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去理解和认识现象的本质,便一定会给学生思维发展带来巨大的帮助。对提高理科学习的效果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培养;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90-01
很多从事理科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对于一道并不复杂的题目,教室板演讲解后,练习中多次出现,也反复讲解,在考试中出现时仍有大量学生不会作答。除去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原因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理性思维。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何为理性思维?所谓理性思维,应该是等同于逻辑思维,即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演绎、推理、运算等具体操作,得出最终结论的一种合理化的思维方式。而现在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这也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理科学习水平较差。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这种思维发展的不平衡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小学的初等教育和初中的初级教育过度强调模式化教学,即老师将很多规律性的内容非常细致的总结出来,直接交待给学生,而省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例如我女儿现在初二,在物理教学中讲到透镜成像时,我看到她以书上直接记下的由老师总结出来的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要求学生直接按口诀做题,这的确达到了拿高分的目的,但同时也犯了一个错误,即省掉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也就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但如果老师讲完课后,能够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总结出规律,并能把结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2.学生只重视教材上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忽略了对知识面的拓展和对现实及自然现象的观察与理解,很多东西只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不能深入理解和分析,而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不能连续,或出现根本无法理解题意的情况。比如说,在讲到静电现象时,课本上用文字表达了什么是静电现象,学生无法理解到底什么是静电现象。这时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生活中,他们都看到了哪些静电现象?当孩子们玩气球时,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会粘起纸削;产生静电的头发会在没有风的情况下会飘起来等等。让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被学生忽略掉。学生注重课本,注重习题,而忘记了学习物理的本质所在。
3.学生对所学的基本公式或基本定理不能充分理解,而大量的生搬硬套,对于简单容易的题目可能还能够奏效,但对于复杂一点的,学生就不能顺利解答了,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学生不能理解题目本身、又不能理解基礎知识,应用上自然会不流畅,不能得心应手。例如,学生在学到浮力的计算公式时,很多学生会记住这样的公式:称量法:F浮=G-F,公式法:F浮=G排=p排V排g,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但是他们却无法理解为什么较大的船在海里不容易沉下去,而一块铁却能沉入大海,受力面积和重量在实际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呢?我个人认为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1.任何规律的给出过程都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要他们自己思考、总结,有条件的话加以验证,要有切实的体会,才能够充分理解,熟练应用。例如,在讲到电压、电阻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会产生哪些现象?’什么是电阻,电阻的存在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定理、公式,要活学活用。
2.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普读物和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留心观察,遇事要善于问为什么。并通过思考回答,得出结论。例如;为什么水放在热油里会烫到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水的沸点是多少,油的沸点是多少?了解了这两样物质的沸点,对于理解这样的现象就不难了。这样就达到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要鼓励学生加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看结果。
总之,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去理解和认识现象的本质,便一定会给学生思维发展带来巨大的帮助。对提高理科学习的效果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旭编著,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刘力编著,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培养;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90-01
很多从事理科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对于一道并不复杂的题目,教室板演讲解后,练习中多次出现,也反复讲解,在考试中出现时仍有大量学生不会作答。除去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原因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理性思维。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何为理性思维?所谓理性思维,应该是等同于逻辑思维,即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演绎、推理、运算等具体操作,得出最终结论的一种合理化的思维方式。而现在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这也必然会导致很多学生理科学习水平较差。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这种思维发展的不平衡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小学的初等教育和初中的初级教育过度强调模式化教学,即老师将很多规律性的内容非常细致的总结出来,直接交待给学生,而省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例如我女儿现在初二,在物理教学中讲到透镜成像时,我看到她以书上直接记下的由老师总结出来的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要求学生直接按口诀做题,这的确达到了拿高分的目的,但同时也犯了一个错误,即省掉了学生思考的过程,也就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但如果老师讲完课后,能够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总结出规律,并能把结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2.学生只重视教材上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忽略了对知识面的拓展和对现实及自然现象的观察与理解,很多东西只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不能深入理解和分析,而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不能连续,或出现根本无法理解题意的情况。比如说,在讲到静电现象时,课本上用文字表达了什么是静电现象,学生无法理解到底什么是静电现象。这时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生活中,他们都看到了哪些静电现象?当孩子们玩气球时,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会粘起纸削;产生静电的头发会在没有风的情况下会飘起来等等。让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被学生忽略掉。学生注重课本,注重习题,而忘记了学习物理的本质所在。
3.学生对所学的基本公式或基本定理不能充分理解,而大量的生搬硬套,对于简单容易的题目可能还能够奏效,但对于复杂一点的,学生就不能顺利解答了,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学生不能理解题目本身、又不能理解基礎知识,应用上自然会不流畅,不能得心应手。例如,学生在学到浮力的计算公式时,很多学生会记住这样的公式:称量法:F浮=G-F,公式法:F浮=G排=p排V排g,漂浮法:F浮=G物(V排﹤V物),悬浮法:F浮=G物(V排=V物),但是他们却无法理解为什么较大的船在海里不容易沉下去,而一块铁却能沉入大海,受力面积和重量在实际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呢?我个人认为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1.任何规律的给出过程都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要他们自己思考、总结,有条件的话加以验证,要有切实的体会,才能够充分理解,熟练应用。例如,在讲到电压、电阻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会产生哪些现象?’什么是电阻,电阻的存在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定理、公式,要活学活用。
2.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普读物和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留心观察,遇事要善于问为什么。并通过思考回答,得出结论。例如;为什么水放在热油里会烫到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水的沸点是多少,油的沸点是多少?了解了这两样物质的沸点,对于理解这样的现象就不难了。这样就达到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要鼓励学生加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看结果。
总之,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去理解和认识现象的本质,便一定会给学生思维发展带来巨大的帮助。对提高理科学习的效果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旭编著,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刘力编著,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