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还是“富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ai0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联从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每一位领导人上台后都会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斯大林上台伊始,就结束了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开始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又开始了“赫鲁晓夫改革”,接替赫鲁晓夫的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开启了“勃列日涅夫改革”,而1985年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最终没有让苏联走向强大,而是走向解体。那么,历届苏联领导人上台后为什么要对本国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这些政策是相互对立的还是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笔者认为,这些政策都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即苏联每一个国家领导人在国家经济建设上都面临着“强国”还是“富民”道路的选择,而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强国”之路,造成国进民退。本文就试图从“强国”还是“富民”的角度分析苏联历史上历次经济政策的变动原因,及对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形成一个比较认识与启示。
  关键词:政策;强国;富民
  一、 斯大林模式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所面临的形势是内为落后的农业国,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封锁。很显然,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改变在国际上所处的不利地位,成为斯大林等领导的当务之急。
  但如何强国呢,是沿着英国模式,先发展轻工业,积累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还是直接走工业强国之路,是斯大林面臨的选择。最终,斯大林选择的,是先走工业强国之路,也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模式是成功的,因为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37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并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中流砥柱。斯大林模式又是失败的,因为畸形的经济结构让苏联在重工业上十分强大,但是农业和轻工业却得不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状态,进而影响到了对政权的不满。斯大林强了国家,穷了人民,形成了国进民退的局面。
  二、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接替上台的赫鲁晓夫想改变苏联这种极端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态,于是启动了“赫鲁晓夫改革”——优先发展农业。最为典型的是大规模开垦荒地,在西伯利亚寒冷地区种植玉米。可以说,赫鲁晓夫对国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认识是正确的,但在思维定势上却依然是错误的,这就是放弃不了苏联要做社会主义霸主并和资本主义美国争霸的野心。
  最后,农业发展因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改革力度上又没有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模式,国际上和美国的争霸又处于了劣势,是人民生活没有改变,国家地位反而降低,在一片批评下,赫鲁晓夫下台。赫鲁晓夫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把强国放到了第一位,所以人民生活没有大的改善。
  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接替赫鲁晓夫的勃列日涅夫决意改变美苏争霸中苏联的劣势,于是穷兵黩武,更加注重军事工业的发展,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下风。但一个政权如果输了人民,赢了世界也还是会输。当勃列日涅夫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自鸣得意之际,人民生活已陷入极端贫穷,这个国家生产了每一个家庭都可以配备一台的坦克,却没有每顿饭能吃起的一块面包,而很显然,人民不能吃坦克。所以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还是强国大于富民,国进民退。
  四、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接任于国家危难之际,改革于世界形势变化之间,戈在1985年上台之后,先进行了经济改革,但因为没有对国情的正确认识,也因为改革的措施、力度、策略等的不当,所以经济改革没有成效,于是又转入政治领域提出“建立公开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结果给苏联人民的思想上带来了混乱,加上西方国家的推波助澜,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在摇摆中走向了瓦解。
  五、 中国对苏联模式的认识与反思
  纵观苏联历届领导人的经济建设,可以说走过了这样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即:国家集权→经济计划→军事强国→世界争霸。应该说,历届苏联最高领导人都被强国与争霸思维所绑架,因为要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进行强国,就势必要集中国家权力,对人民的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对国民财富进行统一的分配,所以到最后导致苏联成了军事上的巨人,经济上的瘸子,国家失去了正常走路的平衡性,政权大厦的倒塌成为了一种必然。这也说明,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中要平衡发展,不能只重视强国,而牺牲人民利益。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也和1922年刚刚成立的苏联一样,面临着复杂的内外形势,内为落后的农业国,外有美国的封锁与包围。再加上近代史上109年的列强侵略,所以毛泽东这一代领导人对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有比后来任何一届领导人更强烈的愿望,那么怎么能让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间内强大起来呢,很显然,中国采取了和苏联同样的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又同样面临着一个发展重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于是,中国从1953年到1956年进行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业和轻工业做牺牲,在国家权力的干预下,为重工业建设积累资金。
