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插图的作用
随着教科书编纂的发展,教材中插图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加。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由洪宗礼先生主编,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一套语文教材。就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六册书共计包括了彩页插图50幅,黑白插图134幅,如此之多,插图越来越成为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
课本中的一幅幅插图画面美观,大部分都由文学素养深厚和绘画技艺精湛的专家绘制,大都能准确地抓住文本关键场景,能忠实地配合文本内容。我们的课堂需要美,而语文教育之美,便是通过这一篇篇课文和漂亮的插图传递的。除了美观,插图对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深化阅读效果及启发其自主探究学习能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1. 图文有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文章内容最精彩之处的画面在现。比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很多学生说没有去过长城,对长城的构造的理解成了一个难点。我引领学生观察插图,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清了垛口、射口、瞭望口和城台,并让学生读课文画出各部分的作用。这样,学生图文结合,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借用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小说写得非常精彩,需要复述。不少学生感到望而生畏。我在让学生复述这些课文时,就借用插图激发兴趣,看插图复述课文。在复述《热爱生命》这篇中篇小说时,我把文章中的插图制作成连续的幻灯片,让学生看图片复述。看着图片学生流畅地把课文复述下来,故事情节完整,感情充沛。
3.巧用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写作
语文教学中,要实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是教学的难点。很多老师苦于
找不到突破口,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写作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完朱自清的《背影》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朱自清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场面,从父亲的衣着、动作、神态等观察,想象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父亲爱儿子的拳拳之心。在学生理解了这幅图的深刻含义后,让学生捕捉生活中动情的一幕,写出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场景。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实现阅读、写作的双赢。
二、教材插图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如此之重要,可有许多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在细品教材文字的同时也仔细玩味相关插图。究其原因,他们认为教材中的插图存在一定问题,和内容不吻合。
1.插图中的画面与原文细节不符
《皇帝的新装》课文中描写两个骗子行骗的情景是这样的:“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只搞到深夜。”可是与之相配的彩色插图的内容却是骗子们只使用了一台织布机织布,一个骗子坐在织布机上织布,另一个骗子是助手,在为织布的骗子送线,这显然与童话的内容是不相符的。另外,课文中写道,骗子的骗局是皇帝在举行游行大典的过程中被一个小孩子揭破的:“‘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在彩色插图中除了皇帝王妃外,却只有六个人(包括孩子和他的父亲),并且国王好像是站在宫殿内的红地毯上,这与游行大典的场面很不相符。因为根据作者的原意,是想让皇帝在全国人民面前丢脸,这样更具有讽刺意味。
2.插图与课文内容不相配
《桃花源记》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彩色插图与这句的内容和意境有严重出入。图上画的是重重叠叠的高山上郁郁葱葱的都是青松,山间还若隐若现的有几户人家。首先,高大巍峨的峻岭和蓊郁的松树无论如何也不能显现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象的,没有芳草,更没有落红。其次,画中的人家也与陶渊明所构想的世外桃源的情景相违背,世外桃源的村落应该是外界不能看到的。
3.插图位置不对
《老山界》(八年级上册)课文第九页主要描写了“我们”与瑶民大嫂地攀谈。第十页上写道:“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型,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而与这个内容相配合的插图却在第九页与瑶民大嫂攀谈的情节中。
4.插图错误
《醉翁亭记》(九年级上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课后注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插图不是选的“翼然”的醉翁亭,而是一个四根柱子的几乎平顶的建筑,不知道放在这里是何用意。
如果插图能够更精美些,与课文内容更符合些,我们一线教师会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的。
三、教材中的插图处理方法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摒弃了传统课本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加强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开放的知识系统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灵活的使用课本中的插图。
1、真正理解插图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外在形式,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主要在于形象思维能力。插图虽属于美术范畴,但插图创作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它是再造想象的思维。当插图以恰当的视觉语言表现了书面语言的内容,并加深了原作的精神内涵,这首先归结于再造想象的成功,也是语言转换的成功。”因此我们教师要真正理解课本中的插图,把握其意义和价值。
2、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考虑的是自己应该怎么去“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样”或“是怎样”解读的问题。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能力、思维特征认识不足,从而使语文插图教学流于形式。插图以其形象性的特点可以从认知和非认知两个方面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整体记忆、想象和理解。研究表明,“插图有助于对信息的识记,尤其是对延时识记的效果优于即时识记。”很多学生也认为插图对于理解和背诵课文或段落有很大帮助。但是在现实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把课文内容与插图进行对照、比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插图,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将学生的情感与文字和插图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
只有我们有意识地研究插图,运用插图,插图的魅力才会越来越熠熠生辉。
