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著秋枫红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raner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纯之先生是我就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期间的专业导师,从二年级开始到五年级毕业,整整四个年头跟随先生学习。一定程度上说,在上海音乐学院我是先生唯一一个理论专业的学生。2016年正值先生90华诞,为此,我特意填写了一首《天净沙》,以诵恩师,并以此寄托我的思念之情。
  珠江浦江香江
  创作理论教学
  引進集成原创
  忍辱负重
  传世著秋枫红
  先生出生广东南雄,后来,长期在上海与香港生活活动,遂,以珠江浦江香江三江喻示。在创作理论教学方面,先生有大量的音乐创作、理论著述与翻译著述以及教学。
  早年在香港时,就曾经创作了上百部电影音乐。后来,又创作了多部歌剧,包括音乐剧。在理论著述方面,先生有大量的论文、论著、译文、译著,其中,最突出的论著就是《音乐美学十讲》与《音乐美学导论》(与蒋一民先生合著)。
  关于这两本著述,据相关史料记载——
  1979年,先生调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1980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成立音乐美学研究室,先生担任研究室主任,着手筹备编写一本概论性的音乐美学原理书,具体撰写工作由先生和蒋一民承担,焦杰负责组织工作。
  1982年,初稿草成。经过研究室内外同行讨论,提出意见之后,于1983年初初步定稿。
  1983年,以此为基本教材,为本院音乐学系进修生以及部分研究生试讲一年。
  1984年,经上海音乐学院批准开设选修课,通过讲课,又进行若干补充和修改。
  198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将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近期出版修订本。
  除此之外,需要补充的主要情况是——
  1986年起,《音乐生活》设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专栏,约请先生撰文,连载20期,先后为:1986年第1、2、3、4、5、7、8、9、11、12期,1987年第1、3、5、7、9、10、12期,1988年第1、3、5期。
  具体内容包括:
  《音乐的起源——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一》
  《音乐艺术的特征——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二》
  《音乐与情感——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三》
  《音乐与乐感——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四》
  《音乐与现实——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五》
  《音乐与哲学——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六》
  《音乐的语言——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七》
  《音乐的体裁——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八》
  《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九》
  《音乐形象——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十》
  《音乐的风格——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十一》
  《音乐的流派——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十二》
  《音乐与民族——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十三》
  《音乐与时代——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十四》
  《音乐的创作——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十五》
  《音乐的再创造——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十六》
  《音乐的欣赏——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十七》
  《音乐的评价——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十八》
  《音乐的传播——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十九》
  《音乐的现代形态——音乐美学通俗讲话之二十》
  之后,又以《音乐学通俗讲话》命题12讲,其中,诸多问题与音乐美学密切相关,在同一刊物设[音乐学]专栏,自1989年第1期至1990年第5期,连载12期,先后为:1989年第1、3、4、5、7、8、10、11,1990年第1、2、4、5期。
  具体内容包括:
  《一切研究音乐的学问——音乐学——音乐学通俗讲话之一》
  《音乐研究应该如何分类——音乐学通俗讲话之二》
  《音乐历史是怎样写成的(上)——音乐学通俗讲话之三》
  《音乐历史是怎样写成的(下)——音乐学通俗讲话之四》
  《对音乐本体的解析(上)——技术理论的演变——音乐学通俗讲话之五》
  《对音乐本体的解析(下)——技术理论的演变——音乐学通俗讲话之六》
  《曲式学的特点及作用——音乐学通俗讲话之七》
  《比曲式学深入一步的音乐分析理论——音乐学通俗讲话之八》
  《将声音作为客观现象来研究的学问——音响学——音乐学通俗讲话之九》
  《音乐厅与大剧院的秘密——建筑音响学——音乐学通俗讲话之十》
  《律学——特殊的学问(上)——音乐学通俗讲话之十一》
  《律学——特殊的学问(下)——音乐学通俗讲话之十二》
  由此可见,《音乐美学十讲》和《音乐美学导论》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编写的《音乐美学通俗讲话》和《音乐学通俗讲话》都是在先生主持下并亲历撰修的一个系统工程。
