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从产业的视角看高职教育,可以分解为产品、生产者以及生产方式。同时,高职教育又具有非产业性特征,体现出一种复杂性。本文结合产业性和非产业性的分野,探讨了高职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业性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它着眼于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在教育的属性面前,人们往往更愿意把教育看作纯粹的公共产品,是培养人的高尚事业,并试图将营利、利润以及商业原则等经济观念排斥于崇高神圣的教育事业之外。
目前,义务教育作为免费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可以说,我国自经济领域引进市场经济以来,关于高等教育是否应当产业化,能否产业化,一直争论不休。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涉及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紧张,教育供给不足,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教育产业与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高职教育产业性的争论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毫无疑问也面临着产业性的争论。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高职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也不属于普通教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非义务教育,它不具备完全的公共经济属性,是一种半公共产品;作为非普通教育,它与产业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高职教育是最具有产业气息的教育部门。在某种意义上,这增加了高职教育的复杂性,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另外,也不能不看到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整体发展的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性是否影响到它的属性的争议,也是在讨论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公平与效率是教育发展的两大核心命题。强调教育的公益性,主要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而言;强调教育的产业性,针对的则是教育的运行效率。作出这样的界定,使得对教育产业性的讨论脱离了“产业化”的窠臼,而这正是今日讨论高职教育产业性的合法性依据所在。在市场机制日益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今天,面对为企业服务和产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片面强调高职教育的公益性,而忽视其产业特征,必然难以回答并解决理论和现实中涌现的诸多问题。同时,如果过于重视高职教育的产业特征而忽略了其教育的本质,也必然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高职教育产业性的三要素
如果把高职教育看作一个产业的过程,那么从一个产业从事者的视角,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有三个基本又至关重要的要素:产品,生产者以及生产方式。产品指的是高职学生经历过学习过程后身心发生的变化,是一种服务的结果,集中表现为毕业生的质量;生产者指的是这些教育服务产品的制造者,集中表现为师资;生产方式表现的是生产者通过何种方式生产出这些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通过这三个要素的视角,可以很清晰地体察到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运作。
(一)产品——毕业生发生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竞争本质上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在高职教育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则是教育服务。产品质量集中表现为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
检验高职教育产品的质量,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要。如果毕业生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是社会所不需要的,就可以认为教育是失败的,毕业生作为消费者买到了伪劣的产品;二是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否满足了个体可持续发展。在市场机制下,工作岗位流动迅速。因此,毕业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素质和能力具有多大的适应性和可转换性,是判断该教育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当前,高职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出高级技能型人才。那么,对高职教育产品进行评鉴的标准则可归结于该产品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该型人才的特质。
(二)生产者——师资。
师资是高职教育生产活动中的生产者。生产者的意义在于,它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的起点,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不仅如此,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交换。商品生产者若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然后按社会价值出售,就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收益,而更多利益刺激所有的商品生产者,他们纷纷改进技术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师资是高职教育竞争的起点,他们不仅直接决定了本院校高职教育的生产率,而且影响到整个高职教育的生产率,形成良性或非良性的循环。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尚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随着高职院校的普遍扩招而带来的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生师比偏高,以至于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重点教学岗位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学历层次偏低,低于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更低于国外同类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
因此,当前对高职教育师资的讨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二是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合理配置。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高职教育就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生产方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生产方式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遵循的样式。高职教育中的生产方式指的是人才培养方式与途径。不同的生产方式具有不同的生产率,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形成了完善有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以及北美的“CBE制”,等等。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式是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例如,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具体国情和行业、企业特点,创造性地发展出了 “订单式” “N I” “学工交替” “校企全程合作” “双定生”等多种培养模式,在产学合作教育中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产品——毕业生、生产者——师资、生产方式——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它们形成一种对比。这三组概念的提出,体现出教育概念和产业概念的结合,较好得展现教育的产业特性。这三组概念也动态地隐含着高职教育存在市场竞争这一可能性。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教育正是在竞争的推动下高速运行。
三、关于高职教育产业性三要素的分析
如上所述,高职教育具有企业生产的特征。但是如果我们细致地分析二者,可以看到高职教育是一个比企业生产更复杂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不能切实体验到这点,就很容易陷入产业化的泥潭。当前进行的教育产业化之争论,或多或少是这种认识偏差的体现。
(一)产品——人的复杂性。
