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内容艰深,因此,文言文的教学,要千方百计点燃学习者的兴趣,使学生能饶有兴致地学习。无锡市江阴北大街小学郑军是一位专职科学教师,他人文底蕴深厚,对语文教学情有独钟,所以时常在课堂上客串语文教师的角色。前不久,郑老师节选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文言文教学。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节课的总体特点,我觉得“好玩”颇为合适。李振村先生在《把语文教得“好玩”一些》一文中说:“老师应该把语文教得‘好玩’一些,少一些繁琐分析,多一些情感体验;少一些成人面孔,多一些童心童趣;少一些机械训练,多一些趣味活动。”如此“好玩”的语文课堂想必是令人向往的。在此,试着谈谈郑老师是如何营建“好玩”的文言文课堂的。
一、善于设置悬念
悬念,是人们对文艺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想一探究竟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高明的语文教师总是擅长于在课堂上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兴趣倍增,欲罢不能。
郑老师在领着学生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时,先后抛出了六大问题:1.贵为上卿的蔺相如最初是什么身
份?2.蔺相如的主人缪贤是在什么情况下向赵王举荐他的?3.蔺相如凭什么被主人缪贤举荐?4.蔺相如凭什么成为出使秦国的不二人选?5.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又凭什么一再被提拔?6.《廉颇蔺相如列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六个问题,从部分到整体,抽丝剥茧,层层剥笋,经郑老师的精心编织,有效地推动着学生在“生疑—释疑”的多次循环往复之中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
二、巧于比喻类比
语言艺术超拔的教师总是会通过一些修辞方法把深奥、抽象的内容教得浅显、传神、妙趣横生。郑老师的课堂上,比喻、类比的方法俯拾皆是,且运用巧妙,增强了教学语言的魅力和价值。
运用熟知的事物作比。课始,郑老师即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要读未经改写、保持了作者本色和风貌的版本。至于是何缘故,郑老师则以“酒”说事——“这就如同喝酒要喝原浆酒一样,不勾不兑的才会香气醇厚,回味悠长”。当讲到学文言文的好处时,郑老师又以“钥匙”作比,说“学好了文言文就像掌握了一把万能的钥匙。眼下,可以打开语文学习快速通道之门;日后,可以进入中华文明宝库”。
运用已有的储备作比。《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蔺相如的主人缪贤因负罪欲亡赵走燕。缪贤做此打算是因为曾随赵王一起在边境上与燕王会晤,燕王当时见到缪贤无比热情,主动示好。蔺相如闻听主人之言竭力制止,说当初燕王表示友好只不过是看在赵国强大且赵王赏识缪贤的份上,如今,时过境迁,燕王态度肯定会不一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郑老师调动了学生的旧有知识,这样启发:“缪贤曾经受到燕王的礼遇,那是沾了赵王的光。就好像‘狐假虎威’的故事中,百兽见到一狐领着一虎走过,吓得仓皇逃跑,它们怕的是走在前面的狐狸吗?错啦!是老虎啊!如今,少了赵王的庇护,缪贤再去燕国走一趟试试!缪贤啊!别被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
运用现实的学情作比。《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缪贤,系赵宦者令,门下食客三千,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却单单力荐蔺相如出山。这于学生而言,有几分费解。巧的是,讨论到此内容时,正好有一个叫黄曼茜的同学完美地回答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为了化解学生内心的迷惑,长于现场驾驭的郑老师随即就地取材,如技法嫻熟的演员一般“现挂”了一回:“郑老师教几个班的科学课,无法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可黄曼茜我却认识,为什么?因为她突出呀!”闻听此言,学生终于豁然开朗。
三、长于情感调控
有研究认为:认知过程是与情意过程相联系的。情感系统始终影响着认知系统,或促进或干扰。郑老师以自身的实践确认了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印证了“暖认知”的巨大作用。
激励饱含真情。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颇为独特。当学生齐声诵读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负荆请罪”时,郑老师说:“难得听到六年级的学生把古文读得这么好,建议你们的语文老师把你们读书的声音录下来做个纪念。在我的汽车上,就有我们班小朋友朗读《木兰诗》的音频,可好听呢!”很少会有老师觉得学生的读书声有如天籁,更鲜有人会将之录下来作为车载音乐播放欣赏。郑老师此时的提议对学生而言,确是无上的荣光与褒奖。
