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对学生活动的影响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研究从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行为出发,采用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对398节部优、省优课中的师生行为进行量化;基于量化数据挖掘了信息化环境下的优质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和对学生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教师语言与学生活动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即教师语言率的增长抑制了课堂学生活动的发生;(2)教师对媒体的操作与学生活动也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恰当使用媒体进行教学,将更多利用媒体建构知识的机会交给学生;(3)教师语言间接影响与语言直接影响的比与学生活动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教师提问、反馈等间接语言行为更能促进课堂学生活动的发生;(4)教师对学生反馈的行为与学生活动存在正相关关系,教师的反馈行为能促进学生活动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变革,需要从教师出发,以教师行为的改变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教学;教师行为;学生活动;教学行为;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生变量演变为变革教育系统结构的内生变量,在教学环境重构、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方法及学习评价变革的同时,促进了适应时代需求、全面、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变革并不是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与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学习活动、教学方法等变化逐渐形成的。那么当前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的行为有哪些?教的行为如何影响学生活动?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能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哪些会阻碍学生学习活动的发生?这些问题的明确成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教学变革实践的重要前提。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教学行为相互影响的研究
  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对师生行为的相互影响研究中,高巍(2012)在探讨教学行为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教的行为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教学改革的重力点,对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学校教学通常由教师组织、引导和管理学习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行为成为学生发展的外在依据,能够引起、维持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韩锡斌等(2017)从混合教学角度出发,认为教师备课行为、教学指导与协助行为、教师与资源的深层交互行为等都正向影响学生行为,学生的学习反思行为影响师生的交互行为,学生在线阅读行为影响着在线学习反馈行为。孟详林等(2010)从影响教师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学生的求学愿望、课堂情绪、学生在教学质量评级体系中的作用等会影响教师的教。由此可见,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相互关联、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特征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学习氛围、学习任务、学习材料、课程安排、教学资源、学习设备、学校文化等(樊雅琴,2018;李本友,2012);教师因素包括教师修养、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及时反馈、可获得性及其他额外支持等(杨珍,2016;樊雅琴,2018;李本友,2012);学生特征因素除学生性别、学段、智力和已有知识外,学生认知方式、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精力、兴趣、意愿、效能等个体因素也影响着学生学习(杨珍,2016;樊雅琴,2018;李本友,2012;Alex C.Garn,2014;Chen S Y,2016;Ming-Tsung Liu,2011)。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和应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单方教学行为会阻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对合作学习行为和教师对其的支持行为有促进作用。王聿良等(2017)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翻转课堂教学中,与学习相关的具体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学习评价、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堂教学等会影响学生学;李淑英等(2009)以实验前后问卷、测试和课堂观察数据为分析样本,发现学习风格是影响信息化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陈明选等(2013)认为信息化环境下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与评估,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实现;李志河等(2018)采用问卷的形式分析发现,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资源会影响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生深度学习。廖宏建等(2017)依托SPOC有效学习研究相关量表,调查认为学生参与、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环境和教学管理会影响学生有效学习。
  以上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量表、问卷和实证等方法开展,研究认为教学环境、资源、活动、学习者本身以及教师等因素主要影响着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综上发现,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整体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且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极少从具體课堂教学行为出发,通过师生具体行为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三)信息化课堂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效果,如以电子书包等信息化学习终端因其教学交互性与移动便利性支持传统课堂教学的改变,能构建交互性和趣味性更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提升了教与学的效果。但是,信息技术真的变革教育了吗?从建设应用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在实践中出现了“买得多,用得少”的现象,不论城市还是农村,虽然信息化环境已经具备,但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仍比较低,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高(Cuban,L,2009;曹培杰,2014)。从技术使用程度看,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多还处在早期应用阶段,较少部分处在探索、调整和创新阶段,绝大多数应用以作为教师的信息搜集与演示工具为主,较少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技术使用表层化,技术对促进学生基于资源开展深度思考的作用并未得到体现(姚佳佳,2019;林秀钦,2009)。