高职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简单的物质或精神产品,这是高职教育和一般产业活动最本质的区别。人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体,有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例如,作为高职教育产品的毕业生发生的变化,除了要有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以及素质的升华之外,还要有德、智、体、美等方面的促进,以及思维、想象与记忆等心理能力的提升。这些不是任何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所能达到的境界。与此相对应的是,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专业技能,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更要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或者优秀的社会公民,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享受现代生活。这是一种比简单的物质和精神生产复杂得多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和一般企业产品不同,这些产品主要是精神层面的,难以量化。因此,这增加了对其进行评估的难度,并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产品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高职教育本身。当前,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出何种类型和规格的人,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要生产出何种确定样式的产品,目前尚无确定的答案。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内涵与外延,将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的问题。同时,高职教育的原材料——学生也是一个问题。当前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入学门槛低、来源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特征,这必然对高职教育活动的展开产生大大小小的影响。这是高职教育复杂性的体现。
(二)生产者——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其发展过程也是复杂的。首先,它面对的是复杂的人。要使复杂的人复杂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这个过程必然是复杂的。其次,教育过程是双向的,不同于企业产品主要是单向的过程。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更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没有后者的积极加入,教育任务无法顺利完成,这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心理学的知识,以便于了解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必须具有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以及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于在锻造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成功构建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作为高职教师,还需要有双师的特质,真正拥有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企业经验,以满足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
(三)生产过程——学校和企业的差异性。
高职教育的生产过程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两个主体——学校和企业。学校和企业分别具有各自的运行逻辑,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在这里并行不悖,这二者如何整合于人才培养之中,是高职教育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生产方式——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矛盾问题。这个问题也不是单纯产业性所能解决的,必须要有一种超越二者的力量,有一种高出二者的视野,才可以整合二者,使之指向人才培养这一终结目标。
四、结语
高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公益事业,同时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从产业的视角去观察教育活动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效应,使我们对高职教育的了解更为系统和清晰。在产业视角下,具有产业属性的高职教育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象其他产业一样在竞争规律的推动下走向良性或者非良性循环,并决定了资源的聚集和离散,最终决定了他们在教育市场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把高职教育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来经营,认识到产业发展不进则退的市场原理,充分意识到“质量、效率、品牌”等市场观念的重要性,树立高职教育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发展甚至生存的基本理念。相对于一般企业,高职教育的产品、生产者、生产方式、竞争以及品牌的建立等因素具有更大的复杂性。认识到这点,才可以在不陷入产业化无谓争论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产业性的一面,最大限度发挥出高职教育的效能。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傅志明,严新根. 论高职教育的产业特性[J]. 职教论坛,2003,(3).
责任编辑朱守锂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业性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它着眼于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在教育的属性面前,人们往往更愿意把教育看作纯粹的公共产品,是培养人的高尚事业,并试图将营利、利润以及商业原则等经济观念排斥于崇高神圣的教育事业之外。
目前,义务教育作为免费教育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可以说,我国自经济领域引进市场经济以来,关于高等教育是否应当产业化,能否产业化,一直争论不休。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涉及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紧张,教育供给不足,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教育产业与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高职教育产业性的争论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毫无疑问也面临着产业性的争论。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高职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也不属于普通教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非义务教育,它不具备完全的公共经济属性,是一种半公共产品;作为非普通教育,它与产业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高职教育是最具有产业气息的教育部门。在某种意义上,这增加了高职教育的复杂性,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另外,也不能不看到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整体发展的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性是否影响到它的属性的争议,也是在讨论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公平与效率是教育发展的两大核心命题。强调教育的公益性,主要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而言;强调教育的产业性,针对的则是教育的运行效率。作出这样的界定,使得对教育产业性的讨论脱离了“产业化”的窠臼,而这正是今日讨论高职教育产业性的合法性依据所在。在市场机制日益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今天,面对为企业服务和产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片面强调高职教育的公益性,而忽视其产业特征,必然难以回答并解决理论和现实中涌现的诸多问题。同时,如果过于重视高职教育的产业特征而忽略了其教育的本质,也必然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高职教育产业性的三要素
如果把高职教育看作一个产业的过程,那么从一个产业从事者的视角,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有三个基本又至关重要的要素:产品,生产者以及生产方式。产品指的是高职学生经历过学习过程后身心发生的变化,是一种服务的结果,集中表现为毕业生的质量;生产者指的是这些教育服务产品的制造者,集中表现为师资;生产方式表现的是生产者通过何种方式生产出这些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通过这三个要素的视角,可以很清晰地体察到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运作。
(一)产品——毕业生发生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竞争本质上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在高职教育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则是教育服务。产品质量集中表现为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
检验高职教育产品的质量,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要。如果毕业生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是社会所不需要的,就可以认为教育是失败的,毕业生作为消费者买到了伪劣的产品;二是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否满足了个体可持续发展。在市场机制下,工作岗位流动迅速。因此,毕业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素质和能力具有多大的适应性和可转换性,是判断该教育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当前,高职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出高级技能型人才。那么,对高职教育产品进行评鉴的标准则可归结于该产品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该型人才的特质。
