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举国上下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提高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剧正在盐阜大地上演。在新一轮课改春风的吹拂下,我试图从一个新的层面重新认识语文课堂: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用动态生成的观念,创造性地构建活力课堂,使课堂洋溢生活气息,焕发生命活力,让孩子的生命里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呢?我结合自己的教改实践,谈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把握“动”的价值取向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是活的,是动的,是具有个性色彩的。我时常发现,孩子们的大胆思考往往会涉及伦理道德、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问题。
如在教学二年级《狐狸和乌鸦》一课后,我对孩子们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乌鸦、对狐狸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各抒己见。不少人都说,老实的乌鸦被狡猾的狐狸骗了,奉劝乌鸦以后千万要当心,可别再上别人的当了。但是,有个孩子却这样说:“狐狸,你真聪明,为了吃到乌鸦嘴里的肉,想了这么多方法,狐狸真棒!”此话一出,教室里沉静了……我们是该引导孩子个性化、多角度、多方位、有创意地阅读,不排斥阅读中的求异思维,但面对孩子的消极体验,教师就要循循善诱,要组织孩子通过读、论、议、思等课堂活动,帮助他们区分假恶丑和真善美,达到思想上的正确理解,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告诉孩子:“狐狸用花言巧语吃到了乌鸦嘴里的肉,靠的是骗术,是一种欺骗行为,它是违背道德规范的。你们想一想,为达到个人目的,耍骗术值不值得夸奖呢?请小组继续讨论。”经过又一轮激烈争论后,孩子们纷纷认为,狐狸的言行是不可取的、是可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关注生成,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在生活中践行真善美。语文课堂教学实在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艺术,这种艺术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问题的合理调控。因此,我们务必要把握好“动”的价值取向,让“动”有明确的方向,让“动”体现真善美。换而言之,只有让文章中蕴涵的价值观与孩子的心灵相撞,才能丰富孩子的生命体验,才能让语文课堂沐浴生命的力量。
二、突出“情”的感悟与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实践。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自主的实践活动只有建立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让孩子们自主地去感悟、体验,让他们的情感不断得到提升,才能达到学有所获的效果,才会燃起孩子的心灵火花。
在学习《水乡歌》这首小诗后,我设计了一个以读促写的小练笔,让孩子们仿照“水乡什么多”来写写自己的家乡,让他们也做回小诗人。孩子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出了“楼多”“树多”“花多”“人多”等意境优美的小诗。有孩子这样写道:“家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大树一棵挨一棵,棵棵树儿向天歌。”她不仅写出了家乡的树多,连古诗文也灵活运用其中了。一首首小诗也许还很稚嫩,但它们是孩子真情实感的表达啊!这样的教学是超俗的,超俗的课堂是灵动的,灵动的课堂是诗意的,诗意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们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萌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怀,他们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了美好的精神世界,以欣赏的眼光发现语言美,感悟生活美。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智慧的相互撞击,时时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在这个舞台上,孩子成了主角;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品尝了喜悦,收获着成功,涌动着生命的幸福。
三、善用“化”字拓展空间
如今的语文课堂是开放而极富个性的课堂。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生成,有些“枝节”往往是我们无法预设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灵活的教学机智,才能化繁为简,化错为对,化矛盾为和谐。
前不久,参加一次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位教师执教了一年级课文《鲜花和星星》。在教学活动快结束时,一个小男生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你说到底是鲜花多,还是星星多?”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孩子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正当孩子们喋喋不休时,教师说:“你们说得各有道理,鲜花和星星都很多。在白天的时候,满地的鲜花比天上的星星多,而到了夜晚,满天的星星比鲜花还多。”教师变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拓宽了解答问题的空间,给了孩子们一个满意的答案。语文的魅力往往是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得以显示,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教师若能把握好方向,因势利导,对课堂内容适时作出调整和修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必定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走过的一段段生命历程,是不可轮回的生命体验,是人生过程中宝贵的记忆。充满活力的课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成长,无时不见灵活的智慧在流动;充满活力的课堂来自教师对事业的无限热爱,来自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来自师生之间的浓浓情义。在追求活力课堂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责编 刘宇帆)