链接指向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养分是教师的高明之举。因为它比只埋首于故纸堆里的学习方式鲜活生动、顺应天性。郑老师在介绍
一、善于设置悬念
悬念,是人们对文艺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想一探究竟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高明的语文教师总是擅长于在课堂上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兴趣倍增,欲罢不能。
郑老师在领着学生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时,先后抛出了六大问题:1.贵为上卿的蔺相如最初是什么身
份?2.蔺相如的主人缪贤是在什么情况下向赵王举荐他的?3.蔺相如凭什么被主人缪贤举荐?4.蔺相如凭什么成为出使秦国的不二人选?5.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又凭什么一再被提拔?6.《廉颇蔺相如列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六个问题,从部分到整体,抽丝剥茧,层层剥笋,经郑老师的精心编织,有效地推动着学生在“生疑—释疑”的多次循环往复之中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
二、巧于比喻类比
语言艺术超拔的教师总是会通过一些修辞方法把深奥、抽象的内容教得浅显、传神、妙趣横生。郑老师的课堂上,比喻、类比的方法俯拾皆是,且运用巧妙,增强了教学语言的魅力和价值。
运用熟知的事物作比。课始,郑老师即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要读未经改写、保持了作者本色和风貌的版本。至于是何缘故,郑老师则以“酒”说事——“这就如同喝酒要喝原浆酒一样,不勾不兑的才会香气醇厚,回味悠长”。当讲到学文言文的好处时,郑老师又以“钥匙”作比,说“学好了文言文就像掌握了一把万能的钥匙。眼下,可以打开语文学习快速通道之门;日后,可以进入中华文明宝库”。
运用已有的储备作比。《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蔺相如的主人缪贤因负罪欲亡赵走燕。缪贤做此打算是因为曾随赵王一起在边境上与燕王会晤,燕王当时见到缪贤无比热情,主动示好。蔺相如闻听主人之言竭力制止,说当初燕王表示友好只不过是看在赵国强大且赵王赏识缪贤的份上,如今,时过境迁,燕王态度肯定会不一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郑老师调动了学生的旧有知识,这样启发:“缪贤曾经受到燕王的礼遇,那是沾了赵王的光。就好像‘狐假虎威’的故事中,百兽见到一狐领着一虎走过,吓得仓皇逃跑,它们怕的是走在前面的狐狸吗?错啦!是老虎啊!如今,少了赵王的庇护,缪贤再去燕国走一趟试试!缪贤啊!别被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
运用现实的学情作比。《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缪贤,系赵宦者令,门下食客三千,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却单单力荐蔺相如出山。这于学生而言,有几分费解。巧的是,讨论到此内容时,正好有一个叫黄曼茜的同学完美地回答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为了化解学生内心的迷惑,长于现场驾驭的郑老师随即就地取材,如技法嫻熟的演员一般“现挂”了一回:“郑老师教几个班的科学课,无法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可黄曼茜我却认识,为什么?因为她突出呀!”闻听此言,学生终于豁然开朗。
三、长于情感调控
有研究认为:认知过程是与情意过程相联系的。情感系统始终影响着认知系统,或促进或干扰。郑老师以自身的实践确认了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印证了“暖认知”的巨大作用。
激励饱含真情。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颇为独特。当学生齐声诵读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负荆请罪”时,郑老师说:“难得听到六年级的学生把古文读得这么好,建议你们的语文老师把你们读书的声音录下来做个纪念。在我的汽车上,就有我们班小朋友朗读《木兰诗》的音频,可好听呢!”很少会有老师觉得学生的读书声有如天籁,更鲜有人会将之录下来作为车载音乐播放欣赏。郑老师此时的提议对学生而言,确是无上的荣光与褒奖。
链接指向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养分是教师的高明之举。因为它比只埋首于故纸堆里的学习方式鲜活生动、顺应天性。郑老师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