随着教科书编纂的发展,教材中插图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加。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由洪宗礼先生主编,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一套语文教材。就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六册书共计包括了彩页插图50幅,黑白插图134幅,如此之多,插图越来越成为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
课本中的一幅幅插图画面美观,大部分都由文学素养深厚和绘画技艺精湛的专家绘制,大都能准确地抓住文本关键场景,能忠实地配合文本内容。我们的课堂需要美,而语文教育之美,便是通过这一篇篇课文和漂亮的插图传递的。除了美观,插图对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深化阅读效果及启发其自主探究学习能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1. 图文有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文章内容最精彩之处的画面在现。比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很多学生说没有去过长城,对长城的构造的理解成了一个难点。我引领学生观察插图,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清了垛口、射口、瞭望口和城台,并让学生读课文画出各部分的作用。这样,学生图文结合,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借用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小说写得非常精彩,需要复述。不少学生感到望而生畏。我在让学生复述这些课文时,就借用插图激发兴趣,看插图复述课文。在复述《热爱生命》这篇中篇小说时,我把文章中的插图制作成连续的幻灯片,让学生看图片复述。看着图片学生流畅地把课文复述下来,故事情节完整,感情充沛。
3.巧用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写作
语文教学中,要实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是教学的难点。很多老师苦于
找不到突破口,其实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写作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完朱自清的《背影》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朱自清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场面,从父亲的衣着、动作、神态等观察,想象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父亲爱儿子的拳拳之心。在学生理解了这幅图的深刻含义后,让学生捕捉生活中动情的一幕,写出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场景。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实现阅读、写作的双赢。
二、教材插图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如此之重要,可有许多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在细品教材文字的同时也仔细玩味相关插图。究其原因,他们认为教材中的插图存在一定问题,和内容不吻合。
1.插图中的画面与原文细节不符
《皇帝的新装》课文中描写两个骗子行骗的情景是这样的:“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只搞到深夜。”可是与之相配的彩色插图的内容却是骗子们只使用了一台织布机织布,一个骗子坐在织布机上织布,另一个骗子是助手,在为织布的骗子送线,这显然与童话的内容是不相符的。另外,课文中写道,骗子的骗局是皇帝在举行游行大典的过程中被一个小孩子揭破的:“‘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在彩色插图中除了皇帝王妃外,却只有六个人(包括孩子和他的父亲),并且国王好像是站在宫殿内的红地毯上,这与游行大典的场面很不相符。因为根据作者的原意,是想让皇帝在全国人民面前丢脸,这样更具有讽刺意味。
2.插图与课文内容不相配
《桃花源记》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彩色插图与这句的内容和意境有严重出入。图上画的是重重叠叠的高山上郁郁葱葱的都是青松,山间还若隐若现的有几户人家。首先,高大巍峨的峻岭和蓊郁的松树无论如何也不能显现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象的,没有芳草,更没有落红。其次,画中的人家也与陶渊明所构想的世外桃源的情景相违背,世外桃源的村落应该是外界不能看到的。
3.插图位置不对
《老山界》(八年级上册)课文第九页主要描写了“我们”与瑶民大嫂地攀谈。第十页上写道:“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型,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而与这个内容相配合的插图却在第九页与瑶民大嫂攀谈的情节中。
4.插图错误
《醉翁亭记》(九年级上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课后注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插图不是选的“翼然”的醉翁亭,而是一个四根柱子的几乎平顶的建筑,不知道放在这里是何用意。
如果插图能够更精美些,与课文内容更符合些,我们一线教师会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的。
三、教材中的插图处理方法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摒弃了传统课本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加强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开放的知识系统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灵活的使用课本中的插图。
1、真正理解插图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外在形式,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主要在于形象思维能力。插图虽属于美术范畴,但插图创作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它是再造想象的思维。当插图以恰当的视觉语言表现了书面语言的内容,并加深了原作的精神内涵,这首先归结于再造想象的成功,也是语言转换的成功。”因此我们教师要真正理解课本中的插图,把握其意义和价值。
2、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考虑的是自己应该怎么去“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样”或“是怎样”解读的问题。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能力、思维特征认识不足,从而使语文插图教学流于形式。插图以其形象性的特点可以从认知和非认知两个方面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整体记忆、想象和理解。研究表明,“插图有助于对信息的识记,尤其是对延时识记的效果优于即时识记。”很多学生也认为插图对于理解和背诵课文或段落有很大帮助。但是在现实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把课文内容与插图进行对照、比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插图,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将学生的情感与文字和插图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
只有我们有意识地研究插图,运用插图,插图的魅力才会越来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