一、把握“动”的价值取向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是活的,是动的,是具有个性色彩的。我时常发现,孩子们的大胆思考往往会涉及伦理道德、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问题。
如在教学二年级《狐狸和乌鸦》一课后,我对孩子们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乌鸦、对狐狸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各抒己见。不少人都说,老实的乌鸦被狡猾的狐狸骗了,奉劝乌鸦以后千万要当心,可别再上别人的当了。但是,有个孩子却这样说:“狐狸,你真聪明,为了吃到乌鸦嘴里的肉,想了这么多方法,狐狸真棒!”此话一出,教室里沉静了……我们是该引导孩子个性化、多角度、多方位、有创意地阅读,不排斥阅读中的求异思维,但面对孩子的消极体验,教师就要循循善诱,要组织孩子通过读、论、议、思等课堂活动,帮助他们区分假恶丑和真善美,达到思想上的正确理解,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告诉孩子:“狐狸用花言巧语吃到了乌鸦嘴里的肉,靠的是骗术,是一种欺骗行为,它是违背道德规范的。你们想一想,为达到个人目的,耍骗术值不值得夸奖呢?请小组继续讨论。”经过又一轮激烈争论后,孩子们纷纷认为,狐狸的言行是不可取的、是可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关注生成,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在生活中践行真善美。语文课堂教学实在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艺术,这种艺术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问题的合理调控。因此,我们务必要把握好“动”的价值取向,让“动”有明确的方向,让“动”体现真善美。换而言之,只有让文章中蕴涵的价值观与孩子的心灵相撞,才能丰富孩子的生命体验,才能让语文课堂沐浴生命的力量。
二、突出“情”的感悟与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实践。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自主的实践活动只有建立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让孩子们自主地去感悟、体验,让他们的情感不断得到提升,才能达到学有所获的效果,才会燃起孩子的心灵火花。
在学习《水乡歌》这首小诗后,我设计了一个以读促写的小练笔,让孩子们仿照“水乡什么多”来写写自己的家乡,让他们也做回小诗人。孩子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出了“楼多”“树多”“花多”“人多”等意境优美的小诗。有孩子这样写道:“家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大树一棵挨一棵,棵棵树儿向天歌。”她不仅写出了家乡的树多,连古诗文也灵活运用其中了。一首首小诗也许还很稚嫩,但它们是孩子真情实感的表达啊!这样的教学是超俗的,超俗的课堂是灵动的,灵动的课堂是诗意的,诗意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们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萌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怀,他们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了美好的精神世界,以欣赏的眼光发现语言美,感悟生活美。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智慧的相互撞击,时时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在这个舞台上,孩子成了主角;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品尝了喜悦,收获着成功,涌动着生命的幸福。
三、善用“化”字拓展空间
如今的语文课堂是开放而极富个性的课堂。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生成,有些“枝节”往往是我们无法预设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灵活的教学机智,才能化繁为简,化错为对,化矛盾为和谐。
前不久,参加一次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位教师执教了一年级课文《鲜花和星星》。在教学活动快结束时,一个小男生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你说到底是鲜花多,还是星星多?”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孩子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正当孩子们喋喋不休时,教师说:“你们说得各有道理,鲜花和星星都很多。在白天的时候,满地的鲜花比天上的星星多,而到了夜晚,满天的星星比鲜花还多。”教师变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拓宽了解答问题的空间,给了孩子们一个满意的答案。语文的魅力往往是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得以显示,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教师若能把握好方向,因势利导,对课堂内容适时作出调整和修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必定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走过的一段段生命历程,是不可轮回的生命体验,是人生过程中宝贵的记忆。充满活力的课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成长,无时不见灵活的智慧在流动;充满活力的课堂来自教师对事业的无限热爱,来自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来自师生之间的浓浓情义。在追求活力课堂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