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道明常常给人距离感,不仅跟媒体划定距离,极少接受访问,他对朋友也是如此。
正因为有距离,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远远地看着他。这位老派演员与当下娱乐圈的氛围格格不入,用冯小刚的话说,就是浑身透着清高气。当然,也很“难搞”。
“我是文艺圈的,不是娱乐圈的”
作为中国影视圈最贵、最难请的男星之一,陈道明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实在推不掉,陈道明通常也会跟记者“约法三章”:
一是不喜欢概念性的采访。“咱们找感兴趣的东西聊,我可以说No,你也可以说不。”
二是不能像审问。“比如,你最近在干吗?拍什么戏?多少钱一集”
三是采访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太近有逼迫感。”
采访中,他还常常纠正记者:“我是文艺圈的,不是娱乐圈的。”
倒不是说陈道明多么严肃、不近人情,相反,他只是先讲原则,但在接下来的相处中你会发现,他甚至有点儿可爱。
冯小刚曾在《我把青春献给你》里绘声绘色描述过陈道明做人的直接、不会拐弯。他举过一个例子:葛优如遇违章被警察拦下,必是先摸着脑袋嘿嘿地笑,然后做出一副“哥们儿认栽”的诚实表情,令警察心生怜悯;而陈道明若是被警察拦下,可以想象,那表情一定是“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结果也可想而知。
陈道明认为,这只是极端环境下的极端情况。大多数时候,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性格有多大问题,所以至今也没悔改。
在资深媒体人何东眼中,陈道明是国内顶级男演员中一个大异数,如果仅用“另类”形容,都委屈了他那一身特色和毛病。“无论演戏还是处事,他永远内心纠葛无数,脸上却常常一派理智与冰冷。偶尔,你也能从他的眼神和嘴角边,读出很大的调皮、很大的耍坏。”
与陈道明合作过的袁莉对他的直接有很深的感触。她记得有一年,自己做金鸡奖颁奖嘉宾。当晚,她从颁奖台上下来的时候,遇见陈道明。大家萍水相逢,陈道明却当着一大堆人的面,劈头就说:“你怎么那么肥呀?”
颁奖礼结束,回北京的飞机上都是参加完金鸡奖的电影人,彼此熟识,人声喧哗,只有陈道明一个人捧着一本厚书埋头独看。过了很久,他突然对袁莉说:“下面有部戏,你来演我妹妹怎么样?”这部戏就是管虎执导的电视连续剧《黑洞》。
拍戏时遇到问题,袁莉想请教陈道明,但打电话很难找到他,需要几番周折,才能听到他的声音。袁莉抱怨:“找到你这个‘皇上’真难呀,就差三跪九叩了。”
合作一段时间后,袁莉认为自己已经和陈道明成了朋友,聊起天来,有时就会问问他对自己的看法。结果,陈道明总是一脸严肃,郑重说:“对不起,我对你不太了解。”
“他这一句话,一下就把人扔得远远的了。”袁莉在自传《正午时分》里写道。
冯小刚和陈道明算是老相识,从《一地鸡毛》开始合作,此后的《唐山大地震》《1942》,陈道明都有参演。冯小刚说:“很多年前,陈道明曾跟我说过他不交朋友。他认为关键时刻出卖你的不是陌生人,都是你的朋友。”
陈道明的朋友不多,仅有的几个,却都是至交。著名作家钱钟书就是其中一个。
因为《围城》里的方鸿渐,陈道明和钱钟书成了忘年交。老人在世的时候,他们一度走得很近。很少见人的钱钟书经常在家和他聊天,还允许他把几次有目的的谈话用摄像机记录下来,这可能是老人绝无仅有的影像资料。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公开,理由是“只是两个朋友的私下谈话”。
“当演员不是因为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
陈道明常说自己当演员,是入错了行。
他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陈道明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16岁那年,为躲避上山下乡的热潮,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他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了这行并不是因为我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当时在中学学过画画,所以想考舞美队,后来到了那儿老师就说,考什么舞美队,考一个演员队吧。然后我就在排演场上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就入选了。”
进入剧团后,他并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跑龙套,比如演个匪兵甲,在最后一幕出场,从舞台左边跑到右边,台词就一句——“冲啊!”
