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学习者追求语言的对称,极易产生偏误,因而现代汉语不对称现象研究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留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句子、词语为例,就现代汉语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出现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加深词义与构词、词义与词语组合关系的认识,深化对语言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不对称;偏误;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309-02
中国人讲究对称和谐美,在现代汉语里表现为均衡对称的特点。但是不对称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表现在很多方面。以前诸多学者在句法和语用方面做过论述,本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现代汉语不对称现象,这是第一层面的划分。形式不对称又分为“语言线性序列不对称”和“词语搭配不对称”两种。内容不对称又分为“有标记、无标记的不对称”、“反义词的不对称”、“褒义形容词、贬义形容词的不对称”,这是第二层面的划分。这样,我们就把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不对称现象编织成一个涵盖面广,结构有序、层次分明的系统网络,更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一、语言线性序列不对称
在现代汉语中,词语、句子结构往往按照一定的次序加以排列,这是语言线性序列的形式特点。在传统语法中,我们一般都将汉语的句型总结为“主语+谓语+宾语”(即SVO)结构,认为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句型,韩国留学生由于韩文的习惯会经常把宾语放在主语的前面,例如“你饭吃了”“你水喝了”等。针对韩国人出现的错误,我们会指出汉语和韩语的语法序列是不一样的,但是汉语序列也有不对称现象,例如:“饭做好了”“衣服洗好了”“实验做完了”在现代汉语中又是成立的。外国学生往往不知道这种不对称,教师应该尽早指出现代汉语序列不对称现象。在王寅的《认知语言学》中把“饭、衣服、实验”分析为“起语”,从认知学角度分析,这有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语言、语音重点有关,是认知语言学的“突显原则”。
二、词语搭配不对称
在汉语交际中可以说“我爸”“我妈”,根据语言对称,留学生有时会说“我狗”,这在汉语里是不被允许的。“我”与“狗”具有领属关系,必须加“的”,构成“我的狗”。“我爸”“我妈”与“我的狗”是结构上的不对称。另外“年”和“月”的用法也容易被留学生混淆。表示时段时,“年”前只能加基数词,不能加量词;“月”的情况正相反,前面得加量词,不能只加基数词。“月”“星期”“小时”等词是名词和量词的交接地带,所以“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小时”可以说,而“一个年”不可以说。“年、月、星期、小时”都是时量词,但和量词的搭配情况却不一样。“年、月”经常会一起出现,而且出现条件相同,前面都有表示序数的数词。这会给留学生一种错觉,以为“年”、“月”两者的用法是完全相同的。其实,它们在词语搭配用法上并不相同,这是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有标记、无标记的不对称
在汉语中问年龄大小的时候,一般会说“你小孩今年多大了?”如果专门强调年岁小特定含义,才会说“你问你的小孩吃不吃糖丸?他多小?”在“大”“小”这对形容词中,“大”约定俗成地成为无标记成份。对汉语有标记、无标记不对称掌握的不够透彻但是又要用到的时候,许多留学生就会滥用,比如他们想知道他的中国朋友的年纪,他们可能会用到“你多小了”。另外,如“男—女”,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是弱势群体,在与表示职业、职务、职称、身份等名词搭配时,“女”多作为有标记项出现,而“男”一般是无标记。如:警察—女警察,记者—女记者,将军—女将军等。“男+名词性成分”往往不成立。“男+名词性成分”的构词能力远低于“女”,如“男保姆”“男护士”“男秘书”等。留学生对有标记、无标记构词能力不对称这一语言现象也应了解。“标记”这一概念反映了语言一个带普遍性的特点,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如果运用恰当,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四、反义词的不对称
黄伯荣《现代汉语》教材中提到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形象。有些由形容词构成的反义词,如“厚—薄”,一般提问题说“厚不厚”;如“多—少”,一般提问题说“多不多”。这反映了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反映了汉民族对“天”崇拜的心理、文化状态。词汇不对称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其研究成果对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相当大的意义。反义词是语言中最实用而且最活跃的成分,因而外国学生最爱在反义关系上对称地类推,产生的问题也最多。例如一个留学生说:“每天早上中国学生在操场做早操,但是我喜欢做晚操。”这个学生在“早、晚”对称模式中类推出“晚操”,可惜汉语在与“早操”并置的位置上产生了缺项,使他的类推失败。又如很多留学生会认为“开心”和“关心”是反义词,但“开心”和“关心”不对称,并没有关系。