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要的化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此目标,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就成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纵观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有效的课堂设计就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环节.
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总结问题,在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中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探索中寻找合理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深层次上获的了持久的扎实的真知,领悟了情感上的体验.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种子.以问题为中心的化学教学设计中,问题设置的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化学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问题设计应以情景为载体
情景是诱发学生提问的源泉,情景是激发学生产生兴趣的动力.爱因斯坦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在认知上的空洞,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动机.
例如,在讲解“盐类水解”时,可以创设以下几个问题情境:
(1)怎么判断NaCl、NH4Cl、Na2CO3的水溶液的酸碱性?
(2)为什么Na2CO3属于盐类,在生活中为什么被称为纯碱呢?
学生在讨论之后,使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加以检验,解决问题(1)后顺势就会对问题(2)产生联想和疑问,在这种疑惑的情境下引入“盐类水解”,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问题设计应以认知水平为准绳
有效的问题不一定是由学生提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构建.在以问题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与恰当性就必须迎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初学“盐类水解”时,若突然提出草木灰和铵态氮肥为什么不能一起使用这样的问题时就显得有些拔苗助长,在介绍“氯气”一节中,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后,设问怎么样制备氯气反而显得水到渠成.
以学生的认知为准绳的问题设计能满足学生思考的底线,利于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其思维的积极性也就自然产生,教师再辅以点拨,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若不考虑学生的水平和发展,会使处于初级探究水平的高中生产生厌恶心理,对学生能力提高并无太大的帮助,此种问题设计也就失去了问题的有效性.
三、问题设计应以生活为源泉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来源于生活,在以问题设计为中心的化学教学中,应该体现化学学科这一特有的特点,挖掘生活中的典型问题为教学所用.
例如,生活中常用的小苏打和纯碱进行性质比较的问题设计,生活中常见的醋酸和碳酸酸性的问题设计,生活中防止钢铁生锈的问题设计,以及生活中酒和醋有时并用的问题设计等.
高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已经相对较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领会、理解理论知识,或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终生收益.
以问题为中心的化学课堂设计,不仅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还要教师精心考虑问题呈现的多样性,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分组讨论;既可以集体回答,也可以个别作答.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见解,又要对错误善于诱导,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纠正与深化,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化学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宏武. 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宏武 李慧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陕西三原北城中学 (713800)]
基于此目标,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就成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纵观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有效的课堂设计就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环节.
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总结问题,在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中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探索中寻找合理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深层次上获的了持久的扎实的真知,领悟了情感上的体验.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种子.以问题为中心的化学教学设计中,问题设置的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化学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问题设计应以情景为载体
情景是诱发学生提问的源泉,情景是激发学生产生兴趣的动力.爱因斯坦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在认知上的空洞,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动机.
例如,在讲解“盐类水解”时,可以创设以下几个问题情境:
(1)怎么判断NaCl、NH4Cl、Na2CO3的水溶液的酸碱性?
(2)为什么Na2CO3属于盐类,在生活中为什么被称为纯碱呢?
学生在讨论之后,使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加以检验,解决问题(1)后顺势就会对问题(2)产生联想和疑问,在这种疑惑的情境下引入“盐类水解”,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问题设计应以认知水平为准绳
有效的问题不一定是由学生提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构建.在以问题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与恰当性就必须迎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初学“盐类水解”时,若突然提出草木灰和铵态氮肥为什么不能一起使用这样的问题时就显得有些拔苗助长,在介绍“氯气”一节中,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后,设问怎么样制备氯气反而显得水到渠成.
以学生的认知为准绳的问题设计能满足学生思考的底线,利于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其思维的积极性也就自然产生,教师再辅以点拨,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若不考虑学生的水平和发展,会使处于初级探究水平的高中生产生厌恶心理,对学生能力提高并无太大的帮助,此种问题设计也就失去了问题的有效性.
三、问题设计应以生活为源泉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来源于生活,在以问题设计为中心的化学教学中,应该体现化学学科这一特有的特点,挖掘生活中的典型问题为教学所用.
例如,生活中常用的小苏打和纯碱进行性质比较的问题设计,生活中常见的醋酸和碳酸酸性的问题设计,生活中防止钢铁生锈的问题设计,以及生活中酒和醋有时并用的问题设计等.
高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已经相对较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领会、理解理论知识,或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终生收益.
以问题为中心的化学课堂设计,不仅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还要教师精心考虑问题呈现的多样性,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分组讨论;既可以集体回答,也可以个别作答.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见解,又要对错误善于诱导,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纠正与深化,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化学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宏武. 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宏武 李慧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陕西三原北城中学 (7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