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数与量、数量关系、计算结果的感悟技能等。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数感也是对学生的要求之一。培养学生的数感,应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对数学充分了解,让学生学会用数感来看待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实际上,数感的意义就是对数的感知,包括对计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和数量等的应用和感知。对于学生来说,数感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使学生对数产生极大的兴趣,才能把兴趣转化为动机,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此外,数感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数量意识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生活联系,培育学生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意识的内容很多。然而,数学教材的资源毕竟有限,所以,生活元素也可以加入数学教学。生活材料内容丰富,可应用于许多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以教科书中的知识点为重点,而且要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和获得生活中隐藏的数学现象,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判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牢牢把握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数感。生活材料也可以引入数学数感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米、分米和厘米》一课时,教师可以创造以下的教学情境:“某校一个班级的教室长12米,宽7米,你觉得它小吗?通过将长度和宽度转换成120分米和1200厘米、70分米和700厘米,你能看到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吗?”当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有一定的理解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列举真实生活中包含米、分米、厘米的例子。有的学生说,他们家的地板是200厘米;有的学生说,他们的身高是1.5米;还有的学生说,教室的窗户是90厘米。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工具直观地展示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规格,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有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把握米、分米、厘米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强调动手实践,培育学生数感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最基本的数学,往往有迹象存在于生活中。形成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不是一次形成的。学生不仅要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而且要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累,通过不断运用和积累来拓展数学思维,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意识。学术界对数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概念和观念,实际上与实践相分离,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出现偏差,这对数学学习的不良影响是灾难性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素材,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找到优化问题的方法,建立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使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去感知、發现和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估算常常被使用,因此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如果一套西装的价格是98元,班上有37名学生。有的学生估计价格为102元,大约3774元;有的学生估计100元,100乘37,大约3700元;还有的学生估计为110元,合计约4070元。无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教师都需要鼓励学生在合作研究和自主研究中提高自己的数感能力。学生也才能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数感意识。
三、注重探索交流,培育学生数感
教学中,如果想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气氛,那么师生之间的研究交流就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大力引导学生在交流研究中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数学观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测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操场测量操场的长度和宽度,让学生学习和分析,并选择各种测量方法。经过学生的研究和讨论,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启发。有的学生会直接用卷尺测量,有的学生会先测量他们脚的长度,然后一步一步地测量,有的学生会先拿出一米长的绳子分段测量。在相互讨论中,学生知道如何与其他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从多个角度来衡量同一长度的篮球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空间距离感,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感。通过合作讨论,学生对数量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数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数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
四、讲究模式创新,培育学生数感
活泼、活跃是学生普遍的特点,如果教师此时的教学方法仅仅是灌输,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量意识。学生的数量意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因此,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家长有意识陪护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活动、游戏是调动他们学习的好方法,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创造性的数学游戏来提高学生的数量意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实践和体验自主实践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数量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
例如,在数学课的低年级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主动、好奇、善于模仿他人和这一阶段非常直观的思维特点,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摆”“数”或“分点”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动手活动,对“数”有基本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的学习兴趣。在理解数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准备一些小棒,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数小棒”竞赛活动,或者让学生每十包进行一次“捆绑”,逐步渗透十进制数学方法,这些活动还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建立学生的数感,逐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总之,从学生数感形成的时间来看,其进程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数感的建立也是渐进式的,学生的感知、体验和感受也需要很长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数感不仅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体现,也是学生未来数学学习能力的缩影,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深化学生对数感的认识,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吴磊)
一、重视生活联系,培育学生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意识的内容很多。然而,数学教材的资源毕竟有限,所以,生活元素也可以加入数学教学。生活材料内容丰富,可应用于许多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以教科书中的知识点为重点,而且要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和获得生活中隐藏的数学现象,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判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牢牢把握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数感。生活材料也可以引入数学数感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米、分米和厘米》一课时,教师可以创造以下的教学情境:“某校一个班级的教室长12米,宽7米,你觉得它小吗?通过将长度和宽度转换成120分米和1200厘米、70分米和700厘米,你能看到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吗?”当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有一定的理解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列举真实生活中包含米、分米、厘米的例子。有的学生说,他们家的地板是200厘米;有的学生说,他们的身高是1.5米;还有的学生说,教室的窗户是90厘米。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工具直观地展示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规格,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有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把握米、分米、厘米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强调动手实践,培育学生数感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最基本的数学,往往有迹象存在于生活中。形成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不是一次形成的。学生不仅要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而且要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累,通过不断运用和积累来拓展数学思维,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意识。学术界对数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概念和观念,实际上与实践相分离,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出现偏差,这对数学学习的不良影响是灾难性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素材,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找到优化问题的方法,建立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使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去感知、發现和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估算常常被使用,因此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如果一套西装的价格是98元,班上有37名学生。有的学生估计价格为102元,大约3774元;有的学生估计100元,100乘37,大约3700元;还有的学生估计为110元,合计约4070元。无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教师都需要鼓励学生在合作研究和自主研究中提高自己的数感能力。学生也才能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数感意识。
三、注重探索交流,培育学生数感
教学中,如果想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气氛,那么师生之间的研究交流就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大力引导学生在交流研究中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数学观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测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操场测量操场的长度和宽度,让学生学习和分析,并选择各种测量方法。经过学生的研究和讨论,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启发。有的学生会直接用卷尺测量,有的学生会先测量他们脚的长度,然后一步一步地测量,有的学生会先拿出一米长的绳子分段测量。在相互讨论中,学生知道如何与其他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从多个角度来衡量同一长度的篮球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空间距离感,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感。通过合作讨论,学生对数量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数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数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
四、讲究模式创新,培育学生数感
活泼、活跃是学生普遍的特点,如果教师此时的教学方法仅仅是灌输,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量意识。学生的数量意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因此,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家长有意识陪护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活动、游戏是调动他们学习的好方法,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创造性的数学游戏来提高学生的数量意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实践和体验自主实践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数量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
例如,在数学课的低年级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主动、好奇、善于模仿他人和这一阶段非常直观的思维特点,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摆”“数”或“分点”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动手活动,对“数”有基本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的学习兴趣。在理解数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准备一些小棒,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数小棒”竞赛活动,或者让学生每十包进行一次“捆绑”,逐步渗透十进制数学方法,这些活动还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建立学生的数感,逐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总之,从学生数感形成的时间来看,其进程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数感的建立也是渐进式的,学生的感知、体验和感受也需要很长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数感不仅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体现,也是学生未来数学学习能力的缩影,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深化学生对数感的认识,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