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希腊哲人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可见“礼”是何等重要。可当前,青少年都是家庭的宠儿,当“爱”泛滥成“溺爱”,孩子们的思想品格就难免过早地出现某种缺陷,对文明礼仪产生抵制心理。故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当列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明礼仪;营造氛围;形成机制;整合资源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在新世纪的今天,“礼仪之邦”演绎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多数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礼仪教育不尽人意,导致校园的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地面的纸屑,集队时喧哗,部分同学满嘴脏话……针对这种种不良现象,近年来我校在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上展开了一系列探究与尝试。
一、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孟母三迁”告诉我们:环境教育人。古今教育学者,都特别强调环境熏陶的作用。于是我们这样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一)发挥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坚持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二)充分利用走廊、草地等公共场所,张贴有關文明礼仪的宣传画、谚语、名言等,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
厕所里——“请别让我流泪”……
楼梯口——“轻声慢步靠右行”……
这些温馨的提示语,赋予校园每个角落以丰富的生命力,这些“无声的诗”,让礼仪渗入学生心田。
二、形成机制,持久推进
(一)制定礼仪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知书达礼都是后天习得的。小学生认知能力较差,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我们用“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评价表作调查,重新制定《班级管理规范指引》《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炼出十个好:讲好话;敬好礼;走好路;做好操;吃好饭;学好功课;理好仪容;做好家务;爱护好环境;保护好自己。学生日常文明礼仪得到进一步规范。如,请求人帮助要说“请”;得到帮助说“谢谢”;打扰别人说 “对不起”等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便于学生日常执行。
(二)有计划、有组织
养成教育有计划、有组织,才有助于学生良好文明行为的习得。每学年的开学初我校根据《路队管理制度》《校园十个好》,组织学生学习并落实如下工作:(1)新生入学前两周,围绕文明行为规范展开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2)设立督导制度,促进行为养成。每天上下午上课前,校文明督导队都在校门口、楼梯转角处设置志愿者服务岗,检查师生的仪表风貌,针对问题,督促整改,把文明礼仪落到实处。
(三)树立典范,引导方向
教师是学生仿效的对象,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为人师表至关重要。弯弯腰捡起垃圾,真诚地对学生说 “谢谢”,主动与学生问好……教师的这些言行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使礼仪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开展“十大礼仪标兵”“百名最美乡村少年”“十大文明教师”等评选活动,挖掘优点、树立典型。评选时利用校会、主题班会、家长投票等方式,传播我校的正能量,促进校园文明建设。以点带面,让更多的“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内外悄然放绽。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家校互动,达成双赢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孩子养成文明习惯,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首先,召开家长会,让为人父母者重温文明礼仪知识,塑造文明礼貌的家庭;其次,通过校讯通、家访、告家长书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进行引导;再而宣扬文明家长、文明学生的事迹,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二)活动锻炼人,活动培育人
1.开展主题活动渗透文明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通过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安全乘车 文明排队》等主题班会。让他们识别和抵制不文明行为习惯。如,吃饭时,等长辈或客人就座时方可动筷,吃饭不讲话;过马路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走路靠右行;与同学伙伴玩耍时不打闹,和平共处;午休时不影响别人,等等。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适时与文明安全小区、村委会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中。
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文明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认真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2016(3).
[2]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
【关键词】文明礼仪;营造氛围;形成机制;整合资源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在新世纪的今天,“礼仪之邦”演绎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多数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礼仪教育不尽人意,导致校园的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地面的纸屑,集队时喧哗,部分同学满嘴脏话……针对这种种不良现象,近年来我校在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上展开了一系列探究与尝试。
一、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孟母三迁”告诉我们:环境教育人。古今教育学者,都特别强调环境熏陶的作用。于是我们这样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一)发挥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坚持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二)充分利用走廊、草地等公共场所,张贴有關文明礼仪的宣传画、谚语、名言等,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
厕所里——“请别让我流泪”……
楼梯口——“轻声慢步靠右行”……
这些温馨的提示语,赋予校园每个角落以丰富的生命力,这些“无声的诗”,让礼仪渗入学生心田。
二、形成机制,持久推进
(一)制定礼仪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知书达礼都是后天习得的。小学生认知能力较差,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我们用“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评价表作调查,重新制定《班级管理规范指引》《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炼出十个好:讲好话;敬好礼;走好路;做好操;吃好饭;学好功课;理好仪容;做好家务;爱护好环境;保护好自己。学生日常文明礼仪得到进一步规范。如,请求人帮助要说“请”;得到帮助说“谢谢”;打扰别人说 “对不起”等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便于学生日常执行。
(二)有计划、有组织
养成教育有计划、有组织,才有助于学生良好文明行为的习得。每学年的开学初我校根据《路队管理制度》《校园十个好》,组织学生学习并落实如下工作:(1)新生入学前两周,围绕文明行为规范展开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2)设立督导制度,促进行为养成。每天上下午上课前,校文明督导队都在校门口、楼梯转角处设置志愿者服务岗,检查师生的仪表风貌,针对问题,督促整改,把文明礼仪落到实处。
(三)树立典范,引导方向
教师是学生仿效的对象,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为人师表至关重要。弯弯腰捡起垃圾,真诚地对学生说 “谢谢”,主动与学生问好……教师的这些言行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使礼仪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开展“十大礼仪标兵”“百名最美乡村少年”“十大文明教师”等评选活动,挖掘优点、树立典型。评选时利用校会、主题班会、家长投票等方式,传播我校的正能量,促进校园文明建设。以点带面,让更多的“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内外悄然放绽。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家校互动,达成双赢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孩子养成文明习惯,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首先,召开家长会,让为人父母者重温文明礼仪知识,塑造文明礼貌的家庭;其次,通过校讯通、家访、告家长书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进行引导;再而宣扬文明家长、文明学生的事迹,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二)活动锻炼人,活动培育人
1.开展主题活动渗透文明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通过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安全乘车 文明排队》等主题班会。让他们识别和抵制不文明行为习惯。如,吃饭时,等长辈或客人就座时方可动筷,吃饭不讲话;过马路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走路靠右行;与同学伙伴玩耍时不打闹,和平共处;午休时不影响别人,等等。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适时与文明安全小区、村委会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中。
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文明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认真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2016(3).
[2]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