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领导重视
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有“教研是教师成才之本”的教育管理思想。众所周知,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而领导承担着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但教育教学质量从何而来?恐怕离开了教师不成。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则离不开校本教研。因此,校长应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应成为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
二、制度保证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制度的保证。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出一套教科研奖励办法,大力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科研活动。对积极主动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并在教科研方面做出成绩的老师,一要从精神、物质两方面给予奖励,二要在月考核、年终考核、评优等方面也作为权重加以考虑。
校本教研制度不仅要着眼于终极效果的评定,更应在过程督查方面予以要求。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点名制度不可少,教研计划不能少,教研内容、过程、结果须有案备查,让校本教研成为人人参加的,朝着研究者方向发展的、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解决一些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的教研活动。
三、培训为先
(一)加大对青年教师培训的力度
为让上岗三年内的教师尽快在教学上成熟,成为教学能手,学校要求每个青年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每学期均有预定目标,期中要自我对照,期末学校组织考核。
好钢要在火中炼,青年教师也要在培训中成才。在校本培训中,青年教师不仅要参加全校性培训,而且每周至少要利用三个晚上,参加学校组织的夜办公,自学理论文章,交流教学体会,听取理论讲座,撰写心得体会。
学校施行青蓝工程,为每个青年教师确定指导老师,同时制定详细明确的考核细则,尤其是强调对师徒实行捆绑式考核。这一举措,不仅使师徒教学相长,而且很好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二)努力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
校本培训要讲实效,就要有计划性、系统性,形成培训网络。学校培训与上级培训形成互补,以本校优秀教师组成培训教师基本队伍,同时请专家来校讲座,以课程改革理论为精髓,辅以实践操作。
学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对本校教师极其有影响力,有说服力,定期组织他们开讲座、上示范课,对提高其他教师的理论业务水平有实效,均为同仁,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类似,可探索,可效仿。
将教育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不失为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途径。学校组织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优秀课评选活动,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课件制作评比等,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及勇于展示自己学习所得,教学实力的兴趣。
四、部门合力
校本教研活动,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校本教研制度得以实施,并取得实效,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学校整合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建立服务于教师的教研网络,教科室、教导处要行使指导督查职责,教研组、备课组要组织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并及时反馈活动情况。
五、教师自发
第一,让教师通过校本教研,立足课堂,提升业务水平。这需要校本教研着眼于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教研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实效性、即时性。
第二,让教师通过校本教研,开阔视野,丰富理论底蕴,校本教研要以使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为目标,使得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从而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这要求教师自发地参加校本教研,借与教师、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克服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理论水平。
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联系,也有区别。在课程改革深入的今天,立足校本教研不失为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最佳途径,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本。
毕竟校本教研是一个新事物,其内在规律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熟知,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思考之一:校本教研不是“万能筐”,任凭说不清的东西都往里装。校本教研与以往的教研相比有明显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绝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筐”,就像有的人把素质教育当成一个“筐”一样。在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一些人认为提高应试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这即便不是故意也在客观上模糊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假如果真如此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还有何区别呢?现在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一些人把校本教研也当成了一个“万能筐”,把过去教研的一些东西加上了校本教研的外衣。
思考之二:校本课程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校本教研的全部。以为开了一门校本课程,就是校本教研了是不对的,殊不知校本教研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展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如各种案例分析、问题解决会诊、对具体某个实践项目的探索、校内教师的交流、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都是可资选择的形式。
思考之三:校本教研要真正做到以校为本,不能重走形式主义的老路。许多人对教研领域的形式主义都感到深恶痛绝,但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中不能自拔。以校为本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以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为核心。学校存在的问题来自方方面面,大到教学管理、德育问题,小到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游离于这些实际问题之外的所谓“校本教研”都是假的。对于校本教研来说,只要是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再小也是大课题,与实际教学不相干的课题,再大也不能投入其中。
思考之四: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忙于教学事务较多,对搞校本教研投入的精力还太少,校本教研意识不够,忽视校本教研在学校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和专家引领,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理解不够,难以在理论和实践间有机地驾起桥梁,校本教研不是靠浮在上面的轰轰烈烈的活动搞出来的,而是要靠沉下心去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校本教研的精髓就是以校为本,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以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为主线的,或者以验证某项理论为目的的教研形式。学校老师应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跳出圈外去寻求自己的发展,积极投入到“以校为本”的教研中来。
