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词汇和语法在语言使用中处于一个连续体中,词块作为词汇和语法的汇合点,成为二者的一个最佳接口,而且词块作为形式和功能的组合体,使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学提供了一体中间道路,中国学生的词块运用能力较低,应该给予词块教学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词块;中间道路;接口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65-02
一、引言
Chomksy把语言能力看作主要是指用来指导学习者产出和理解无限潜在可能的句子组合的语法规则。即语言主要是一种句法规则系统,词汇只是填入句子中的一些空巢以使句子具有意义。但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先后提出无论是语言的理论研究还是语言使用的事实都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词汇和语法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二者在语言运作中处于一个连续体中(Nattinger & DeCarrico,1992;Wray,2002)。鉴于这种词汇和语法的新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全面系统的语言研究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词块作为语言现象中的多词单位,出现频率高,能表达一定意义并且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Wray,2002)。它将词汇和语法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二者的一个最佳接口。Wood(2002,引自王蕾,2010)发现儿童不管是学习一语还是二语,通常先以词块的形式接受,然后模仿,套用,在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之后,再对词块进行加工以达到创造性使用阶段。Hakuta(1974)研究了日本儿童习得英语的过程,发现他们也是大量使用不同形式的词块。他把这些形式区分为常规板块和结构板块,并且指出儿童是以板块的形式来记忆,并把它们作为日后分析和习得句法的材料。这说明了词块在早期语言学习中有助于扩大词汇量和语言规则的掌握。Reed(2000)从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提出成人语言能力发发展的三个阶段:词汇化;句法化;和再词汇化。Wray和Perkin(2000,引自王蕾,2010)在借鉴Locke的理论基础上,指出在语言双重理论体系下,分析体系和词块体系始终并存,且不同程度的参与了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从婴儿开始说话到20个月左右,词块体系占绝对优势。从20个月到30个月,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分析性慢慢占主导地位。从8岁到18岁,语法分析能力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但出于交际的需要,词块的使用不可或缺。成年以后,分析体系和词块体系取得平衡,在语言中各司其职。这种以词块的形式习得语言证明了词块是人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证明了词块是词汇和语法的汇合点,构成了语言发展的基础和起点。(陈万会,2008)。
二、词块——教学中的中间道路
Stern(1983)指出在外语教学领域内有3大争端,每个争端都有两种极为对立的观点。第三个争端的核心是学习者交际时,究竟应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上,还是放在语言的流利度上。Widdowson(1983)曾说“结构法以语言分析为中心,只反应了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代价是牺牲了语言语用;交际法以运用为核心,却相对忽视了分析。”他(同上)提出语言能力是有由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所构成的。要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采用一种使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的教学方法。而词块作为形式和功能的组合体,为避免外语教学中的两种极端倾向提供了一条中间道路。首先词块为学习语法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词块在本质上具有二元特征,根据不同情形,它们既可以被看做词汇中不可分析的单位,又可使用句法规则生成语言(陈万会,2008)。以限制性结构短语和句子构造型词汇短语这类具有较大可变性的类别为例,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时态,或人称等进行相应的语法变化,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相应的从句。以Modal+you+VP?这个词块为例,可以延伸出Modal+you(mind/kind/be willing to)+VP?,Aux(not)+you(mind/kind/be willing to)+VP?和Modal+I+VP(for you)?等几类句型变化。Nattinger & DeCarrico(1992)指出句法上简单并容忍一定程度词汇变化的词块可能是最有利的程式生成工具。学习者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就可以从易到难生成很多的句子。而词块所包涵的交际意义,可以从它具有的语用功能中看出。Nattinger & DeCarrico(同上)把词块涉及的语用功能分为“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的话题”,和“语篇技巧”三个方面。学习者在掌握某一词块的句法特征的同时,也要学会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词块。比如当听到同学的笔不见了,可以用“I’m sorry”就足够表达关心之意,但如果说同学的宠物跑丢了,就应用“I’m very sorry to hear that X”才较为合适。而且词块以整体形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容易提取,学习者在语言交流中,可以把注意力从语法转移到相关性,连贯性和得体性等方面。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更高语言层面上组织语言,并保持交际的流程。Pawley & Syder(1983)两个疑惑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母语者正是在掌握了大量词块的基础上,才能流利的产出地道的语言。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词块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习者语言的准确性和地道性,词块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三、中国学习者词块掌握现状
Pawley & Syder(1983)指出二语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的词块,以解决语言习得的地道和流利问题。本文利用SECCL的口语语料库来尝试分析中国学习者的词块掌握情况。选用口语考试中的任务一复述故事内容为分析目标。选用复述任务为分析目标一是因为复述内容本身就带有很多词块内容,可以检查考生是否对词块有敏感的辨认能力,二是检查考生在听到词块时是否能够准确,流利的产出语言。SECCL语料库中的考生为英语专业4级学生,复述故事之前会让他们先听两遍故事内容,并可以在听的时候记笔记,在听完两边录音后立即开始复述内容。本文采用2000年的考题做为样本,采用Range软件首先分析原听力文本的难易程度。听力文本由330个词组成,其中289个词属于baseword1中的最常用1000词,29个属于常用词族baseword2,,仅有1个词属于次常用词族baseword3,这说明原听力文本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较低,大多数学生都用能力完成复述任务。由于学术界对词块的界定没有统一的规定,本文对听力文本词块的选择采用较为简单的方式,选取考生应该听到,且与故事内容密切相关又自成单元的多词组合。采用人工选取的方法,选出31条词块。 复述内容的考生33个人为一组,随机选取组别中排名前3的10个复述文本,和组别中排名后7位的10个复述文本,进行高分组和低分组对比分析。