但他并不着急,因为那时大家收入差别不大,每天晚上演主角和龙套都拿2毛5,没什么区别。一个月都拿这么多工资,吃大锅饭,饿不着,也不会下岗。跑了六七年龙套,他也没有太多出人头地的愿望,觉得出名这事离自己比较遥远。
多年后,陈道明认为,正因为起步阶段没有经历过急功近利的熏陶,思考方式才有所不同。而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
23岁,他考入中戏进修,进入北京影视圈。33岁,他凭借出演电视剧《末代皇帝》溥仪一角走红,此后《围城》《我的1919》《康熙王朝》等热门影视剧,奠定了他当红演技派的地位。
“不想演的片子,你给再多钱,我也不演”
虽然身在娱乐圈,但陈道明一直保持着娱乐圈人少有的习惯——他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读小说,弹一手好钢琴,写一手好书法,通绘画,读古籍。对于接戏,他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我永远看片论酬,不想演的片子,你给再多钱,我也不演。”
《围城》之后,他几乎保持着拍一部歇两年的节奏。他从不串戏、赶工。接一部戏,就在剧组踏踏实实待几个月。他拍戏从不迟到,也从没有因为台词不熟,半天拍不过的情况。“一个演员拍戏迟到、不认真、不做功课、现场摆谱,这叫不好合作。”他说。
冯小刚说:“陈道明是只有在戏里才会放下清高、才会低头的那种人。”当初拍《一地鸡毛》时,陈道明在里面饰演小职员小林,这是个需要左右逢源、处处讨好别人的角色,冯小刚起初担心这个“皇帝”不肯放下架子。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进了剧组后,陈道明就像变了个人,殷勤、周到、善解人意,任何事都有商有量,收工了还帮助收拾东西。但戏拍完,吃散伙饭的那天,连过渡都没有,唰地一下,他就离开了“小林”,那种不阴不阳的表情又回到他的脸上。 “这是角色需要。”陈道明说。进组就变成角色,他这套演戏方法,几十年都没变过。在近期热播的《楚汉传奇》里,陈道明演草根开国皇帝刘邦。拍戏的6个月里,刘邦的那几套戏服,他一直穿在身上。拍完戏回到家,跟朋友在一起,他照旧穿着刘邦的裤子、上衣。事实上,这期间他就没穿过别的衣服。
他的理由是,衣服是有神韵的,他必须要想一个办法,把戏服变成自己的衣服。“很多电影、电视剧,你一看就知道衣服是假的,是服装,因为这衣服没有长在演员身上,永远都像是借来的。拍古装戏,穿古代的衣服,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化身’的过程,就是这个衣服要化在你身上,怎么看都是你自己的衣服,而不是给你的一件戏装。所以,我会把这个衣服附在我身上,拍6个月,我就附6个月。”戏一拍完,脱掉这些衣服,陈道明又立马做回了自己。
《楚汉传奇》的导演高希希透露,陈道明在片场有个癖好——他没有自己的椅子,就老站着。确切说,陈道明在片场从来都不带工作椅,他也不觉得自己在现场有坐下的机会。每天拍戏,往那里一站就是一天。他觉得站着,自己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一种亢奋。要是往那里一坐,太阳晒舒服了,就开始犯困,到该起来演戏的时候,怎么演?“为了不让自己犯懒,我干脆就不给自己这种机会。”陈道明说。
实在站累了,他就索性席地而坐。哪里有台阶,哪里有箱子,他就坐哪里,“我的屁股没那么金贵”。
“这并不说明我就有多么伟大,我也不是非逼着人家不要坐椅子这只是我的工作习惯。”讲完了自己的工作原则,他还要一再解释,这并非是挤对别的演员。
即便如此,《楚汉传奇》基本就是一部站着拍完的戏。高希希说:“大牌艺术家陈道明都站着,我们谁还敢坐下?大家就集体陪站。”
“你要尊重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才能尊重你”
2012年11月,他零片酬出演话剧《喜剧的忧伤》,回到自己最初的舞台。过去在天津人艺,他从没有在一部戏里担任主角;现在他回来,与何冰两人完成了一场长达2个多小时的嬉笑怒骂。该戏在北京首演,提前一周18场票全部卖光;而在天津,票房更创下当地纪录,家乡人用最热情的方式欢迎他回家。