(二)生产者——师资。
师资是高职教育生产活动中的生产者。生产者的意义在于,它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的起点,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不仅如此,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交换。商品生产者若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然后按社会价值出售,就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收益,而更多利益刺激所有的商品生产者,他们纷纷改进技术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师资是高职教育竞争的起点,他们不仅直接决定了本院校高职教育的生产率,而且影响到整个高职教育的生产率,形成良性或非良性的循环。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尚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随着高职院校的普遍扩招而带来的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生师比偏高,以至于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重点教学岗位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学历层次偏低,低于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更低于国外同类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
因此,当前对高职教育师资的讨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型教师;二是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合理配置。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高职教育就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生产方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生产方式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遵循的样式。高职教育中的生产方式指的是人才培养方式与途径。不同的生产方式具有不同的生产率,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形成了完善有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以及北美的“CBE制”,等等。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式是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例如,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具体国情和行业、企业特点,创造性地发展出了 “订单式” “N I” “学工交替” “校企全程合作” “双定生”等多种培养模式,在产学合作教育中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产品——毕业生、生产者——师资、生产方式——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它们形成一种对比。这三组概念的提出,体现出教育概念和产业概念的结合,较好得展现教育的产业特性。这三组概念也动态地隐含着高职教育存在市场竞争这一可能性。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教育正是在竞争的推动下高速运行。
三、关于高职教育产业性三要素的分析
如上所述,高职教育具有企业生产的特征。但是如果我们细致地分析二者,可以看到高职教育是一个比企业生产更复杂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不能切实体验到这点,就很容易陷入产业化的泥潭。当前进行的教育产业化之争论,或多或少是这种认识偏差的体现。
(一)产品——人的复杂性。
高职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简单的物质或精神产品,这是高职教育和一般产业活动最本质的区别。人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体,有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例如,作为高职教育产品的毕业生发生的变化,除了要有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以及素质的升华之外,还要有德、智、体、美等方面的促进,以及思维、想象与记忆等心理能力的提升。这些不是任何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所能达到的境界。与此相对应的是,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专业技能,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更要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或者优秀的社会公民,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享受现代生活。这是一种比简单的物质和精神生产复杂得多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和一般企业产品不同,这些产品主要是精神层面的,难以量化。因此,这增加了对其进行评估的难度,并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产品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高职教育本身。当前,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出何种类型和规格的人,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要生产出何种确定样式的产品,目前尚无确定的答案。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内涵与外延,将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的问题。同时,高职教育的原材料——学生也是一个问题。当前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入学门槛低、来源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特征,这必然对高职教育活动的展开产生大大小小的影响。这是高职教育复杂性的体现。
(二)生产者——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其发展过程也是复杂的。首先,它面对的是复杂的人。要使复杂的人复杂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这个过程必然是复杂的。其次,教育过程是双向的,不同于企业产品主要是单向的过程。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更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没有后者的积极加入,教育任务无法顺利完成,这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心理学的知识,以便于了解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必须具有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以及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于在锻造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成功构建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作为高职教师,还需要有双师的特质,真正拥有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企业经验,以满足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
(三)生产过程——学校和企业的差异性。
高职教育的生产过程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两个主体——学校和企业。学校和企业分别具有各自的运行逻辑,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在这里并行不悖,这二者如何整合于人才培养之中,是高职教育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生产方式——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矛盾问题。这个问题也不是单纯产业性所能解决的,必须要有一种超越二者的力量,有一种高出二者的视野,才可以整合二者,使之指向人才培养这一终结目标。
四、结语
高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公益事业,同时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从产业的视角去观察教育活动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效应,使我们对高职教育的了解更为系统和清晰。在产业视角下,具有产业属性的高职教育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象其他产业一样在竞争规律的推动下走向良性或者非良性循环,并决定了资源的聚集和离散,最终决定了他们在教育市场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把高职教育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来经营,认识到产业发展不进则退的市场原理,充分意识到“质量、效率、品牌”等市场观念的重要性,树立高职教育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发展甚至生存的基本理念。相对于一般企业,高职教育的产品、生产者、生产方式、竞争以及品牌的建立等因素具有更大的复杂性。认识到这点,才可以在不陷入产业化无谓争论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产业性的一面,最大限度发挥出高职教育的效能。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傅志明,严新根. 论高职教育的产业特性[J]. 职教论坛,2003,(3).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