经过初步分析,发现高分组的考生所使用的词块数最高为19个,最低为9个;低分组中词块数最高为8个,最低为2个。由此分析得出考生在语言产出时词块知识较为缺乏,大多依靠语法知识组合句子。在低分组中发现考生大多会在句子中间提顿,思考使用什么单词和采用什么语法,大大增加了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压力,不符合信息处理的经济原则。随后把所得出的数据在SPSS中进行相关关系检验,看词块使用情况和考生成绩是否正相关。
从等级相关计算的P值的显著性小于0.01,可以看出词块的使用情况和成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了二语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词块,从而有助于培养二语的语感,增强表达的流利性。从语料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习者对词块的掌握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国传统的外语学习中,以“词义驱动”为主的词汇教学和以语法为重点的知识讲解,使学习者往往只关注单个词的形音义和语法知识的准确度,而忽视了更大单位的词块学习。再者是由于当学习者目标语知识不够时,他们要么在已有的目标语知识上进行概括,要么依赖于母语知识进行迁移,而这样往往就会导致大量的词块失误,影响中介语发展。第三种情况是二语学习缺乏自然的交际环境,词块的输入和使用的机会非常有限,学习者没有敏感的词块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诉,词块在语言使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把词汇和语法的汇合点,也为语言教学培养句法准确性和交际流利度提供了一条中间道路。词块的掌握可以大大减轻学习者交际时语言编码的压力,提高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和自信心。词块的使用在培养学习者得体语用语言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词块作为整体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容易提取,学习在使用这些词块时不用考虑语法,并保持交际的流畅,因此在平时学习是应该多背诵这些词块,以利于交际的需要。总之,词块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Hakuta,k.Prefabricated Patterns and the Emergence of Structur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Learning,1974,(24):97-287.
[2]Nattinger,J.R&DeCarrico,J.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Pawley,A.&Syder,F.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A].Richards,J.Schmidt R.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don:Longman,1983.
[4]Read,J.Assessing Vocabular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Sinclair,J.M.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6]Widdowson,H.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J].Applied Linguistics,1989,(10):128-137.
[7]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8]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从认知心理的视角[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9]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词块;中间道路;接口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65-02
一、引言
Chomksy把语言能力看作主要是指用来指导学习者产出和理解无限潜在可能的句子组合的语法规则。即语言主要是一种句法规则系统,词汇只是填入句子中的一些空巢以使句子具有意义。但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先后提出无论是语言的理论研究还是语言使用的事实都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词汇和语法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二者在语言运作中处于一个连续体中(Nattinger & DeCarrico,1992;Wray,2002)。鉴于这种词汇和语法的新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全面系统的语言研究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词块作为语言现象中的多词单位,出现频率高,能表达一定意义并且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Wray,2002)。它将词汇和语法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二者的一个最佳接口。Wood(2002,引自王蕾,2010)发现儿童不管是学习一语还是二语,通常先以词块的形式接受,然后模仿,套用,在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之后,再对词块进行加工以达到创造性使用阶段。Hakuta(1974)研究了日本儿童习得英语的过程,发现他们也是大量使用不同形式的词块。他把这些形式区分为常规板块和结构板块,并且指出儿童是以板块的形式来记忆,并把它们作为日后分析和习得句法的材料。这说明了词块在早期语言学习中有助于扩大词汇量和语言规则的掌握。Reed(2000)从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提出成人语言能力发发展的三个阶段:词汇化;句法化;和再词汇化。Wray和Perkin(2000,引自王蕾,2010)在借鉴Locke的理论基础上,指出在语言双重理论体系下,分析体系和词块体系始终并存,且不同程度的参与了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从婴儿开始说话到20个月左右,词块体系占绝对优势。从20个月到30个月,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分析性慢慢占主导地位。从8岁到18岁,语法分析能力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但出于交际的需要,词块的使用不可或缺。成年以后,分析体系和词块体系取得平衡,在语言中各司其职。这种以词块的形式习得语言证明了词块是人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证明了词块是词汇和语法的汇合点,构成了语言发展的基础和起点。(陈万会,2008)。
二、词块——教学中的中间道路