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有“教研是教师成才之本”的教育管理思想。众所周知,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而领导承担着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但教育教学质量从何而来?恐怕离开了教师不成。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则离不开校本教研。因此,校长应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应成为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
二、制度保证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制度的保证。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出一套教科研奖励办法,大力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科研活动。对积极主动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并在教科研方面做出成绩的老师,一要从精神、物质两方面给予奖励,二要在月考核、年终考核、评优等方面也作为权重加以考虑。
校本教研制度不仅要着眼于终极效果的评定,更应在过程督查方面予以要求。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点名制度不可少,教研计划不能少,教研内容、过程、结果须有案备查,让校本教研成为人人参加的,朝着研究者方向发展的、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解决一些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的教研活动。
三、培训为先
(一)加大对青年教师培训的力度
为让上岗三年内的教师尽快在教学上成熟,成为教学能手,学校要求每个青年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每学期均有预定目标,期中要自我对照,期末学校组织考核。
好钢要在火中炼,青年教师也要在培训中成才。在校本培训中,青年教师不仅要参加全校性培训,而且每周至少要利用三个晚上,参加学校组织的夜办公,自学理论文章,交流教学体会,听取理论讲座,撰写心得体会。
学校施行青蓝工程,为每个青年教师确定指导老师,同时制定详细明确的考核细则,尤其是强调对师徒实行捆绑式考核。这一举措,不仅使师徒教学相长,而且很好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二)努力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
校本培训要讲实效,就要有计划性、系统性,形成培训网络。学校培训与上级培训形成互补,以本校优秀教师组成培训教师基本队伍,同时请专家来校讲座,以课程改革理论为精髓,辅以实践操作。
学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对本校教师极其有影响力,有说服力,定期组织他们开讲座、上示范课,对提高其他教师的理论业务水平有实效,均为同仁,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类似,可探索,可效仿。
将教育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不失为提高校本培训实效的途径。学校组织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优秀课评选活动,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课件制作评比等,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及勇于展示自己学习所得,教学实力的兴趣。
四、部门合力
校本教研活动,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校本教研制度得以实施,并取得实效,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学校整合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建立服务于教师的教研网络,教科室、教导处要行使指导督查职责,教研组、备课组要组织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并及时反馈活动情况。
五、教师自发
第一,让教师通过校本教研,立足课堂,提升业务水平。这需要校本教研着眼于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教研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实效性、即时性。
第二,让教师通过校本教研,开阔视野,丰富理论底蕴,校本教研要以使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为目标,使得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从而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这要求教师自发地参加校本教研,借与教师、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克服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理论水平。
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联系,也有区别。在课程改革深入的今天,立足校本教研不失为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最佳途径,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本。
毕竟校本教研是一个新事物,其内在规律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熟知,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思考之一:校本教研不是“万能筐”,任凭说不清的东西都往里装。校本教研与以往的教研相比有明显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绝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筐”,就像有的人把素质教育当成一个“筐”一样。在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一些人认为提高应试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这即便不是故意也在客观上模糊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假如果真如此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还有何区别呢?现在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一些人把校本教研也当成了一个“万能筐”,把过去教研的一些东西加上了校本教研的外衣。
思考之二:校本课程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校本教研的全部。以为开了一门校本课程,就是校本教研了是不对的,殊不知校本教研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展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如各种案例分析、问题解决会诊、对具体某个实践项目的探索、校内教师的交流、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都是可资选择的形式。
思考之三:校本教研要真正做到以校为本,不能重走形式主义的老路。许多人对教研领域的形式主义都感到深恶痛绝,但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中不能自拔。以校为本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以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为核心。学校存在的问题来自方方面面,大到教学管理、德育问题,小到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游离于这些实际问题之外的所谓“校本教研”都是假的。对于校本教研来说,只要是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再小也是大课题,与实际教学不相干的课题,再大也不能投入其中。
思考之四: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忙于教学事务较多,对搞校本教研投入的精力还太少,校本教研意识不够,忽视校本教研在学校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和专家引领,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理解不够,难以在理论和实践间有机地驾起桥梁,校本教研不是靠浮在上面的轰轰烈烈的活动搞出来的,而是要靠沉下心去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校本教研的精髓就是以校为本,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以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为主线的,或者以验证某项理论为目的的教研形式。学校老师应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跳出圈外去寻求自己的发展,积极投入到“以校为本”的教研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