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Goldberg构式语法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对Goldberg1995年和2003年的著作和论文进行梳理之后,我们发现她对“构式”定义的不一致性导致了其理论的主要缺陷,我们也指出了由该概念定义的不合理扩大所引发的一些问题。同时探讨了其构式语法中形义配对的数量问题和非转化性、单层面性问题,旨在说明Goldberg构式语法虽然为看待许多传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本身还需进一步进行理论的完善。
  关键词:Goldberg构式语法;构式定义;形义配对;非转化性;单层面性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85-02
  
  一、引言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属于当今语言学界两大语言流派中的功能主义流派,它是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根据Fillmore(1982)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由Fillmore(1990)、Goldberg(1995)和Kay(1995)提出来的一种语法理论。本文这里的“构式语法”是特指Goldberg的语言理论。它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它的出现为看待许多传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虽然它有自己一套分析语言现象的程序和手段,而且在国际语言学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开始引起我国语言学界的重视,但是这门学科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根本性的问题来自该理论对“构式”(construction)概念的定义。语言事实要比语言理论要复杂得多,针对Goldberg,A.E.的构式语法理论,文章就该理论存在的缺陷问题谈论一下笔者的一些看法。
  二、Goldberg构式语法发展脉络
  (一)Goldberg构式语法纵览
  Goldberg构式语法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的著作和论文里,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Construction at work。在1995年的著作里,她主要论述了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构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四种构式,即:英语双及物构式(如Chris faxed her the news),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如Sally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英语动结构式(如Sam talked himself hoarse)和英语way构式(如Bob elbowed his way through the crowd)。2003年的论文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主要就构式的定义进行了扩充,力求对语言做出全息的解释。新近出版了《工作中的构式》一书,主要研究语言的概括过程、构式的学习理论以及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这是继她1995年发表《构式: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题元结构》后的又一力作,对近年来构式语法的相关研究做了全面总结。接下来,我们会对1995年和2003年的理论成果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二)初始阶段的构式语法研究
  笔者把1995《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一书看做是Goldberg对构式语法初始阶段的研究,2003年的理论成果则看成是扩充了的构式语法研究。
  她是在观察到动词的纯论元结构不足以解释许多语法现象时提出(刘晓林,王文斌,2008)的“构式观”,Goldberg承认以动词为核心的投射观在解释动词较为典型的句法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对这样典型的例子Chris gave Pat a ball.具有解释力。句中核心动词give在语义上需三个论元,在句法上就表现为三个短语。此句的句法结构就可以从动词语义来推出。但Goldberg(1995)指出,动词并非仅存在这些典型的用法,在人们使用的语言中存在许多动词意义所不能解释的非典型用法。如:He sneezed the foam off the cappuccino。我们通常认为sneeze是一个一价动词,从上例来看这个动词似乎是三价动词,因为有三个论元。一般的动词都允许多重论元实现,很多动词都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论元结构中。动词的这种特点使“投射观”面临巨大的困境。于是Goldberg认为我们应该从整体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的系统对应关系中去寻找答案。他认为一个有力的解释就是采用“构式”这个概念,即形义配对体“Form—meaning pairing”。但是我们认为她对“构式”的定义是其理论缺陷的症结所在。后文将会对这一命题进行论证。
  (三)扩展的构式语法研究
  Goldberg(2003)却大大扩展了构式语法的研究范围。从单纯的句法构式扩展到语言的各层面,含词素、词、复合词、成语、条件结构、双及物结构和被动结构等,即凡是具有形式——功能配对关系(form-function pairing)的结构都是构式语法研究的范畴。她将构式语法研究的范围扩展到涵盖传统语法的所有层面,似乎与传统语法不加区分了,偏离了当初扩展动词论元结构和揭示动词的论元结构以外的句法环境的初衷。我们认为,这种扩展掩盖了两类本质上极不相同的语言现象,笔者在后文里有详细论述。
  三、对“构式”概念定义的不合理扩大所引发的问题
  (一)混同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单位
  Goldberg把构式Construction定义为形义的配对体“Form—meaning pairing”(Goldberg,1995),我们姑且不说这一定义与后来2003年的定义不一致外,即使该定义前后保持一致,它也存在明显的问题,能否成功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该理论的应用价值和未来发展。根据上述定义,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中的construction概念包括了从语素到句型的各级语言单位,其外延等同于“语言单位”或者“语法单位”。虽然构式语法的学者没有明确指出他们关于构式定义的根据,但是该定义的理论基础是Langacker的认知语言学。在普通语言学中的标准定义中,构式必须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元素构成的结构体,即使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Langacker也是这样理解的(1987:409)。Goldberg(2003)认为构式包括以下列举的各种类型:1、语素:anti-,-ing;2、词:anaconda,and;3、复合词:daredevil,shoo-in;4、惯用语:Going great guns;5、语法结构:He gave her a Coke。   这种扩展掩盖了本质上极不相同的两类语言现象,也不利于语言的探讨。
  (二)关于构式“形义配对”的数量问题——一对一还是一对多
  构式语法只研究形式与意义“一对一”匹配。实际上,语言中,形式与意义的对应不仅仅是“一对一”的关系,还大量存在着“一对多”的歧义句式,就比如语用因素的纳入使得一个句子有了多个意义,明显与“一个形式一个意义”自相矛盾,这不是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我们知道“形义配对”是Goldberg构式语法里的关键词,但是遗憾的是在她的的书中并没有在这方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关于形式和意义匹配的类型,笔者同意石毓智教授在他的论文“结构与意义的匹配类型”里指出几种匹配方式,如下几种:1、一个结构只表达一个单一的固定意义,其意义不能再进一步细分;2、一个结构虽然有一个总的语法意义,但它的意义还可以进一步分出次类,形成结构意义的上下位关系;3、一个结构可以有多种意义,但是其中某一个意义是最基本的,它的多个意义之间具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别;4、一个结构的意义是发散的,难以做出任何成功的概括。(石毓智,2007)
  (三)关于非转化性,单层面性