  似乎有理由肯定,以油印讲义本遗存的《音乐美学十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原初起点。时间应该在1979—1982年之间,或者更早。后来,《音乐美学十讲》作为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美育论坛学术经典系列出版(叶小钢主编,丁旭东校订),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又作为现代音乐学术经典系列出版(叶小钢主编,丁旭东执行副主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其他方面,由先生翻译的[美]菲利克斯·萨尔彻《结构听觉》,姜蕾译校,已于2016年5月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先生翻译的《音乐心理学导论》也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对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先生撰写的《音乐美学十讲》,还是先生跟蒋一民先生合著的《音乐美学导论》,都是当代中国人独立撰写的第一本有关音乐美学问题的系统著述,具有学科性质的奠基、开拓、引领意义,其筚路蓝缕之功永远值得后学恭敬。尤其,当我们在三十多年之后讨论具规模成系统的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教材问题的时候,则更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有利于、有助于未来发展的历史依托。   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提到先生在音乐美学学科论域建构方面的独特贡献。1981年,何乾三的《什么是音乐美学——音乐美学的对象问题初探》①与于润洋的《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②先后发表,就音乐美学相关论域提出见解。前者認为:音乐美学——从哲学角度研究音乐仍然是音乐美学基本的立足点,同时又必须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以便运用它们所取得的成果,去检验、补充和修正从哲学角度研究音乐所得到的结论。可以说这三种角度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后者则是通过对汉斯立克音乐美学理论的引介: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音乐的本质,同时也涉及到了音乐审美感受的性质、音乐的社会功用等问题。
  很显然,上述这三个问题牵扯到了三个重要领域:
  音乐本质涉及到哲学认识论领域、音乐审美感受涉及到心理学领域、音乐的社会功用涉及广义的社会学领域。
  对此,也可以看做是通过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三条路径切入音乐美学论域。
  无独有偶,叶纯之的《音乐美学十讲》同样将此视为音乐美学的三大基本内容,即:音乐的哲学方面、心理学方面、社会学方面。或者说,将此三者视为音乐美学问题中内涵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内容。然而,值得关注并加以重视的是,先生在此前提下特别强调:必不可少的是,还要加上对音乐本身结构形态的研究。对此,完全有理由把它看做为一个理论依托,其深层内涵似乎意味着:音乐美学如果远离音乐结构形态去讨论美学问题就不是音乐美学,而是一种胡说。
  近年来,我在自己的教学与研究中,又提出针对并围绕感性学的问题,把听感官事实作为音乐感性问题的始端与终端,甚至于将此看做是音乐美学学科本体。与上述相仿,其深层内涵即意味着:音乐美学如果只是讨论音乐作品中的声音关系而忽略感性问题就无须音乐美学,仅仅是一种白说。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我基于前辈理论之上的进一步的理论发掘。
  整合一起,就是:通过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路径切入,依托音乐本身结构形态,针对并围绕由此形成的听感官事实,去切中感性本体。
  在教学方面,先生博大精深、知识全面、超前眼光、过人本领、深入浅出、温文尔雅、宽厚大度的特点,也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里,有两点值得强调,一是在因人施教方面,我有切身的体会。某种程度上讲,我并不是一个十分听话的学生,不仅自己的主意大,而且讲究个性。可先生从来不对此有任何疑义,但也绝不是随意放纵,凡是相关学术的问题,总是通过讨论来让我有所认识。二是在因材施教方面,他给我一个富有远见的安排,按理说,我跟随先生主业是音乐美学,但前三年的安排分别是:逻辑学、心理学、分析学,直到最后一年写本科毕业论文时,才真正进入到音乐美学论域之中。他的设想是:搞理论以写作为业者,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逻辑,因此,形式逻辑看似与专业无关,但必不可少。了解一下心理学,除了看看我是否有兴趣之外,真正的目的还是想让我对实证类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音乐美学在一般人看来主要是思辨性的学科,其实,它的实证性往往被人们忽略了,通过听音乐(感性体验)来说音乐(理性表述),这是音乐美学有别于心理学类工具性实证之外的最最重要的一种人本性实证,这个看法是我日后逐渐感悟到的,当时,虽然不及请教先生,但先生的如是用心却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分析学的介入,无疑是为音乐美学做铺垫。与此同时,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先生比较注重让我了解美学发展进程中的哲学背景,这对我后来的研究与教学自觉分离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先生一生诸多创新,包括: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
  这一切都值得后辈好好学习。
  先生身份特殊,并负有相应的使命,但后来曾受到不公允的等待,因此,忍辱负重的内心世界是其最好的人生写照,即便受到如此不公允的对待,但依然是初心不改,抱持和守护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点,尤其值得后辈学习和敬仰。
  总而言之,先生的著述都具有传世的意义,就像他的名字那样,有如红透了的秋天枫叶,遂,以传世著秋枫红诵之。
  ① 何乾三《什么是音乐美学——音乐美学的对象问题初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第51—57页。
