艺术教育亦须秉持“发展与创新”的理念。
(一)创新表演形式
杯花舞是在不断的演化历程中逐渐丰满起来的艺术。最初的杯花舞表现形式为由三人在一张草席上,或手持竹板边敲击边表演歌舞,或敲击锣鼓伴奏伴唱,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在发展杯花舞艺术教育时,可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在保留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对表演形式进行大胆改良。如课间时间播放杯花舞音乐,让学生在校园里的教室、操场等地都能“持杯起舞”;或组织学生开展如“班级赛”“小组赛”“即兴表演”等形式丰富的杯花舞竞赛,或结合兴宁当地竹板、足球、山歌等文化元素进行表演,等等。创新表现形式既能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杯花舞艺术文化氛围,又能展现学生在杯花舞艺术学习与传扬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促成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生成。
(二)创编创作
如今的杯花舞艺术,已经从边歌边舞的形式变为纯舞蹈形式,白色瓷质伯公杯替代了竹板,基本动作由原来的“转”“甩”“摇”竹板等演进为“转”“甩”“摇”“打”“滚”“磨”等擊杯形式,舞蹈变得更加灵动而富于技巧性。针对于此,学校发展杯花舞艺术也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或者老师开展指导,融合新的时代元素,对舞蹈动作、音乐节奏、舞杯敲击等方面进行创编创作,如在曲目上融合学生喜爱的曲调、节奏,或者配合学生熟悉的学习和生活场景,使表演更加生动立体,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带给观者更独特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体验。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杯花舞艺术教育实践中,要坚持特色与创新教育理念,既要保护也要传承,既要发展也要创新,通过让小学生学习和演绎杯花舞,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激发其对民间艺术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助其成为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
参考文献:
[1]钟雅.湖南非遗舞蹈文化传承及创新研究[J].明日风尚,2020(18).
[2]刘利琴.非遗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价值与传承思考——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J].四川喜剧,2020(7).
[3]刘佳明.浅谈广东兴宁“杯花舞”的艺术特色[J].黄河之声,2016(11).
[4]张志琴.非遗舞蹈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价值与实施——以广东兴宁“杯花舞”课堂教学开发实施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8(26).
【关键词】杯花舞;客家文化;民间艺术;小学生;文化传承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文化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与繁荣发展的灵魂,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则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文化土壤层次的不断丰富,我国民间艺术文化发展也迎来新的挑战;加之民间艺术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缺失,当代小学生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相对薄弱,对民间艺术缺乏浓厚的情感,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也遭遇危机。对此,结合教育改革大形势,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将民族艺术纳入教育实践中。
杯花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传统文化的分支,独具客家文化特色。在小学开展“杯花舞”艺术教育,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并将其根植于心,形成文化情感认同与民族感情。杯花舞是一种集舞蹈与音乐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内涵,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情操核心素养,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杯花舞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还能保持至今成为客家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其重要的历史与艺术意义,值得年轻一代发扬传承。以下从文化传承视角出发,浅谈如何将杯花舞引入小学教育实践。
一、文化寻根,夯实教育根基
水有源,树有根。文化寻根是对传统文化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度挖掘,有助于唤起被忽略和被遗忘的文化记忆,重拾文化自信,保持初心,护源互根。在开展杯花舞艺术教育实践中,首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杯花舞文化的起源与内核,夯实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学生的学习方可得其韵和神。
杯花舞历史悠久,起源于道教法事舞蹈,蕴藏着一段颇为感人的故事,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意蕴。相传古时有三位奶娘——李奶娘、陈奶娘和林奶娘,为救被武府庙祭祀社官社婆选定的祭品——李奶娘的弟弟和妹妹,三人约同上茅山学法,功成后不仅挽救了弟妹,还破除该祭祀残害百姓之谜。道教为此编排了杯花舞来歌颂三位奶娘,所以最初的杯花舞表现的就是三位奶娘学法除恶的过程。
寻根杯花舞文化,是为了寻找到在其文化的内在活力,挖掘其被保护的意义和价值,让文化精神还乡,让文化薪火相传。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杯花舞的起源,体悟杯花舞的活力——通过舞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拉近学生与杯花舞的距离,唤起学生文化情感意识,并将其内化成为民族情感,为开展杯花舞艺术教育夯实根基。
二、课堂内外,以实践促教育传承
在当前教育创新改革的新形势下,将杯花舞艺术引入校园,在基础音乐、历史等学科教育中开展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杯花舞感悟其艺术意蕴的同时,提高对民间艺术的审美与鉴赏,唤起其对杯花舞艺术的情感,从而建立起传承民间艺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学校要通过推动杯花舞艺术在当代小学音乐等学科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影响和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到教育调研和教学研究中。为此,小学杯花舞艺术教育可将音乐教育作为切入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尝试与实践探索。