《喜剧的忧伤》因为陈道明的加入,成为北京人艺近几年最卖座的话剧之一。陈道明却说,他做这事情不是回炉,也没什么初衷,甚至没人看都没关系。“我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或者要达到某种成功,才去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的成与败对我都不重要。”
接这部话剧也是机缘巧合。起初,陈道明和何冰准备出演冯小刚导演的话剧《特务》,因为剧本出了问题,上不了,档期、剧场都空出来了。北京人艺的青年导演徐昂就在这个时候出现,拿着《喜剧的忧伤》的剧本,打动了陈道明。
收到剧本两天后,陈道明就给徐昂打电话说:“剧本还不错,但我希望何冰和我一起演,我演审查官,何冰就演总不能过审的小编剧。
徐昂说,多年后站在话剧的舞台上,其实陈道明也紧张。演出前他就不断检查自己的道具、服装,背台词,生怕出错。
在徐昂看来,陈道明是比赛型的演员,在比赛时成长得特别快。第一场,他的音量有点儿低,后来很快解决了,并不像一个多年没上舞台的人;等演到第五、第六场的时候,就是飞速在进步。戏中有一段像赵本山附体的表演,是他自己设计的,当众献丑,让观众很意外。“明星一般都怕出丑,他愿意设计这么一场戏,摆明了去出丑,引大家笑,对于一个成名演员是需要勇气的,但他不怕丢人。”徐昂说。
“你要尊重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才能尊重你。”陈道明最无愧于心的是他对职业的认真。
对于走红,他则归功于命好:“我没有积极地做过一件事情,一直处于消极和被动状态。有人找我,合适我演就接;不合适,我就这么歇着。”
陈道明解读演艺生涯诸多角色
1984年,《末代皇帝》中饰演溥仪。这部戏我们拍了4年。那时每天骑个自行车就从东城跑西城排戏去了,像上班一样,偶尔摄制组用汽车接一次,特高兴。当时伙食补助一天好像是10块钱,结果最后我们伙食补助费比片酬拿得多得多。这个角色让我获得第九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
1990年,《围城》中饰演方鸿渐。我靠这个角色拿了很多奖。拍《围城》过程特别愉快,时间长,很从容,大家在创作上有来往,很有空间,也有余地,没有现在拍电视剧这么仓促和匆忙。
2000年,《康熙王朝》中饰演康熙。我想在这个电视剧里解放康熙,当时我跟导演商量,说别这么拘着,撒开手来演。康熙的重点就在两点,一是政治化,二是人情化。至于他皇权化这一块我不太重视,我更注重于人物心理的转换和对政治事件的敏锐。对群臣和对手,他有那种男人式的智慧和狠劲儿,对于后宫,他又有很多无奈,我的着力点在这上面。
2002年,《大汉天子》中饰演东方朔。这是我演的第一部片酬比较高的电视剧。现在来看,东方朔演得有点儿紧,不放松。其实这个人应该是亦正亦邪式的角色,带有一点儿智慧的坏。如果现在演,我可能会用另外一种演法,会比这个好看。
2003年,《无间道3:终极无间》中饰演沈澄。这是个没有多少戏份的角色。因为林建岳(《无间道》投资人)一直对我挺好的,所以答应接演,但电影出来后我并不喜欢。所以在新加坡宣传期间,我就跟林建岳说,以后这种片子别找我,因为我在里面就是一块狗皮膏药。
2010年,《唐山大地震》中饰演王德清。电影最后只保留了我1/3的戏份,所以父亲王德清和女儿方登这条线在情节上有点儿硬。我后来跟小刚说,你回头给我写一份书面检查,一共就这么点儿戏,你给我剪掉七八场,我以后更不拍电影了。但小刚也确实无奈,片长就这么点儿,每个人物都要拎一下,可能全盘的铺排只有我的能剪,所以就剪了我的部分。
2010年,电视剧版《手机》中饰演费墨。原来导演想让我演王志文扮演的严守一,但我觉得费墨这个人更有得可演。他有一个好的指向性,现在知识分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囊括在他身上,但是剧本里这个人在社会问题上的作用没写到位,没有起到他真正功能性的作用,有点儿浅尝辄止。哪怕你把费墨写成一个被人唾弃的知识分子也行,或者是变种的知识分子也行,都比现在要好。(据《外滩画报》《新民周刊》相关资料整理)
正因为有距离,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远远地看着他。这位老派演员与当下娱乐圈的氛围格格不入,用冯小刚的话说,就是浑身透着清高气。当然,也很“难搞”。
“我是文艺圈的,不是娱乐圈的”
作为中国影视圈最贵、最难请的男星之一,陈道明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实在推不掉,陈道明通常也会跟记者“约法三章”:
