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5月15日,“中匈音乐文化交流工作坊——中国与匈牙利民歌的亲缘关系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来自中、匈两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参加了本次活动。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匈牙利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研讨会推动了两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研究员主持,在发言中他希望“中匈音乐文化交流工作坊”能够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与学术研讨的功能,为今后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开展更为深入、广泛的合作奠定基础。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匈牙利艺术研究院西普什·雅诺什(Sípos János)先生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两位学者通过对本国传统音乐的梳理、比较和分析,在文化迁移的背景下,对中匈两国来自不同族群的民歌音乐进行了亲缘关系上的探讨。研讨会还邀请到了来自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纳达斯第·法妮·艾斯特爾(Nadasday Fanni Eszter),来自中国裕固族的钟玉梅和妥应杰、中国蒙古族的阿拉腾巴根、中国鄂温克族的阿莉曼等多位民歌艺术家进行了现场演唱。中国艺术研究院部分院领导和学者、中国音乐学院刘勇教授、民族出版社艾力肯副总编辑、匈牙利艺术研究院法尔卡什·阿达姆等多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参与了相关题目的讨论。
杜亚雄围绕中匈两国在语言和曲调上的共性特征,对我国多个民族的民歌和匈牙利“具有古代特征”的民歌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二者在音乐本体方面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和文献材料的梳理,加之对不同族群在语言、习俗的深入剖析,提出匈牙利古代民歌在基本面貌及文化脉络等方面的结论。在演讲的过程中,他穿插安排了五组民歌的比对演唱,每一组都由在曲调或结构上具有共性特征的匈牙利民歌和中国民歌构成,与会者通过现场聆听,更为直观的感受到了两国传统民歌所具有的重要关联。
西普什·雅诺什总结了近三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把握中匈两国民歌具有五声性曲调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将东欧到中国之间的区域进行了音乐版图划分,对不同族群的民歌曲调特征进行梳理和归纳。他还对匈牙利的语言属于芬-乌戈尔语族,而民间音乐与突厥人和其他具有五声音调的族群有关联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解读。
本次研讨会对中匈音乐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深度剖析,对今后中匈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交流提出了新视角、新问题和新方法。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音乐学界与匈牙利艺术研究院能够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联系,并使两国学术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夯实了基础。(施艺)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研究员主持,在发言中他希望“中匈音乐文化交流工作坊”能够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与学术研讨的功能,为今后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开展更为深入、广泛的合作奠定基础。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匈牙利艺术研究院西普什·雅诺什(Sípos János)先生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两位学者通过对本国传统音乐的梳理、比较和分析,在文化迁移的背景下,对中匈两国来自不同族群的民歌音乐进行了亲缘关系上的探讨。研讨会还邀请到了来自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纳达斯第·法妮·艾斯特爾(Nadasday Fanni Eszter),来自中国裕固族的钟玉梅和妥应杰、中国蒙古族的阿拉腾巴根、中国鄂温克族的阿莉曼等多位民歌艺术家进行了现场演唱。中国艺术研究院部分院领导和学者、中国音乐学院刘勇教授、民族出版社艾力肯副总编辑、匈牙利艺术研究院法尔卡什·阿达姆等多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参与了相关题目的讨论。
杜亚雄围绕中匈两国在语言和曲调上的共性特征,对我国多个民族的民歌和匈牙利“具有古代特征”的民歌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二者在音乐本体方面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和文献材料的梳理,加之对不同族群在语言、习俗的深入剖析,提出匈牙利古代民歌在基本面貌及文化脉络等方面的结论。在演讲的过程中,他穿插安排了五组民歌的比对演唱,每一组都由在曲调或结构上具有共性特征的匈牙利民歌和中国民歌构成,与会者通过现场聆听,更为直观的感受到了两国传统民歌所具有的重要关联。
西普什·雅诺什总结了近三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把握中匈两国民歌具有五声性曲调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将东欧到中国之间的区域进行了音乐版图划分,对不同族群的民歌曲调特征进行梳理和归纳。他还对匈牙利的语言属于芬-乌戈尔语族,而民间音乐与突厥人和其他具有五声音调的族群有关联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解读。
本次研讨会对中匈音乐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深度剖析,对今后中匈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交流提出了新视角、新问题和新方法。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音乐学界与匈牙利艺术研究院能够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联系,并使两国学术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夯实了基础。(施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