从教学交互的角度来看,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动地位,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课堂交互都以传统的人际交互为主,技术对学生的作用都很低(李静,2014)。   信息技术不断进入教学,使得教学的环境逐渐开放、功能逐渐多样化。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引导者和辅助者,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设计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直接因素。教师教的行为作为课堂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对学生课堂活动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课堂教学变革现状来看,我国目前总体上还是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一刀切、齐步走”的标准化教学和以“教师、教材、教室”为核心的讲授式课堂,具有明显的规模化教育特征。业界预期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优势还远未实现;很多教师对技术介入的教学并不认同,对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也未转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停留于工具层面的简单应用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学校管理体系重构,更难以产生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课堂转型中的教学依然以教师讲授居多。由此可见,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并未真正实现变革,教师依然实施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发生转变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改进?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活动?为解答以上问题,从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师生行为出发,提出以下假设:
  H1: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行为对学生活动有显著影响;
  H2: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行为对学生活动有显著影响;
  H3: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媒体操作行为对学生活动有显著影响;
  H4: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监控管理行为对学生活动有显著影响;
  H5: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对学生活动有显著影响;
  H6: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反馈行为对学生活动有显著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目标和思路
  为深入挖掘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与学生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课堂师生行为量化和线性回归的方法,首先对省级和部级优质课例进行观摩、师生行为标记和量化,然后通过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学生活动的教师行为,并设定多元和一元回归模型,最后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进一步分析了解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对学生活动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将为教师通过转变自身课堂行为来推动教学变革提供参考,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一步明确信息化课堂教学变革过程中的教师行为转变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重要性认识。
  (二)样本数据
  为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自2014年起,教育部连续开展的多轮面向全国中小学科教师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希望推动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调动了全国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推动了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
  研究小组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选398节优质课例作为研究样本。所选课例来自于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较好的广东省和江苏省。其中广东省2017年省、部级优课共150节,江苏省徐州市的市、省、部级优课248节,包含了中小学所有学科,其中语文课80节、数学课71节、英语课68节,其他各学科共179节。通过对所选优课的师生教与学活动进行抽样标记、编码和量化形成行为数据,成为本研究后续数据分析的数据来源。
  (三)分析工具
  研究选用基于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TBAS(Teaching Behavior Analysis System)进行教学行为标记量化,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TBAS分析系统从教学活动的视角标记并统计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无意义教学活动。其中教师活动包括提问、反馈、讲授、指示、传统媒体演示、计算机多媒体演示、设备基本操作和课堂监督控制八类(用数字1-8标记);学生活动包括学生应答、主动提问、与同伴讨论、做练习、观看媒体演示和学生使用媒体六类(用数字9-14标记)。研究者按照一定频率提取分析点,用数字标记某时间点的教与学行为,然后利用SPSS 17.0对量化后的教与学行为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数据预处理


  (一)确定行为参数
  以30秒为抽样频率,利用TBAS分析工具对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行为标记后,得到由TBAS工具自动统计的14个行为参数,分别是教师活动率(T)、学生活动率(S)、课程无意义活动率(I)、教师语言率(TL)、教师媒体操作率(TM)、教师监控率(TC)、教师语言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例(TLid-d)、教师提问率(Tq)、教师反馈率(Tf)、学生语言率(SL)、學生主动提问率(Sq)、学生讨论比率(Sdis)、学生使用媒体率(SM)、课堂媒体使用率(M)。其中反映教师活动的有教师语言、教师媒体操作、教师监控、教师语言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例(比值大于1,表示教师倾向于对课堂和学生作提问和反馈等间接的语言控制,反之倾向于做讲授和指示等直接语言控制)、教师提问和教师反馈率。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的有学生语言、学生主动提问、学生讨论、学生使用媒体率。由于在学生活动中,学生主动提问、学生使用媒体和课堂使用媒体等活动的频率并不显著,因此本研究将所有学生活动汇总成学生活动率(S),并分析它与教师语言率(TL)、教师媒体操作率(TM)、教师语言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例(TLid-d、教师提问率(Tq)教师监控率(TC)和教师反馈率(Tf)之间的相关性,进而了解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与学生活动的关系。   (二)描述性分析
  通過描述性分析对样本课例中的行为数据进行预处理。处理结果显示,教师监控率(TC)的样本总数为398,其中358个样本数据为0,非0样本数据有40个,仅占样本总数的10.1%,远远小于样本总数(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极少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监控和管理教学,因此本研究中视教师监控率(TC)为无效样本,排除假设H4(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监控管理对学生活动有显著影响)。