  Goldberg认为,构式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转化,是单层面的。任何句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因此句子之间不存在转换。同样,哪怕是对同一件事情进行描述的主动态和被动态凸现的是不同的描述对象,因此属于不同的构式,不存在任何的推导关系。Goldberg否定“转换”说,将一个个构式孤立化而忽视了所指相同,意思相同的构式之间的关系,然而语言事实要比语言学家的理论要复杂得多。例如下面的同义构式现象:1、我摔坏了妈妈的花瓶;2、妈妈的花瓶被我摔坏了;3、我把妈妈的花瓶摔坏了。无可厚非,上述的几句话的所指相同,由于表达的需要,只是所选择的表达形式即构式不同而已,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1,2,3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Goldberg要想使自己的语法理论更具解释力的话,至少对于普遍存在的同义句构式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在语言现象里这是一个跳不过的坎。
  四、结语
  本文在纵览了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脉络之后,主要针对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1995年和2003年的著作和论文进行了梳理。文章指出她对定义的不一致性,从形义配对“Form—meaning pairing”延伸到形式与功能配对“Form—function pairing”,理论上,这样使得构式的解释力也从先前相对单一、具体的范围扩展到一个连续体,可以包括词素等相对较小、较抽象的语言单位,也可以包括习语或篇章,但我们通过论证,这才是其理论缺陷的症结所在,扩展后的定义既混同了有着本质区别的两种语言单位,也没有带来任何实际的研究效用。这么多年过去了,构式语法理论得到成功应用的场合,全都是两个或者更多词构成的语法结构,没有见到用该理论来成功解释关于由一个元素构成的语素或者词的研究成果。形式和意义匹配的类型有多少种,匹配的方式又是如何?Goldberg构式语法果真能对语言做出全息的解释吗?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roft,W.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Goldberg,A.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Haiman,John.1985a Natural Syntax.CUP.
  [4]董燕萍,梁君英.走近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
  [5]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M].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在论述元认知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挖掘出对高职英语教学有启示作用的理论内涵,从元认知监控视野去思考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以理清教学思路,开拓学习思维,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英语效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元认知;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88-02    从元认知视野研究高校英语教学是当前的热点与趋势,元认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对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调查却显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师型”英语师资却十分匮乏。通过实践为主培养“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英语师资;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
期刊
摘 要:黄灿然诗歌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明确提出了诗歌翻译的非个性化,这对于诗歌翻译、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翻译意义重大。但没有引起理论界和译诗界应有的关注,本文拟对该理论作进一步的梳理和释读,从思想溯源、概念厘定、理论原因和具体实现这几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以期引起关注,发挥该理论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黄灿然;诗歌翻译;非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
期刊
摘 要:文章强调通过继续教育使英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中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继续教育,教师从中能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批判性地吸收和实验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方法,采纳和接受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教育是高校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优秀教师队伍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继续教育;自我发展
期刊
摘 要:「だろう」「かもしれない」虽同是推量性助动词,都表示说话人对事态成立或实现的一种推测,但由于「だろう」具有“说话人主观性比较强”,「かもしれない」是说话人对事态成立可能性判断,具有两层性质:(1)说话人对事态成立的推测;(2)说话人对事态成立把握性很低。本文从两者含义以及性质入手分析其相同点,进而对两者与副词连用情况、是否能出现疑问句中、委婉表达方式的使用、人称限制、特殊用法等方面考察两者
期刊
摘 要:国内研究《三国演义》英译的学者很多,成果也十分丰富。但研究《三国演义》日译本的成果尚不多见。围绕《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文本,从词汇翻译角度切入,多角度地对《三国演义》日译本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典籍外译这一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汉语文化词汇;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82-02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近代以来全世界大多数语言在文字上都推行了拉丁化,在此过程中很多语言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字的线性化。特别是对于声调语言来说,如何使文字在表现声调的基础上进行线性化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针对于该问题,以粤语为例,采用音节之中同一音素不同书写及组合出现等方法,对声调语言进行无损伤线性化处理。  关键词:线性化;声调;同位书写;组合出现  中图分类号:H20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词汇和语法在语言使用中处于一个连续体中,词块作为词汇和语法的汇合点,成为二者的一个最佳接口,而且词块作为形式和功能的组合体,使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学提供了一体中间道路,中国学生的词块运用能力较低,应该给予词块教学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词块;中间道路;接口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65-02   
期刊
摘 要: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它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显现出不同文化的价值表现。为促使跨文化广告有效地传播,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跨文化广告传播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广告传播;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
期刊
摘 要:《死于威尼斯》是作家托马斯?曼在自己一次亲身经历的旅行基础上创作出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展开对故事的讲述,使作品带有了一些自传性的色彩。小说用象征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的威尼斯之旅,在这次旅途中,主人公阿申巴赫内心的潜在欲望被激发,同时也走向了死亡。小说一方面表达出这条死亡之路的毁灭性,另一方面也表达出这种被激发出的潜在欲望对于艺术创作的必要性。  关键词:死于威尼斯;托马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