Stern(1983)指出在外语教学领域内有3大争端,每个争端都有两种极为对立的观点。第三个争端的核心是学习者交际时,究竟应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上,还是放在语言的流利度上。Widdowson(1983)曾说“结构法以语言分析为中心,只反应了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代价是牺牲了语言语用;交际法以运用为核心,却相对忽视了分析。”他(同上)提出语言能力是有由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所构成的。要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采用一种使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的教学方法。而词块作为形式和功能的组合体,为避免外语教学中的两种极端倾向提供了一条中间道路。首先词块为学习语法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词块在本质上具有二元特征,根据不同情形,它们既可以被看做词汇中不可分析的单位,又可使用句法规则生成语言(陈万会,2008)。以限制性结构短语和句子构造型词汇短语这类具有较大可变性的类别为例,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时态,或人称等进行相应的语法变化,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相应的从句。以Modal+you+VP?这个词块为例,可以延伸出Modal+you(mind/kind/be willing to)+VP?,Aux(not)+you(mind/kind/be willing to)+VP?和Modal+I+VP(for you)?等几类句型变化。Nattinger & DeCarrico(1992)指出句法上简单并容忍一定程度词汇变化的词块可能是最有利的程式生成工具。学习者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就可以从易到难生成很多的句子。而词块所包涵的交际意义,可以从它具有的语用功能中看出。Nattinger & DeCarrico(同上)把词块涉及的语用功能分为“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的话题”,和“语篇技巧”三个方面。学习者在掌握某一词块的句法特征的同时,也要学会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词块。比如当听到同学的笔不见了,可以用“I’m sorry”就足够表达关心之意,但如果说同学的宠物跑丢了,就应用“I’m very sorry to hear that X”才较为合适。而且词块以整体形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容易提取,学习者在语言交流中,可以把注意力从语法转移到相关性,连贯性和得体性等方面。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更高语言层面上组织语言,并保持交际的流程。Pawley & Syder(1983)两个疑惑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母语者正是在掌握了大量词块的基础上,才能流利的产出地道的语言。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词块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习者语言的准确性和地道性,词块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三、中国学习者词块掌握现状
Pawley & Syder(1983)指出二语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的词块,以解决语言习得的地道和流利问题。本文利用SECCL的口语语料库来尝试分析中国学习者的词块掌握情况。选用口语考试中的任务一复述故事内容为分析目标。选用复述任务为分析目标一是因为复述内容本身就带有很多词块内容,可以检查考生是否对词块有敏感的辨认能力,二是检查考生在听到词块时是否能够准确,流利的产出语言。SECCL语料库中的考生为英语专业4级学生,复述故事之前会让他们先听两遍故事内容,并可以在听的时候记笔记,在听完两边录音后立即开始复述内容。本文采用2000年的考题做为样本,采用Range软件首先分析原听力文本的难易程度。听力文本由330个词组成,其中289个词属于baseword1中的最常用1000词,29个属于常用词族baseword2,,仅有1个词属于次常用词族baseword3,这说明原听力文本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较低,大多数学生都用能力完成复述任务。由于学术界对词块的界定没有统一的规定,本文对听力文本词块的选择采用较为简单的方式,选取考生应该听到,且与故事内容密切相关又自成单元的多词组合。采用人工选取的方法,选出31条词块。 复述内容的考生33个人为一组,随机选取组别中排名前3的10个复述文本,和组别中排名后7位的10个复述文本,进行高分组和低分组对比分析。
经过初步分析,发现高分组的考生所使用的词块数最高为19个,最低为9个;低分组中词块数最高为8个,最低为2个。由此分析得出考生在语言产出时词块知识较为缺乏,大多依靠语法知识组合句子。在低分组中发现考生大多会在句子中间提顿,思考使用什么单词和采用什么语法,大大增加了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压力,不符合信息处理的经济原则。随后把所得出的数据在SPSS中进行相关关系检验,看词块使用情况和考生成绩是否正相关。
从等级相关计算的P值的显著性小于0.01,可以看出词块的使用情况和成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了二语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词块,从而有助于培养二语的语感,增强表达的流利性。从语料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习者对词块的掌握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国传统的外语学习中,以“词义驱动”为主的词汇教学和以语法为重点的知识讲解,使学习者往往只关注单个词的形音义和语法知识的准确度,而忽视了更大单位的词块学习。再者是由于当学习者目标语知识不够时,他们要么在已有的目标语知识上进行概括,要么依赖于母语知识进行迁移,而这样往往就会导致大量的词块失误,影响中介语发展。第三种情况是二语学习缺乏自然的交际环境,词块的输入和使用的机会非常有限,学习者没有敏感的词块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诉,词块在语言使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把词汇和语法的汇合点,也为语言教学培养句法准确性和交际流利度提供了一条中间道路。词块的掌握可以大大减轻学习者交际时语言编码的压力,提高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和自信心。词块的使用在培养学习者得体语用语言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词块作为整体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容易提取,学习在使用这些词块时不用考虑语法,并保持交际的流畅,因此在平时学习是应该多背诵这些词块,以利于交际的需要。总之,词块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Hakuta,k.Prefabricated Patterns and the Emergence of Structur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Learning,1974,(24):97-287.
[2]Nattinger,J.R&DeCarrico,J.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Pawley,A.&Syder,F.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A].Richards,J.Schmidt R.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don:Longman,1983.
[4]Read,J.Assessing Vocabular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Sinclair,J.M.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6]Widdowson,H.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J].Applied Linguistics,1989,(10):128-137.
[7]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8]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从认知心理的视角[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9]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