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及意义

来源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o521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先秦至秦汉时期,世代生活在岭南地区的骆越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或遗物,这是骆越人民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正是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骆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铭刻着骆越社会发展的印记,见证了骆越人民的智慧和开创精神,叙述着骆越文化与百越乃至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开展对骆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阐明保护的对象与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骆越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意义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5.015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5-0078-04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骆越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或遗物。这些地上或地下的文化遗存或遗物,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至今仍保存在古代骆越生活的大地上。它承载着骆越人民的智慧与追求,铭刻着骆越历史发展的印记,叙述着骆越人民披荆斩棘、不懈开拓的历程,见证了骆越社会的发展,为研究骆越历史文化的发展,揭示骆越及其文化与百越乃至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因此,开展对骆越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明确保护的对象与范围,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路径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骆越文化遗产的保护
  骆越是世代居住生活在岭南西部地区的古老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骆越人民创造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或遗物,丰富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或遗物,历经沧桑岁月,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是古代骆越人民留下的一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开展对骆越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需要对其文化遗产的归属问题进行界定。按照历史上骆越分布区域的属地问题,可分四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已建立了国家政权,包括商朝、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但是,这一时期建立的国家,无论是商周王朝,还是春秋战国各地建立的国家,都属地方侯国或方国性质,都是在中原地区的特定区域的国家,其势力也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尚未形成大一统的国家政权。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历代国家的势力都或多或少延伸至或影响及岭南地区,特别是与岭南毗邻的楚国,其势力曾一度达到岭南北部地区,并且岭南与中原也有了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但其势力并未深入骆越人居住的岭南西部地区。此时的骆越社会,尚处于部落或部落联盟或已建立了若干方国,出现了青铜冶铸业和青铜文化。二是秦汉至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率兵横扫各地方诸侯国,建立了秦王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调遣50万大军,开始了统一岭南的战争。经过四年“不解甲驰弩”的浴血征战,于公元前214年统一了岭南,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包括骆越分布区在内的岭南地区归属秦朝统一管辖。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至宋代,骆越及其后裔分布的岭南地区皆属统一的中央封建王朝所管辖。三是宋代时,北方契丹民族大举南下,宋王朝调遣重兵设防,无力南顾,广西边防兵力空虚。越南李朝政权乘机崛起,屡屡派兵侵犯广西边境,大将李常杰曾一度率兵攻陷邕州。当时越南李朝虽然仍属中国藩属国,但事实已经独立,并且为宋王朝所默认。这种状况历经元、明、清,直到法国占领越南。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后,古代骆越分布区域跨越中国和越南,骆越文化遗产分属中国和越南。因此,中国、越南两国应合作开展骆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相继在骆越故地调查发现了一系列骆越时代的文化遗址,包括居住遗址、城址、窑址和墓葬,并且对一系列重要遗址或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批青铜器、陶器、瓷器、玉石器;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两岸还发现了80多处规模宏大、图像众多、风格独特的岩画。这些发现,为研究骆越历史,揭示其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实物和形象资料。
  骆越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
  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骆越故地(包括今中国、越南)考古发现和发掘的各类遗址和出土遗物,包括各种居住遗址、城址、窑址、冶炼遗址、古墓葬、古岩画、石刻及其出土众多的各种遗物等。这些遗存或遗物,是骆越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通过对考古调查发现或发掘出土的各类遗存和出土遗物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可以窥见骆越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面貌,揭示其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特点,阐明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学术和当代认知民族发展历史、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发展文化旅游、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上述遗址、城址、墓葬、岩画及其出土遗物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建造技术、制作工艺、社会功能、艺术特征、生活习俗、祭祀仪式及其蕴含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此外,通过岩画、铜鼓装饰的花纹图案等反映的骆越音乐舞蹈、语文文字以及文献记载的骆越神话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