由于“反义词”只是某义项上的意义相反,而非全部的词义相反,而某个义项相反不一定有对应的构词和词语搭配,所以留学生很容易将处于反义关系的一方的用法泛化给另一方,例如有的留学生学过“高见”这个词后就会类推出“低见”,学了“水平先进”后类推出“水平后进”等等。“上”与“下”在历史上和不同的方言中各自的表义以及相互间的对称与不对称,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的,比如用于表示处所的,“上车—下车、上楼—下楼、上班—下班”等都是对称的,“上厕所”“下水”在普通话语境中可以说,而“下厕所”“上水”则是不规范现象。由于认知无意识,当留学生问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的老师会以语感来解释这些问题,但在对外教学中,大量的语言现象可以被解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上”“下”隐喻的空间位移不一样,“上”后面跟的是目标,“下”后面跟的是目标或来源。“车”“楼”“班”既可以理解为目标也可以理解为来源,“厕所”只能理解为“目标”,所以“上”“下”在与“车”“楼”“班”等搭配时是对称的,而与“厕所”搭配时时不对称的。反义词中存在大量的“有—无”不对称,反义词教学中应尽早指出。
五、褒义形容词、贬义形容词的不对称
在英语中,用“superior”表示“上级”的意思,而没有“inferior”与之对称,而是用另外一个词“subordinate”表示“下级”的意思。语言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在汉语中同样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三尺高”和“三尺矮”,汉语习惯从零度往上评价,但是也会说“三尺矮”,首先定位在“短”的范畴内才会说,做补充说明。“不太好”与“不太坏”、“不太骄傲”与“不太谦虚”是不对称的,例如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不太好”、“不太谦虚”,而“不太坏”、“不太骄傲”少用。在语言交流中,正面形容词比较多,这是因为委婉表达多以正面评价别人,是种礼貌、反话正说。
在第二层面的内容不对称划分上有重合之处,但是为了凸显有无标记和褒义贬义形容词的不对称,把它们与反义词不对称并列对举。语言研究一是描写,二是解释。正是在这两个方面,现代汉语的不对称现象有巨大研究空间。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很有实用价值,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郝玲.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不对称现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4).
[2]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8.
[3]李海霞.浅析现代汉语常用性别词“男—女”构词词语及不对称现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学版),2011,(8).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64.
[5]文炼.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6]萧佩宜.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不对称;偏误;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309-02
中国人讲究对称和谐美,在现代汉语里表现为均衡对称的特点。但是不对称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表现在很多方面。以前诸多学者在句法和语用方面做过论述,本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现代汉语不对称现象,这是第一层面的划分。形式不对称又分为“语言线性序列不对称”和“词语搭配不对称”两种。内容不对称又分为“有标记、无标记的不对称”、“反义词的不对称”、“褒义形容词、贬义形容词的不对称”,这是第二层面的划分。这样,我们就把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不对称现象编织成一个涵盖面广,结构有序、层次分明的系统网络,更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一、语言线性序列不对称
在现代汉语中,词语、句子结构往往按照一定的次序加以排列,这是语言线性序列的形式特点。在传统语法中,我们一般都将汉语的句型总结为“主语+谓语+宾语”(即SVO)结构,认为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句型,韩国留学生由于韩文的习惯会经常把宾语放在主语的前面,例如“你饭吃了”“你水喝了”等。针对韩国人出现的错误,我们会指出汉语和韩语的语法序列是不一样的,但是汉语序列也有不对称现象,例如:“饭做好了”“衣服洗好了”“实验做完了”在现代汉语中又是成立的。外国学生往往不知道这种不对称,教师应该尽早指出现代汉语序列不对称现象。在王寅的《认知语言学》中把“饭、衣服、实验”分析为“起语”,从认知学角度分析,这有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语言、语音重点有关,是认知语言学的“突显原则”。
二、词语搭配不对称
在汉语交际中可以说“我爸”“我妈”,根据语言对称,留学生有时会说“我狗”,这在汉语里是不被允许的。“我”与“狗”具有领属关系,必须加“的”,构成“我的狗”。“我爸”“我妈”与“我的狗”是结构上的不对称。另外“年”和“月”的用法也容易被留学生混淆。表示时段时,“年”前只能加基数词,不能加量词;“月”的情况正相反,前面得加量词,不能只加基数词。“月”“星期”“小时”等词是名词和量词的交接地带,所以“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小时”可以说,而“一个年”不可以说。“年、月、星期、小时”都是时量词,但和量词的搭配情况却不一样。“年、月”经常会一起出现,而且出现条件相同,前面都有表示序数的数词。这会给留学生一种错觉,以为“年”、“月”两者的用法是完全相同的。其实,它们在词语搭配用法上并不相同,这是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有标记、无标记的不对称