一是不喜欢概念性的采访。“咱们找感兴趣的东西聊,我可以说No,你也可以说不。”
二是不能像审问。“比如,你最近在干吗?拍什么戏?多少钱一集”
三是采访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太近有逼迫感。”
采访中,他还常常纠正记者:“我是文艺圈的,不是娱乐圈的。”
倒不是说陈道明多么严肃、不近人情,相反,他只是先讲原则,但在接下来的相处中你会发现,他甚至有点儿可爱。
冯小刚曾在《我把青春献给你》里绘声绘色描述过陈道明做人的直接、不会拐弯。他举过一个例子:葛优如遇违章被警察拦下,必是先摸着脑袋嘿嘿地笑,然后做出一副“哥们儿认栽”的诚实表情,令警察心生怜悯;而陈道明若是被警察拦下,可以想象,那表情一定是“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结果也可想而知。
陈道明认为,这只是极端环境下的极端情况。大多数时候,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性格有多大问题,所以至今也没悔改。
在资深媒体人何东眼中,陈道明是国内顶级男演员中一个大异数,如果仅用“另类”形容,都委屈了他那一身特色和毛病。“无论演戏还是处事,他永远内心纠葛无数,脸上却常常一派理智与冰冷。偶尔,你也能从他的眼神和嘴角边,读出很大的调皮、很大的耍坏。”
与陈道明合作过的袁莉对他的直接有很深的感触。她记得有一年,自己做金鸡奖颁奖嘉宾。当晚,她从颁奖台上下来的时候,遇见陈道明。大家萍水相逢,陈道明却当着一大堆人的面,劈头就说:“你怎么那么肥呀?”
颁奖礼结束,回北京的飞机上都是参加完金鸡奖的电影人,彼此熟识,人声喧哗,只有陈道明一个人捧着一本厚书埋头独看。过了很久,他突然对袁莉说:“下面有部戏,你来演我妹妹怎么样?”这部戏就是管虎执导的电视连续剧《黑洞》。
拍戏时遇到问题,袁莉想请教陈道明,但打电话很难找到他,需要几番周折,才能听到他的声音。袁莉抱怨:“找到你这个‘皇上’真难呀,就差三跪九叩了。”
合作一段时间后,袁莉认为自己已经和陈道明成了朋友,聊起天来,有时就会问问他对自己的看法。结果,陈道明总是一脸严肃,郑重说:“对不起,我对你不太了解。”
“他这一句话,一下就把人扔得远远的了。”袁莉在自传《正午时分》里写道。
冯小刚和陈道明算是老相识,从《一地鸡毛》开始合作,此后的《唐山大地震》《1942》,陈道明都有参演。冯小刚说:“很多年前,陈道明曾跟我说过他不交朋友。他认为关键时刻出卖你的不是陌生人,都是你的朋友。”
陈道明的朋友不多,仅有的几个,却都是至交。著名作家钱钟书就是其中一个。
因为《围城》里的方鸿渐,陈道明和钱钟书成了忘年交。老人在世的时候,他们一度走得很近。很少见人的钱钟书经常在家和他聊天,还允许他把几次有目的的谈话用摄像机记录下来,这可能是老人绝无仅有的影像资料。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公开,理由是“只是两个朋友的私下谈话”。
“当演员不是因为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
陈道明常说自己当演员,是入错了行。
他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陈道明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16岁那年,为躲避上山下乡的热潮,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他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了这行并不是因为我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当时在中学学过画画,所以想考舞美队,后来到了那儿老师就说,考什么舞美队,考一个演员队吧。然后我就在排演场上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就入选了。”
进入剧团后,他并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跑龙套,比如演个匪兵甲,在最后一幕出场,从舞台左边跑到右边,台词就一句——“冲啊!”
