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咖啡这黑色的旋风从阿拉伯蔓延开来,它快乐缥缈的香气在17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和宗教领域备受推崇。绅士们喜欢在咖啡屋谈政治、聊文学,上一口和下一口咖啡之间,把时间留给了语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拷贝巴黎风格的奢华咖啡馆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一夜之间遍布法租界的大街小巷。在当时,喝咖啡是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才会有的生活乐趣。位于虹口多伦路的公啡咖啡馆,就见证了“左联”文士的风采。多少生动有趣的情节,从这个都市中的“公共空间”蔓延出去,变成街知巷闻的佳话。
周立波在他的海派清口里生动展现了上海人“喝咖啡”的文化 ——“阿拉上海人是吃咖啡长大的”。的确,很多老上海人都有喝咖啡的习惯,而那些老上海的咖啡馆在老咖啡客的生命里也是具体的,是怀旧的。在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里,也有太多与“咖啡”有关的场景,如“老大昌的门里传出浓郁的巴西咖啡的香气,更是时光倒转”。又比如康明逊说他这几个月来好像只在做一件事,就是排队。上午九点半到中餐馆排队等吃饭,下午四点再到西餐社排队等吃饭,有时是排队喝咖啡……
现在,很多老上海咖啡馆都“黯然退场”。“在精致与浮华背后,带着现实与浪漫情调”的感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让许多热衷海派生活的老咖啡客欷歔不已。因为在现在很多的洋咖啡馆里找不到那种海派的、性感的泡咖啡馆的感觉。那不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正慢慢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
老咖啡馆,旧时梦
对于咖啡馆来说,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年代,这也是一个告别的年代。
说到喝咖啡、吃西餐,在老上海的心中,一定会有那么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如红房子西餐厅、红宝石面包房、东海咖啡馆等。但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近年来,一批老上海的西餐社、咖啡馆或改建或搬迁,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位于南京东路的东海咖啡馆2009年搬迁后,这个曾经带给几代人“欢乐”的海派咖啡馆也告别了我们。东海咖啡馆1934年开门迎客,作为上海第一家咖啡店,记录着上海人喝咖啡的历史。东海咖啡馆,最早是苏籍犹太人开设的马尔斯咖啡馆,解放以后更名为东海咖啡厅。它的每一杯咖啡都坚持用玻璃器皿现煮而成,特有的小壶现煮咖啡不仅口味纯正,价格也不贵,咖啡冰淇淋、可可小方、蝴蝶酥,也是很多人的“最爱”,几十年的味道“始终如一”。
衡山路1号的衡山咖啡馆是“文革”以后上海开设的第一家咖啡馆,它诞生于1985年。据说那里的咖啡只有两种,清咖或奶咖。咖啡豆是市百一店买来的,用电动的咖啡机煮,价格也极便宜。它的名气曾经很大,但如今,衡山路1号已经变成其他店铺,昔日的咖啡馆成了物是人非的见证。
老电影咖啡馆位于多伦路名人街上的一栋老式洋房里,门口是露天的咖啡座,走进去,另有一番天地。陈旧的摆设、沙沙流转的胶片、老式的唱片机,令人突然有些迷失起来,所有这一切,就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在这家咖啡馆里,哪怕一件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玩意儿,都能跟“老上海”扯上关系。
老电影咖啡馆2000年开业至今,已经有11个年头了,尽管中间有过几次装修,但老上海的风格未曾改变。馆主陈九是一个老上海,同时也是一名老电影的忠实爱好者,馆内收藏了1000多部老电影,还有馆主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各种古玩。此外,馆内还收藏了数百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杂志原件、影印本和上千册影视专业图书。你只要点一杯咖啡,就能在这里免费参观,也可以免费看一部《摩登时代》或是《马路天使》。在一杯咖啡的时间里,咖啡客们可以静静品味一段悠长的历史。斑驳的老虎窗和旧风扇仿佛向你诉说那过往的岁岁年年, 它将你的思绪拉回老上海,仿佛时光已倒流了70年。即使你不曾经历过那个年代,但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也有一种原汁原味老上海的感觉。
天气晴好的午后,这里经常会有一些时髦的老太太坐在咖啡馆里,点上一部老电影,喝一杯咖啡,吃一块小西点,如此惬意的场面本身就像是一幅画。
洋咖啡馆,今日情
你知道NOCO族吗?NOCO族就是“No Office,Cafe Office”,这是一个新名词,人们把这些在咖啡馆里一边喝咖啡一边办公的人称为 NOCO族。谈事情在咖啡馆,工作在咖啡馆,生活在咖啡馆。他们懂得充分利用咖啡馆免费网络和幽雅情调的资源,在咖啡馆里办公、商务会谈。每一家咖啡馆都是他们的办公室。
在1933老场坊里,有一间小咖啡馆可以让大家坐上F1车手的驾驶座。他们家那些时尚的红黑皮革F1驾座,让Ann Cafe从上海星星点点的咖啡馆中脱颖而出。据说这些椅子每把要8000元左右。咖啡馆的主人是狂热的F1迷,当初开咖啡馆的初衷:为什么不让大家在一把很贵的椅子上,喝一杯不贵的咖啡,来消磨时光呢?