  物质文化是载体,也是母体,非物质文化附着或蕴含于物质文化母体之上,因此保护的重点是物质文化。因为物质文化(包括各類遗址和遗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极易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一旦受到破坏,就难以恢复而不复存在,其重要的多重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二、保护意义
  骆越两千多年的发展史,是由考古发现的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一幅幅精彩的岩画、一件件古朴的陶器和石器、一件件精致的玉器、漆器、木器、滑石器、纺织器等构成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件遗存,真实地反映骆越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信仰,其中储存着丰富的骆越历史文化信息,铭刻着骆越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记,凝聚着骆越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精神,蕴含着骆越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是古代骆越人民留下的宝贵文化资源与精神财富,也是研究骆越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一)有利于摸清骆越文化遗产的家底,有针对性开展保护工作
  骆越族从商周至秦汉时期一直居住生活在我国岭南西部地区,时间长达1 8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骆越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骆越故地上究竟保存有多少文化遗产,调查发现了哪些文化遗存,其分布于哪些区域,哪些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又怎么样,对此,以前从未进行过专题研究,所以尚未有学者对骆越文化遗产作过全面、整体性的甑别、认定、梳理、统计和揭示。因此,通过开展本问题的研究,首先要对分布于中、越两国境内的骆越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大盘点,摸清骆越文化遗产的家底,分析和揭示各类文化遗产特点,既可为有针对性开展对骆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开展骆越历史研究,揭示骆越文化面貌提供翔实的实物资料。
  (二)有利于骆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骆越文化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骆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体现骆越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凝聚着骆越人民智慧和创造精神,蕴含着骆越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之根,创新民族文化之源,保护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通过对骆越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全面梳理,分析和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不足及原因,揭示其蕴含的潜力,提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的方法、路径和对策措施,创新模式、完善机制、提升水平、加快发展,实现骆越文化遗产利用的新突破。
  (三)有利于丰富与拓展中华民族史研究
  中国古代民族主要是由北狄、南越(南蛮)、东夷、西戎及华夏等五大族系及分布区构成,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源。骆越属古代南方百越族群,分布于岭南西部,中心区在今广西西南部地区,远端至今越南北部河内一带,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分布最偏远的一支。骆越及其文化同百越族群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与中原文化关系也十分密切。先秦时期,居住在岭南西部的骆越人与中原及商周王朝已有联系和交往,商周时期,其影响力已“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江汉》)。岭南越人时常向商周王朝奉献地方土特珍品。正如《逸周书·王会解》卷云:“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商周王朝则以青铜礼器回赠。中原文化通过湘桂走廊,传入岭南地区。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郡县,骆越族及居住地为秦王朝统一管辖。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将秦始皇设置的三郡分析为九郡,骆越地区属郁林、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等郡管辖。作为我國古代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骆越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为缔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开展骆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可以丰富与拓展中华民族史的研究。
  (四)有利于增进人们对骆越历史及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骆越历史及其创造的文明成果知之不多,对古代骆越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其价值亦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左江花山岩画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媒体加大了对壮族先民骆越人的宣传。骆越是壮族先民,创造了别具特色、影响深远的花山岩画文化、铜鼓文化、稻作文化等,骆越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作出重要贡献。随着骆越文化系列课题研究的持续开展,建构骆越民族历史,还复骆越民族的历史事实,阐明骆越文化与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及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骆越文化遗产的权属,关系到掌握骆越文化话语权和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开展骆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有利于增进人们对骆越文化地位、作用、价值的认识,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保护骆越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五)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
  大量的遗址、城址、墓葬、岩画及出土文物,是骆越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骆越文化遗产的主体部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通常采用的方法,一是对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代表性遗址、城址、墓葬和岩画等文化遗存的原貌进行整体性保护,即考古工作者对遗址、城址、墓葬的发掘,揭示了遗址、城址、墓葬的形制、结构与面貌,在其遗址上修建遮挡风雨的棚式建筑及配套设施,建成博物馆式,供游人参观。二是在博物馆举办骆越文物专题展览,选择有代表的出土文物进行展示,例如广西博物馆曾举办“瓯骆遗粹”常设展览。三是出版骆越文化遗产图册,将最有代表的骆越文物荟萃于图册中。四是拍摄骆越文化遗产专题片,宣传骆越文化遗产的特点、价值与风貌。五是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电视台、校园、论坛等开展骆越文化遗产专题讲座,阐明骆越民族为世界文明和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的历史性贡献。通过各种形式,向世界展示特色鲜明的中国古老的骆越文化。