但他并不着急,因为那时大家收入差别不大,每天晚上演主角和龙套都拿2毛5,没什么区别。一个月都拿这么多工资,吃大锅饭,饿不着,也不会下岗。跑了六七年龙套,他也没有太多出人头地的愿望,觉得出名这事离自己比较遥远。
多年后,陈道明认为,正因为起步阶段没有经历过急功近利的熏陶,思考方式才有所不同。而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
23岁,他考入中戏进修,进入北京影视圈。33岁,他凭借出演电视剧《末代皇帝》溥仪一角走红,此后《围城》《我的1919》《康熙王朝》等热门影视剧,奠定了他当红演技派的地位。
“不想演的片子,你给再多钱,我也不演”
虽然身在娱乐圈,但陈道明一直保持着娱乐圈人少有的习惯——他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读小说,弹一手好钢琴,写一手好书法,通绘画,读古籍。对于接戏,他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我永远看片论酬,不想演的片子,你给再多钱,我也不演。”
《围城》之后,他几乎保持着拍一部歇两年的节奏。他从不串戏、赶工。接一部戏,就在剧组踏踏实实待几个月。他拍戏从不迟到,也从没有因为台词不熟,半天拍不过的情况。“一个演员拍戏迟到、不认真、不做功课、现场摆谱,这叫不好合作。”他说。
冯小刚说:“陈道明是只有在戏里才会放下清高、才会低头的那种人。”当初拍《一地鸡毛》时,陈道明在里面饰演小职员小林,这是个需要左右逢源、处处讨好别人的角色,冯小刚起初担心这个“皇帝”不肯放下架子。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进了剧组后,陈道明就像变了个人,殷勤、周到、善解人意,任何事都有商有量,收工了还帮助收拾东西。但戏拍完,吃散伙饭的那天,连过渡都没有,唰地一下,他就离开了“小林”,那种不阴不阳的表情又回到他的脸上。 “这是角色需要。”陈道明说。进组就变成角色,他这套演戏方法,几十年都没变过。在近期热播的《楚汉传奇》里,陈道明演草根开国皇帝刘邦。拍戏的6个月里,刘邦的那几套戏服,他一直穿在身上。拍完戏回到家,跟朋友在一起,他照旧穿着刘邦的裤子、上衣。事实上,这期间他就没穿过别的衣服。
他的理由是,衣服是有神韵的,他必须要想一个办法,把戏服变成自己的衣服。“很多电影、电视剧,你一看就知道衣服是假的,是服装,因为这衣服没有长在演员身上,永远都像是借来的。拍古装戏,穿古代的衣服,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化身’的过程,就是这个衣服要化在你身上,怎么看都是你自己的衣服,而不是给你的一件戏装。所以,我会把这个衣服附在我身上,拍6个月,我就附6个月。”戏一拍完,脱掉这些衣服,陈道明又立马做回了自己。
《楚汉传奇》的导演高希希透露,陈道明在片场有个癖好——他没有自己的椅子,就老站着。确切说,陈道明在片场从来都不带工作椅,他也不觉得自己在现场有坐下的机会。每天拍戏,往那里一站就是一天。他觉得站着,自己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一种亢奋。要是往那里一坐,太阳晒舒服了,就开始犯困,到该起来演戏的时候,怎么演?“为了不让自己犯懒,我干脆就不给自己这种机会。”陈道明说。
实在站累了,他就索性席地而坐。哪里有台阶,哪里有箱子,他就坐哪里,“我的屁股没那么金贵”。
“这并不说明我就有多么伟大,我也不是非逼着人家不要坐椅子这只是我的工作习惯。”讲完了自己的工作原则,他还要一再解释,这并非是挤对别的演员。
即便如此,《楚汉传奇》基本就是一部站着拍完的戏。高希希说:“大牌艺术家陈道明都站着,我们谁还敢坐下?大家就集体陪站。”
“你要尊重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才能尊重你”
2012年11月,他零片酬出演话剧《喜剧的忧伤》,回到自己最初的舞台。过去在天津人艺,他从没有在一部戏里担任主角;现在他回来,与何冰两人完成了一场长达2个多小时的嬉笑怒骂。该戏在北京首演,提前一周18场票全部卖光;而在天津,票房更创下当地纪录,家乡人用最热情的方式欢迎他回家。