  (三)相关分析
  为确定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与学生活动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首先从教师语言率(TL)、教师媒体操作率(TM)、教师语言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例(TLid-d)、教师提问率(Tq)、教师反馈率(Tf)五个参数出发,利用相关性分析探寻它们与学生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分析教师行为对学生活动的影响程度。分析数据如表2所示。

  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活动率与教师语言率(TL)、教师媒体操作率(TM)、教师语言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例(TLid-d)、教师提问率(Tq)和教师反馈率(Tf)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207、0.141、0.093和0.116。表明信息化课堂中的教师语言、教师媒体操作、教师语言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教师提问和教师反馈等行为与学生活动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由于教师提问率(Tq)与课堂学生活动的皮尔逊相关系系数较低(Pearson=0.093)且不显著(sig.=0.064
其他文献
【摘要】三位省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的同课异构,各有千秋,说明了一节“好课”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程式化的设计,但教师一定要肯下功夫,投入真感情,琢磨新套路,注重课堂的真实性、生成性和师生交流的和谐性.  【关键词】真实性;生成性;和谐性;同课异构  教材对导数与函数单调性关系的解释隐藏较深,不易提炼教学主线.因此,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也使我对如何
一  暮色笼罩着站前广场。傍晚下班时,刘士杰领着新分配来的民警吴滨生从分局回到站前派出所,今冬第一场雪就下来了,飘飘扬扬的雪花直往脸上撞。院子里影影绰绰立着两个人,走到对面才看清是副所长王恒和内勤孙显雨,两人都扛了一肩的雪,站在那里不知有多久了。  刘士杰介绍说:“这是新分到咱们所的警校生小吴。”  两人听了,隔着雪幕向小吴伸过手来。  吴滨生规规矩矩向两人敬礼。  刘指导员叫孙显雨去库房拿一套新
摘要:人工构建基础学科领域本体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结合领域专家和本体学习是较快建立学科本体的方法。该研究在分析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知识分类体系基础上,把语文学科知识本体分为语文知识本体、语文教材本体和语文学科教学本体,构建了语文学科的骨架本体,同时利用TF-IDF算法实现本体学习,提取语文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和关系,完善语文骨架知识。该研究依托学习元平台实现,从一定规模的领域文档中获取关键概念及其关系,成功
摘要:2020年初,中国大范围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开展在线教学,并要求达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和“实质等效”的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也在大规模采用在线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该文基于博瑞·霍姆伯格“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有指导性的教学会谈”的远程教育思想和他关于“课程设计开发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的论述,分析成人高等教育在线教学实践的现状及认识误区,提出
一  周二下午,又是例会。  老关上台后,开会频率增加三倍。哪周要是休会,一定是老关出差了。出差何为?还是开会。为了提高老师们开会的积极性,老关推出了一条新政:开一次会奖50块钱,年底与津贴一起打入个人账户。  老关很享受唱独角戏的感觉,不管下面如何低头看手机,他在台上永远唾沫横飞,青筋暴突。  一切以开会为重,撂课成为常事。不过最让同事们不齿的还是老关的升迁史,老关年轻时到北大和清华各做了一年的
克里斯·迪德(Chris Dede) 教授现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育技术、教育创新与教育学系教授。他1972年毕业于马萨诸塞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学院、美国休斯顿大学清湖分校、乔治梅森大学任职。期间在美国国家教育部教育研究与发展办公室担任政策研究员,在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以及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担任访问专家,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担任高级项目主任。他曾是美国国家科学
摘要:学习体验是近年来在线课程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为在线课程建设、学习活动设计以及学习质量评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目前对在线课程学习体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对其基本理论问题的厘清。根据文章的分析,在线课程学习体验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对在线课程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感知与情感反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主体性、实践性和情感性,它包含了课程环境、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效果等三个维度,其形成与发展可以简化为三个
摘要: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并迅速得到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追捧与青睐。与之前的移动学习资源相比,教育APP凭借其特有的便携性、智能性、良好的交互性等诸多优势,“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的学习,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这种新兴的学习资源,研究其产生背景,目前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该
【摘 要】 三角函数知识是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因此,三角函数教材的编写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香港三角函数教材的研究,发现香港教材对三角知识的定位科学,知识内容呈现丰富,公式与定理的严格性水平较高,例习题的设置层次分明且综合程度高,而且教材注重基础性、探索性、开放性,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这些都对大陆三角函数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很有启发,值得借鉴.  【关键词】 定位;知识呈现;严格性水平;综合程度;衔接
摘要:随着国家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备普及率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技能。该文首先简单解读了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结合作者在基层电教部门的工作经历,总结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现状;然后解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考核案例,详细阐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七种模式的实践过程;最后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反思培养模式的效果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