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想”“练”,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想”“练”来用心揣摩和体味语言,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文化的积淀,才能使学生形成对语文的深刻的审美感觉——语感。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感 读 想 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加具体、明确了。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而且能使人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我们也深知语感的重要性。但我经常听到同事抱怨部分学生的语感太差,根本就无法引导;也常听到说只有那些悟性高、禀赋好的学生才能有好语感。其实不然,我觉得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肯花力气,选取合适的方法,还是能培养好学生的语感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做了些工作,感觉有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从读、想、练三方面谈谈自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一、读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其实,“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不同类型的读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有不同,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1.美读
美读使语感美妙。美读时要求学生“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配上哀乐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有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美读的兴趣,我在学生美读时安排多种形式。如“找个对手比赛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师生合作读”、“表演”等。这样的美读练习,使学生在读中感到快乐,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深入探索,在读中巩固语感。
2.精读
精读使语感深刻。精读就是要读者深入到文章中间去,潜入到字里行间去,去咀嚼,去品味,去感受,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在学生精读时,我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他们精读要批注的习惯,教给他们一些批注的方法。如用“○”圈出好词好句,用“=”划出重点句,用“?”标上疑问的记号,在文旁写上自己的感受、想法。在学生精读后,我作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在探讨中解决留下的疑问,写写读后感,做个总结。这样,学生在总结中积累了经验,在积累中语感得到了提升。
3.泛读
泛读使语感丰富。泛读不必像精读那样细致深入,而是对各个方面的材料都了解一下,知道了来龙去脉,增长见闻就行。只有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狄金森说过:“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所以我们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这样,学生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当然,我们在让学生泛读的同时要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以免让他们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我在进行语感培养的探究中开展了一些活动,如每节语文课前都要求一名学生介绍自己看过的一本书;每星期安排一次欣赏精彩片段的活动,读读片段,背背片段,抄抄优美词句;每星期每人可去班内图书角借一本书看……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味作品的内蕴。速读使语感敏锐。学生用速读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
二、想
此处的想指的是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与联想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当学生在联想或想象时,定会引发生活体验,调动知识储备,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例如我在教授《观潮》一课“潮来时”一段,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三、练
学生语感的形成不仅需要接触各种语言知识,而且应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为学生创造许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耳、动嘴、动手、动脑。主要采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
1.练听
听,“入于耳,记于心”。平时,我常提醒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耐心听别人讲话。活动课上我有时让学生把在电视少儿节目中看到的最精彩的故事或内容讲给班上的同学听;有时让学生听一段录音,然后举行复述故事比赛;有时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说说听出了什么……学生在练习听时集中注意力,就能准确地捕捉到语言信息,了解了内容,抓住了中心和要点,等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2.练说
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组织语言极快,而且说话时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如此,便能在言语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安排说的训练就很有必要。我经常利用班队课进行讲故事比赛,举行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听、说是一家,有听就有说。其实学生在练听的同时也练了说,如讲精彩内容、复述故事、说从音乐中听到的内容等。
3.练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事实上,我们许多的语言能力来自于写作。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反复推敲、琢磨每篇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再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才能形成较强的语感。我经常在课堂中给学生写的机会。如学完《大自然的语言》,即刻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创作出一篇耳目一新的《大自然的语言》;学了《秋游景山》后,带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校园,仿照移步换景或方位顺序写上一篇《美丽的校园》;解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让学生将古诗改编成一个通俗的故事;学习《密林怪客》一文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写小猴们会怎么感谢,战士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总之,我们教材中可供练习,培养语感的切入点极多: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精彩的对话、心理、肖像等描写;恰到好处的插叙、借物喻人等写法;总分、分总、并列等结构……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离不开“想”,更离不开“练”,只有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这其中用心揣摩和体验,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文化的积淀,才能使他们形成对语文的深刻的审美感觉——语感。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感 读 想 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加具体、明确了。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而且能使人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我们也深知语感的重要性。但我经常听到同事抱怨部分学生的语感太差,根本就无法引导;也常听到说只有那些悟性高、禀赋好的学生才能有好语感。其实不然,我觉得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肯花力气,选取合适的方法,还是能培养好学生的语感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做了些工作,感觉有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从读、想、练三方面谈谈自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一、读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其实,“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不同类型的读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有不同,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1.美读
美读使语感美妙。美读时要求学生“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配上哀乐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有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美读的兴趣,我在学生美读时安排多种形式。如“找个对手比赛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师生合作读”、“表演”等。这样的美读练习,使学生在读中感到快乐,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深入探索,在读中巩固语感。
2.精读
精读使语感深刻。精读就是要读者深入到文章中间去,潜入到字里行间去,去咀嚼,去品味,去感受,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在学生精读时,我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他们精读要批注的习惯,教给他们一些批注的方法。如用“○”圈出好词好句,用“=”划出重点句,用“?”标上疑问的记号,在文旁写上自己的感受、想法。在学生精读后,我作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在探讨中解决留下的疑问,写写读后感,做个总结。这样,学生在总结中积累了经验,在积累中语感得到了提升。
3.泛读
泛读使语感丰富。泛读不必像精读那样细致深入,而是对各个方面的材料都了解一下,知道了来龙去脉,增长见闻就行。只有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狄金森说过:“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所以我们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这样,学生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当然,我们在让学生泛读的同时要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以免让他们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我在进行语感培养的探究中开展了一些活动,如每节语文课前都要求一名学生介绍自己看过的一本书;每星期安排一次欣赏精彩片段的活动,读读片段,背背片段,抄抄优美词句;每星期每人可去班内图书角借一本书看……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味作品的内蕴。速读使语感敏锐。学生用速读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
二、想
此处的想指的是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与联想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当学生在联想或想象时,定会引发生活体验,调动知识储备,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例如我在教授《观潮》一课“潮来时”一段,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三、练
学生语感的形成不仅需要接触各种语言知识,而且应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为学生创造许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耳、动嘴、动手、动脑。主要采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
1.练听
听,“入于耳,记于心”。平时,我常提醒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耐心听别人讲话。活动课上我有时让学生把在电视少儿节目中看到的最精彩的故事或内容讲给班上的同学听;有时让学生听一段录音,然后举行复述故事比赛;有时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说说听出了什么……学生在练习听时集中注意力,就能准确地捕捉到语言信息,了解了内容,抓住了中心和要点,等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2.练说
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组织语言极快,而且说话时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如此,便能在言语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安排说的训练就很有必要。我经常利用班队课进行讲故事比赛,举行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听、说是一家,有听就有说。其实学生在练听的同时也练了说,如讲精彩内容、复述故事、说从音乐中听到的内容等。
3.练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事实上,我们许多的语言能力来自于写作。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反复推敲、琢磨每篇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再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才能形成较强的语感。我经常在课堂中给学生写的机会。如学完《大自然的语言》,即刻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创作出一篇耳目一新的《大自然的语言》;学了《秋游景山》后,带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校园,仿照移步换景或方位顺序写上一篇《美丽的校园》;解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让学生将古诗改编成一个通俗的故事;学习《密林怪客》一文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写小猴们会怎么感谢,战士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总之,我们教材中可供练习,培养语感的切入点极多: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精彩的对话、心理、肖像等描写;恰到好处的插叙、借物喻人等写法;总分、分总、并列等结构……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离不开“想”,更离不开“练”,只有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这其中用心揣摩和体验,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文化的积淀,才能使他们形成对语文的深刻的审美感觉——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