《喜剧的忧伤》因为陈道明的加入,成为北京人艺近几年最卖座的话剧之一。陈道明却说,他做这事情不是回炉,也没什么初衷,甚至没人看都没关系。“我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或者要达到某种成功,才去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的成与败对我都不重要。”
接这部话剧也是机缘巧合。起初,陈道明和何冰准备出演冯小刚导演的话剧《特务》,因为剧本出了问题,上不了,档期、剧场都空出来了。北京人艺的青年导演徐昂就在这个时候出现,拿着《喜剧的忧伤》的剧本,打动了陈道明。
收到剧本两天后,陈道明就给徐昂打电话说:“剧本还不错,但我希望何冰和我一起演,我演审查官,何冰就演总不能过审的小编剧。
徐昂说,多年后站在话剧的舞台上,其实陈道明也紧张。演出前他就不断检查自己的道具、服装,背台词,生怕出错。
在徐昂看来,陈道明是比赛型的演员,在比赛时成长得特别快。第一场,他的音量有点儿低,后来很快解决了,并不像一个多年没上舞台的人;等演到第五、第六场的时候,就是飞速在进步。戏中有一段像赵本山附体的表演,是他自己设计的,当众献丑,让观众很意外。“明星一般都怕出丑,他愿意设计这么一场戏,摆明了去出丑,引大家笑,对于一个成名演员是需要勇气的,但他不怕丢人。”徐昂说。
“你要尊重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才能尊重你。”陈道明最无愧于心的是他对职业的认真。
对于走红,他则归功于命好:“我没有积极地做过一件事情,一直处于消极和被动状态。有人找我,合适我演就接;不合适,我就这么歇着。”
陈道明解读演艺生涯诸多角色
1984年,《末代皇帝》中饰演溥仪。这部戏我们拍了4年。那时每天骑个自行车就从东城跑西城排戏去了,像上班一样,偶尔摄制组用汽车接一次,特高兴。当时伙食补助一天好像是10块钱,结果最后我们伙食补助费比片酬拿得多得多。这个角色让我获得第九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
1990年,《围城》中饰演方鸿渐。我靠这个角色拿了很多奖。拍《围城》过程特别愉快,时间长,很从容,大家在创作上有来往,很有空间,也有余地,没有现在拍电视剧这么仓促和匆忙。
2000年,《康熙王朝》中饰演康熙。我想在这个电视剧里解放康熙,当时我跟导演商量,说别这么拘着,撒开手来演。康熙的重点就在两点,一是政治化,二是人情化。至于他皇权化这一块我不太重视,我更注重于人物心理的转换和对政治事件的敏锐。对群臣和对手,他有那种男人式的智慧和狠劲儿,对于后宫,他又有很多无奈,我的着力点在这上面。
2002年,《大汉天子》中饰演东方朔。这是我演的第一部片酬比较高的电视剧。现在来看,东方朔演得有点儿紧,不放松。其实这个人应该是亦正亦邪式的角色,带有一点儿智慧的坏。如果现在演,我可能会用另外一种演法,会比这个好看。
2003年,《无间道3:终极无间》中饰演沈澄。这是个没有多少戏份的角色。因为林建岳(《无间道》投资人)一直对我挺好的,所以答应接演,但电影出来后我并不喜欢。所以在新加坡宣传期间,我就跟林建岳说,以后这种片子别找我,因为我在里面就是一块狗皮膏药。
2010年,《唐山大地震》中饰演王德清。电影最后只保留了我1/3的戏份,所以父亲王德清和女儿方登这条线在情节上有点儿硬。我后来跟小刚说,你回头给我写一份书面检查,一共就这么点儿戏,你给我剪掉七八场,我以后更不拍电影了。但小刚也确实无奈,片长就这么点儿,每个人物都要拎一下,可能全盘的铺排只有我的能剪,所以就剪了我的部分。
2010年,电视剧版《手机》中饰演费墨。原来导演想让我演王志文扮演的严守一,但我觉得费墨这个人更有得可演。他有一个好的指向性,现在知识分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囊括在他身上,但是剧本里这个人在社会问题上的作用没写到位,没有起到他真正功能性的作用,有点儿浅尝辄止。哪怕你把费墨写成一个被人唾弃的知识分子也行,或者是变种的知识分子也行,都比现在要好。(据《外滩画报》《新民周刊》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