在汉语中问年龄大小的时候,一般会说“你小孩今年多大了?”如果专门强调年岁小特定含义,才会说“你问你的小孩吃不吃糖丸?他多小?”在“大”“小”这对形容词中,“大”约定俗成地成为无标记成份。对汉语有标记、无标记不对称掌握的不够透彻但是又要用到的时候,许多留学生就会滥用,比如他们想知道他的中国朋友的年纪,他们可能会用到“你多小了”。另外,如“男—女”,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是弱势群体,在与表示职业、职务、职称、身份等名词搭配时,“女”多作为有标记项出现,而“男”一般是无标记。如:警察—女警察,记者—女记者,将军—女将军等。“男+名词性成分”往往不成立。“男+名词性成分”的构词能力远低于“女”,如“男保姆”“男护士”“男秘书”等。留学生对有标记、无标记构词能力不对称这一语言现象也应了解。“标记”这一概念反映了语言一个带普遍性的特点,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如果运用恰当,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四、反义词的不对称
黄伯荣《现代汉语》教材中提到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形象。有些由形容词构成的反义词,如“厚—薄”,一般提问题说“厚不厚”;如“多—少”,一般提问题说“多不多”。这反映了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反映了汉民族对“天”崇拜的心理、文化状态。词汇不对称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其研究成果对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相当大的意义。反义词是语言中最实用而且最活跃的成分,因而外国学生最爱在反义关系上对称地类推,产生的问题也最多。例如一个留学生说:“每天早上中国学生在操场做早操,但是我喜欢做晚操。”这个学生在“早、晚”对称模式中类推出“晚操”,可惜汉语在与“早操”并置的位置上产生了缺项,使他的类推失败。又如很多留学生会认为“开心”和“关心”是反义词,但“开心”和“关心”不对称,并没有关系。由于“反义词”只是某义项上的意义相反,而非全部的词义相反,而某个义项相反不一定有对应的构词和词语搭配,所以留学生很容易将处于反义关系的一方的用法泛化给另一方,例如有的留学生学过“高见”这个词后就会类推出“低见”,学了“水平先进”后类推出“水平后进”等等。“上”与“下”在历史上和不同的方言中各自的表义以及相互间的对称与不对称,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的,比如用于表示处所的,“上车—下车、上楼—下楼、上班—下班”等都是对称的,“上厕所”“下水”在普通话语境中可以说,而“下厕所”“上水”则是不规范现象。由于认知无意识,当留学生问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的老师会以语感来解释这些问题,但在对外教学中,大量的语言现象可以被解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上”“下”隐喻的空间位移不一样,“上”后面跟的是目标,“下”后面跟的是目标或来源。“车”“楼”“班”既可以理解为目标也可以理解为来源,“厕所”只能理解为“目标”,所以“上”“下”在与“车”“楼”“班”等搭配时是对称的,而与“厕所”搭配时时不对称的。反义词中存在大量的“有—无”不对称,反义词教学中应尽早指出。
五、褒义形容词、贬义形容词的不对称
在英语中,用“superior”表示“上级”的意思,而没有“inferior”与之对称,而是用另外一个词“subordinate”表示“下级”的意思。语言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在汉语中同样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三尺高”和“三尺矮”,汉语习惯从零度往上评价,但是也会说“三尺矮”,首先定位在“短”的范畴内才会说,做补充说明。“不太好”与“不太坏”、“不太骄傲”与“不太谦虚”是不对称的,例如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不太好”、“不太谦虚”,而“不太坏”、“不太骄傲”少用。在语言交流中,正面形容词比较多,这是因为委婉表达多以正面评价别人,是种礼貌、反话正说。
在第二层面的内容不对称划分上有重合之处,但是为了凸显有无标记和褒义贬义形容词的不对称,把它们与反义词不对称并列对举。语言研究一是描写,二是解释。正是在这两个方面,现代汉语的不对称现象有巨大研究空间。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很有实用价值,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郝玲.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不对称现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4).
[2]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8.
[3]李海霞.浅析现代汉语常用性别词“男—女”构词词语及不对称现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学版),2011,(8).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64.
[5]文炼.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6]萧佩宜.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