  中苏两国在经济建设道路上的不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深刻启示:即一个国家的发展,一定要平衡进行,千万不能穷兵黩武,不能争霸逞强,不能把一国人民的福祉绑架到国家的争霸野心中去,而是要综合平稳,要统筹兼顾,要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牺牲人民利益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历史上希特勒的德国是教训,发动二战的日本是教训,斯大林以来的苏联道路也是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作者简介:
  王丽蓉,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中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项目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的大胆尝试,它以项目作为引导,用任务形成认知驱动,在提高电子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是对项目教学法具体的应用与实施进行的详细阐述。  关键词:中职电子;项目教学法;改革;思路  项目教学的“灵感”来自于欧洲“劳动教育”思想,它最早的体现形式是“工读教育”和“合作教育”,之后伴随社会经济和信息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再只限于课文基础基础教育,还要帮助中学生激发思维能力,让学生具备灵活的语文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对于中学生的語文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传授作用,经常忽略了学生的成长发育。近几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关注的是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中学生;策略;思维能力  一、 前言  为了培养现代化的人才,教育要随着
摘要: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如今的社会已经不能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要改变以前“填鸭式”教学手段,运用“合作式”教育模式,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交流有沟通,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成为研究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能力。基于合作探究的前提下,本文根据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方法,通过研究给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手段,提高
摘要:“班班通”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活动,给教学带来了活力;它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法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班班通;数学教学;兴趣与热情;整合;价值及魅力  一、 “班班通”的涵义  “班班通”是学校每个教室创设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资源获取、知识显示的软硬件环
摘 要:近年来,在大生态理念的引领下,生态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以生态理念为引领,建设生态校园,推行生态管理,实施生态教育,打造生态式的幼儿园课程,倍受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青睐。因此,生态教育对幼儿园文化建设有何影响这一话题日渐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就生态教育对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从多方位、多角度作了阐述,其目的是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找准坐标,探明方向和道路
摘要:本文通过自建语料库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探究日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Pカラ、Q」「Pノデ、Q」与汉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因为P,所以Q”“P,所以Q”“因为P,Q”“P,Q”的对应关系和对译模式。结论为两个日语句式都是译成无标形式的倾向最强;两个日语句式在翻译倾向最弱的句式上倾向不同,「Pカラ、Q」句式为后空标形式,「Pノデ、Q」句式为全标形式。  关键词:因果关系;日汉对比;对译语料库  日
摘要: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示魅力的舞台,追求有魅力的教学,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愿景。“同题异构”,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而“同题异导”,别出心裁、不拘一格的教学导入设计,同样能使同一位老师面对不同的
摘 要:目前,随着国家和地方对水产养殖专业卓越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卓越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并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本文总结了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工作,旨在探索我国农业高等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水产养殖;卓越人才培养;高等院校  我国教育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现象。学生的任务就是将老师教导的理论、方法熟记于心,思想受
摘 要:邓小平曾说过“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创新能力对于教育来讲可以说是教育的翅膀,创新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讲是极其重要的。现如今,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对于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缺乏的,很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书本的知识,而不能真正的领悟到其中的创新思维,其实书本是死的,书本中包含的创新思维是活的,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呢,其实原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本文
摘要:如何引领孩子们步入课外阅读的深处,回归到一种更朴实、更科学,与儿童天性更为切近的阅读状态中呢?窃以为,兴趣激发不可或缺,方法迁移不可或缺,自主自悟不可或缺,以此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  关键词:兴趣激发;方法迁移;自主自悟  小学语文阅读常常由课内到课外,由学到用,由理论到实践。在这条拓展之路上,由于师生阅读理念的不同,自然呈现出不同的阅读风貌,其阅读效果也不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