(一)结合学科教育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将特色鲜明的杯花舞艺术引进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舞蹈语言教学、旋律节奏教学、舞杯操作教学以及演绎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杯花舞艺术的精髓。通过系统而又丰富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舞蹈、音乐及文化等艺术素养,让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在基础教育中扎根开花。
杯花舞课程教学,除了注重艺术文化知识的传输之外,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与鉴赏。为此可以开展杯花舞艺术鉴赏教学,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与鉴赏水平。
(二)结合校园文化开展活动实践
在小学生中开展杯花舞艺术文化传承教育,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與发展,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平台,以活动促进教育。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阵地的作用,在少先队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杯花舞艺术活动。辅导员组织指导少先队员学习杯花舞,每天或每周安排一定时长的学习时间来保证学习质量,同时鼓励杯花舞比赛与展示,以此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逐步将杯花舞学习列入全校性的学习活动。在学校大课间期间,组织全校师生共同演绎杯花舞,让全体师生都能自信、投入地加入活动当中。
同时,通过挖掘和选拔喜爱和有杯花舞表演潜力的学生,安排专业指导老师,或邀请民间艺术家、专家等进校园,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科学、高效的指导培训,打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杯花舞艺术团,进一步增强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生成和发展。
(三)校外延伸拓展影响力
艺术是流动的,学校杯花舞艺术教育也要在交流中创新和发展。作为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注重对杯花舞艺术教育经验和成果的积累,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或平台,积极对外展示这些经验与成果。如组织学生或校园艺术团参加校外杯花舞表演或比赛,或者组织学生前往杯花舞文化基地开展深度研学、采风等活动。
三、校本课程,打造教育品牌特色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打造校本课程特色是丰富教育内涵,提升学校教育特色的重要形式。地处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学校应充分挖掘客家文化资源,以发展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和培养文化传承者为目标,将客家文化舞蹈的典范——杯花舞,纳入校本课程当中,促进杯花舞的广泛传承。
学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专题研究小组,打造一套具有可行性强、操作性强以及特色鲜明的系统教学方案。在音乐、历史、舞蹈等学科课堂上,渗透杯花舞教学,通过欣赏杯花舞表演来感受杯花舞的艺术魅力,通过学习来掌握杯花舞艺术精髓,通过大课间等演绎形式来增强对杯花舞的情感,还可成立“校杯花舞艺术团”,开展全校性的杯花舞宣传与推广活动。此外,还可以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家或文化研究专家指导,与少年宫或者文化馆等校外机构加强合作,打造本校艺术教育特色品牌,提升办学特色与竞争力。 四、创新与创编,让杯花舞艺术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杯花舞在经历了从法事舞蹈到民间艺术的转变,在诸多文化冲击下得以被保存和传扬,关键就在于创新。学校的杯花舞艺术教育亦须秉持“发展与创新”的理念。
(一)创新表演形式
杯花舞是在不断的演化历程中逐渐丰满起来的艺术。最初的杯花舞表现形式为由三人在一张草席上,或手持竹板边敲击边表演歌舞,或敲击锣鼓伴奏伴唱,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在发展杯花舞艺术教育时,可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在保留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对表演形式进行大胆改良。如课间时间播放杯花舞音乐,让学生在校园里的教室、操场等地都能“持杯起舞”;或组织学生开展如“班级赛”“小组赛”“即兴表演”等形式丰富的杯花舞竞赛,或结合兴宁当地竹板、足球、山歌等文化元素进行表演,等等。创新表现形式既能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杯花舞艺术文化氛围,又能展现学生在杯花舞艺术学习与传扬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促成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生成。
(二)创编创作
如今的杯花舞艺术,已经从边歌边舞的形式变为纯舞蹈形式,白色瓷质伯公杯替代了竹板,基本动作由原来的“转”“甩”“摇”竹板等演进为“转”“甩”“摇”“打”“滚”“磨”等擊杯形式,舞蹈变得更加灵动而富于技巧性。针对于此,学校发展杯花舞艺术也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或者老师开展指导,融合新的时代元素,对舞蹈动作、音乐节奏、舞杯敲击等方面进行创编创作,如在曲目上融合学生喜爱的曲调、节奏,或者配合学生熟悉的学习和生活场景,使表演更加生动立体,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带给观者更独特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体验。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杯花舞艺术教育实践中,要坚持特色与创新教育理念,既要保护也要传承,既要发展也要创新,通过让小学生学习和演绎杯花舞,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激发其对民间艺术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助其成为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
参考文献:
[1]钟雅.湖南非遗舞蹈文化传承及创新研究[J].明日风尚,2020(18).
[2]刘利琴.非遗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价值与传承思考——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J].四川喜剧,2020(7).
[3]刘佳明.浅谈广东兴宁“杯花舞”的艺术特色[J].黄河之声,2016(11).
[4]张志琴.非遗舞蹈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价值与实施——以广东兴宁“杯花舞”课堂教学开发实施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