  ② 于润洋《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音乐研究》1981年第4期,第17—40页。
  韩锺恩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尽管“交响乐精品工程”的项目负责人、作曲家唐建平在音乐会结束后平静地表示,他对音乐会获得成功并不感到意外。他的理由是:他一直对当晚上演的六部作品的质量有信心。但当指挥家胡咏言带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以辉煌的全奏结束最后一个音之时,北京音乐厅场内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欢呼声还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关峡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那一天是2012年11月24日,中央音乐学院“211工程
问古典音乐界谁有如此魅力,让满座千人以上的音乐厅的两场音乐会,预售票开票后不到半小时全部售罄?答案肯定是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2019年稳坐上海最牵动人心音乐界大事件之一的,一定是5月3日、4日阿格里奇和前夫指挥家夏尔·迪图瓦(Charles Dutoit)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联袂演出,还有他们的女儿参与其中。这场提前近11个月、在2018年6月底就预售门票的
为了促进多民族、多文化的音乐交流与融合,拓展创作的空间与研究的视域,致力于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专业音乐领域的创作、表演、研究与传播,数十位中外作曲家、音乐学家以及表演艺术家在2015年12月15—16日济济于以崭新姿态露面的浙江音乐学院(筹),参加“二十世纪后民族主义作曲家杰克·波蒂的跨文化音乐作品研讨会”。  会议由浙江音乐学院主办,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与新西兰音乐学院作曲
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于2016年6月7日至13日在广西艺术学院举行。为期7天的音乐周,共推出了4场大型交响乐音乐会、17场室内乐音乐会、1场钢琴独奏作品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在学术交流方面安排了3场高峰论坛、1场当代音乐评论比赛以及多场大师班和学术讲座等。音乐周参演作品共计200部,涉及欧、美、亚的来访国家和地区共25个,中外来访专家共计二百二十余人,其中,包括东盟各国音乐家一
府颁布过许多意在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节俭办红白事”就是之一。然而,旨在“惠民”的政策却自始至终未获得老百姓的认同。凑份子、送礼钱、砸锅卖铁、费钱费力,看上去“吃力不讨好”的“陋习”,历经“破四旧立新风”、“扫除封建迷信”乃至狂扫一切的“文革”,依然煞不住。“歪风邪气”,我行我素,“大操大办”,屡禁不止。  似乎并不买账的老百姓,为什么偏要与一心办好事的政府对着干?政府官员一厢情愿,就事论事,却不
16年6月9日,尊敬的音乐家张锐先生离我们远去。张先生是他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集音乐表演、音乐创作、表演美学理论研究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音乐家。先生年逾九旬犹能自如地演奏、富有激情地演唱革命歌曲,被乐坛学人私下亲切地称之为“张锐现象”。如果说美国纽约爱乐乐团首席单簧管演奏家斯坦利80高龄登台演出创吉尼斯纪录被称为奇迹的话,张锐先生的艺术生命则是奇迹中的奇迹。出于对如此持久旺盛的演奏生命力的惊叹,笔
2010年11月21—23日,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教学创作学术论坛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论坛围绕着“二胡教学与音乐创作”两个中心议题展开。论坛期间除了研讨会外,还于22日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了“2010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作品比赛”。本次比赛是经历了初赛(50首)和复赛(24首)后筛选出10首作品进行决赛。经专家组评审①,获奖名单为:一等奖:《旋叶》(李博曲);二等奖:《荒寂Ⅱ—秋》
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新科冠军到中国开音乐会似乎正在成为惯例。继2010年12月10日,第16届肖邦国际钢琴冠军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在上海举办音乐会后,2015年12月6日,赵成珍在获奖后的“第一时间”来上海开音乐会。而前不久“中国冠军”在韩国的演出所激起的争议似乎余波未平,“韩国冠军”就在这个时间节点亮相中国,使得乐迷们对这场音乐会更充满了期待。  和上两届冠军高调的亮相不同,赵成珍的音乐会颇为低调
2018年5月15日,“中匈音乐文化交流工作坊——中国与匈牙利民歌的亲缘关系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来自中、匈两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参加了本次活动。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匈牙利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研讨会推动了两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研究员主持,在发言中他希望“中匈音乐文化交流工作坊”能够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与学术研讨的功能,为
谈老友李凌  ■周巍峙  我和李凌是1938年在延安认识的,那时候我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给吕骥、张震当助理员,李凌和贺绿汀他们当时都在那里拉小提琴。  李凌是个很和善、讲友情、讲团结的人,为人正直,胸怀广阔,从中央歌舞团到中央乐团再到中国音乐学院,是个从不空口说白话的实干家,所以大家把工作交给他都很放心。  李凌非常朴实勤奋,又心直口快,他的广东普通话虽然有时候讲不清楚,但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