  (六)利用跨境骆越文化资源,开展与越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中越睦邻友好关系
  理清分布于中、越两国境内的骆越文化遗存,探索中、越两国开展骆越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探讨两国联合开展骆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形式、方法和路径,通过骆越文化遗产这一纽带,利用先辈们开创和留下的文化遗产资源,建立骆越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骆越文化遗产展览,开展骆越文化跨境专线体验游等形式,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越两国传统的睦邻友好关系。
  责任编辑:郑   好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广西山区玉米不同双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找出最佳双行种植模式,为广西山区玉米合理和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玉米主推品种正大999、正大619和玉美头105为供试材料,于2011年在广西3个有代表性的玉米产区进行玉米不同双行种植模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用三个玉米品种产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地点间产量差异显著,品种和种植方式的互作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种植方式之间差异极显
期刊
摘要:为探索不同土壤改良剂产品对酸性土壤的改良及增产效果,在平乐县有机质提升酸性土壤改良项目区,使用石灰、石灰石粉、商用土壤调理剂进行土壤改良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酸性稻田施用石灰、石灰石粉,商用土壤调理剂1号、商用土壤调理剂2号,能提高土壤有机质2-5 g/kg、土壤pH值0.1-0.2,可作为土壤改良剂产品进行酸性土壤改良;在酸性稻田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施用石灰、石灰石粉、商用土壤调
期刊
摘要: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等进行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4c的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研究结果: 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4c的菌体中分离得到4个代谢产物,经波谱解析,分离得到的4个化合物分别为: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 (1)、 3 -羟基-2-甲基苯酸 (2)、3,4-二氢-8-羟基-3-甲基-1H-2-苯吡
期刊
摘要:将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pH测定结果与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是平乐县水稻土酸化严重。本文分析了平乐县水稻土酸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对策。  关健词:水稻土;酸化;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1-0020-02  平乐县2008年被列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根据项目的要求,在全县稻田采集了
期刊
摘要:为探讨桂西南地区木薯高产高效生产适宜的施肥方法,2012年在广西平果县开展了木薯肥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可实现木薯高产、节本、增效的目的,适当增施氮肥更能明显地提高木薯产量,当地木薯生产以施纯氮肥270kg/hm2、磷肥60kg/hm2、钾肥120kg/hm2的施肥配方比较理想,同时,加施硼肥15kg/hm2,锌肥22.5kg/hm2,能达到更好的高产、节本、增效的目的。 
期刊
摘要:通过甘蔗田间试验对减量施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的增产和增收的效应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甘蔗的高效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农民常规施肥量的基础上减少45%肥料及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均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减量施肥的产量达到97.54t/hm2,增产6.99%,利润增加8574元/ hm2;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的蔗茎产量达到115.29t/hm2,增产26.46%,利润增加137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百色市农村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百色市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治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防治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1-0081-03  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
期刊
摘要:移民的心理适应就是移民对于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认同感和满意度。移民的心理适应不仅与其自身有关, 还关系到整个移民工作的成败与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北闸移民村入户调查, 从移民主体的角度, 在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对移民心理适应的状况进行考察,形成结论是:移民在经济活动方面契合度高,生活方式方面契合度持平,社会交往方面契合度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当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基础,对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启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建构中,协商民主先于选举民主实现并发挥作用,贯穿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及其建构过程,内生于当时政治制度之中。  关键词:协商民主;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oi:10.3969/j.issn.1009-03
期刊
摘 要:铜鼓音响的好坏,直接影响铜鼓本身的价值。原始调音法指铜鼓铸成以后,通过药物淬火、冷锤敲打、刮削鼓壁等三个步骤调音的方法。发展到冷水冲型铜鼓的时候,在两对鼓耳之间另设一对半环小耳,在胸部和足部的内壁相对两边也设一对或二对半环小耳,在这种半环小耳上悬挂附件来控制音响。到北流型、灵山型铜鼓时,调音的方法又有所不同,主要是采用改变鼓面厚度的办法,将鼓面背部铲薄,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关键词:铜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