位于进贤路口的Citizen Cafe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拷贝巴黎风格的奢华咖啡馆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一夜之间遍布法租界的大街小巷。在当时,喝咖啡是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才会有的生活乐趣。位于虹口多伦路的公啡咖啡馆,就见证了“左联”文士的风采。多少生动有趣的情节,从这个都市中的“公共空间”蔓延出去,变成街知巷闻的佳话。
周立波在他的海派清口里生动展现了上海人“喝咖啡”的文化 ——“阿拉上海人是吃咖啡长大的”。的确,很多老上海人都有喝咖啡的习惯,而那些老上海的咖啡馆在老咖啡客的生命里也是具体的,是怀旧的。在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里,也有太多与“咖啡”有关的场景,如“老大昌的门里传出浓郁的巴西咖啡的香气,更是时光倒转”。又比如康明逊说他这几个月来好像只在做一件事,就是排队。上午九点半到中餐馆排队等吃饭,下午四点再到西餐社排队等吃饭,有时是排队喝咖啡……
现在,很多老上海咖啡馆都“黯然退场”。“在精致与浮华背后,带着现实与浪漫情调”的感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让许多热衷海派生活的老咖啡客欷歔不已。因为在现在很多的洋咖啡馆里找不到那种海派的、性感的泡咖啡馆的感觉。那不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正慢慢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
老咖啡馆,旧时梦
对于咖啡馆来说,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年代,这也是一个告别的年代。
说到喝咖啡、吃西餐,在老上海的心中,一定会有那么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如红房子西餐厅、红宝石面包房、东海咖啡馆等。但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近年来,一批老上海的西餐社、咖啡馆或改建或搬迁,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位于南京东路的东海咖啡馆2009年搬迁后,这个曾经带给几代人“欢乐”的海派咖啡馆也告别了我们。东海咖啡馆1934年开门迎客,作为上海第一家咖啡店,记录着上海人喝咖啡的历史。东海咖啡馆,最早是苏籍犹太人开设的马尔斯咖啡馆,解放以后更名为东海咖啡厅。它的每一杯咖啡都坚持用玻璃器皿现煮而成,特有的小壶现煮咖啡不仅口味纯正,价格也不贵,咖啡冰淇淋、可可小方、蝴蝶酥,也是很多人的“最爱”,几十年的味道“始终如一”。
衡山路1号的衡山咖啡馆是“文革”以后上海开设的第一家咖啡馆,它诞生于1985年。据说那里的咖啡只有两种,清咖或奶咖。咖啡豆是市百一店买来的,用电动的咖啡机煮,价格也极便宜。它的名气曾经很大,但如今,衡山路1号已经变成其他店铺,昔日的咖啡馆成了物是人非的见证。
老电影咖啡馆位于多伦路名人街上的一栋老式洋房里,门口是露天的咖啡座,走进去,另有一番天地。陈旧的摆设、沙沙流转的胶片、老式的唱片机,令人突然有些迷失起来,所有这一切,就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在这家咖啡馆里,哪怕一件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玩意儿,都能跟“老上海”扯上关系。
老电影咖啡馆2000年开业至今,已经有11个年头了,尽管中间有过几次装修,但老上海的风格未曾改变。馆主陈九是一个老上海,同时也是一名老电影的忠实爱好者,馆内收藏了1000多部老电影,还有馆主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各种古玩。此外,馆内还收藏了数百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杂志原件、影印本和上千册影视专业图书。你只要点一杯咖啡,就能在这里免费参观,也可以免费看一部《摩登时代》或是《马路天使》。在一杯咖啡的时间里,咖啡客们可以静静品味一段悠长的历史。斑驳的老虎窗和旧风扇仿佛向你诉说那过往的岁岁年年, 它将你的思绪拉回老上海,仿佛时光已倒流了70年。即使你不曾经历过那个年代,但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也有一种原汁原味老上海的感觉。
天气晴好的午后,这里经常会有一些时髦的老太太坐在咖啡馆里,点上一部老电影,喝一杯咖啡,吃一块小西点,如此惬意的场面本身就像是一幅画。
洋咖啡馆,今日情
你知道NOCO族吗?NOCO族就是“No Office,Cafe Office”,这是一个新名词,人们把这些在咖啡馆里一边喝咖啡一边办公的人称为 NOCO族。谈事情在咖啡馆,工作在咖啡馆,生活在咖啡馆。他们懂得充分利用咖啡馆免费网络和幽雅情调的资源,在咖啡馆里办公、商务会谈。每一家咖啡馆都是他们的办公室。
在1933老场坊里,有一间小咖啡馆可以让大家坐上F1车手的驾驶座。他们家那些时尚的红黑皮革F1驾座,让Ann Cafe从上海星星点点的咖啡馆中脱颖而出。据说这些椅子每把要8000元左右。咖啡馆的主人是狂热的F1迷,当初开咖啡馆的初衷:为什么不让大家在一把很贵的椅子上,喝一杯不贵的咖啡,来消磨时光呢?
位于进贤路口的Citizen C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