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教育部推出“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依托部编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与语文核心素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成为了当前教师教学的难题。
关键词:依托 培养 阅读素养 兴趣 习惯 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因此,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做法,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育人质量的需要。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主要渠道,通过思维的锻炼,可以加强其他课程的学习应用能力。本文将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部编教材”的创新设计,谈谈如何依托部编教材的特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巧用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记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培养学习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爆炸点、突破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好奇之处或存在的疑惑。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再次被激发。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方式,并通过音像、图片等教学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提出质疑:杨桃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边有菱,有同学说像五角星,同学们笑了,为什么呢?老师没直接批评发笑的同学,只让同学坐到那个位置看,结果……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个杨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杨桃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如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备课时找来有关的录像视频,上课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他们渴求的眼神,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太想了解地球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质疑:“你们知道课文写地球的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广泛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閱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课堂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广泛阅读、走进文本,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热情,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20分钟以上。
3、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有序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就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同时,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古代诗词或现当代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利用显示频展示)。这样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多,范围涉及多。既有古代的经典,也有现当代的佳作。 课后教师还要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给学生阅读。如家乡的地理环境、历史名胜等读物,还有卫生保健与安全防范知识等。总之,所推荐的读物,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主,尽可能类型多种。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流行的热门作品、通俗小说,如《爱的教育》、《心灵鸡汤》等进行赏读,从语言的准确性、审美性、合理性等方面体会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阅读习惯。
三、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阅读教学准确定性,为阅读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阅读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阅读收获呢?
1、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我要求每个孩子每天读完课外书,都要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每读完一本书,还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后感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后感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这样一学年下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绘本、《夏洛的网》《傲慢与偏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动物小说》《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孩子们也完成较多篇的读书笔记。
2、每次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会选择部分同学的精改面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读后感加以润饰。还放在电脑平台展示,在班上进行交流。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为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阅读更多的作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阅读欲望被充分激发,就会一直坚持阅读下去,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一年的坚持,依托部编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与语文核心素养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的阅读能力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有明显的进步,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收获明显。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还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爱促学,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語文阅读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素养,放飞明天的梦想。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篇》。
2、《语文课程标准》。
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刘暖珍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莲塘小学
关键词:依托 培养 阅读素养 兴趣 习惯 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因此,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做法,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育人质量的需要。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主要渠道,通过思维的锻炼,可以加强其他课程的学习应用能力。本文将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部编教材”的创新设计,谈谈如何依托部编教材的特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巧用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记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培养学习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爆炸点、突破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好奇之处或存在的疑惑。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再次被激发。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方式,并通过音像、图片等教学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提出质疑:杨桃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边有菱,有同学说像五角星,同学们笑了,为什么呢?老师没直接批评发笑的同学,只让同学坐到那个位置看,结果……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个杨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杨桃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如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备课时找来有关的录像视频,上课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他们渴求的眼神,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太想了解地球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质疑:“你们知道课文写地球的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广泛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閱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课堂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广泛阅读、走进文本,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热情,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20分钟以上。
3、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有序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就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同时,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古代诗词或现当代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利用显示频展示)。这样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多,范围涉及多。既有古代的经典,也有现当代的佳作。 课后教师还要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给学生阅读。如家乡的地理环境、历史名胜等读物,还有卫生保健与安全防范知识等。总之,所推荐的读物,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主,尽可能类型多种。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流行的热门作品、通俗小说,如《爱的教育》、《心灵鸡汤》等进行赏读,从语言的准确性、审美性、合理性等方面体会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阅读习惯。
三、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阅读教学准确定性,为阅读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阅读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阅读收获呢?
1、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我要求每个孩子每天读完课外书,都要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每读完一本书,还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后感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后感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这样一学年下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绘本、《夏洛的网》《傲慢与偏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动物小说》《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孩子们也完成较多篇的读书笔记。
2、每次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会选择部分同学的精改面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读后感加以润饰。还放在电脑平台展示,在班上进行交流。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为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阅读更多的作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阅读欲望被充分激发,就会一直坚持阅读下去,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一年的坚持,依托部编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与语文核心素养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的阅读能力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有明显的进步,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收获明显。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还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爱促学,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語文阅读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素养,放飞明天的梦想。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篇》。
2、《语文课程标准》。
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刘暖珍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莲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