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学生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模式,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旧方法,通过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新时代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课堂模式
笔者从教高中多年,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怕学高中物理,觉得高中物理难学,尤其是刚进高中的学生,感觉与初中物理完全不同,初中物理课都很容易听懂,考试也可以轻松拿高分,而高中物理反而不知所措,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很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带活课堂,把知识点合理的安排到课堂里面,让学生去理解去掌握,这是每位教师需要去花心思去考虑的一件重要事情。笔者认为课堂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一、兴趣式导入,故事式展开
一堂课的好坏,其实主要是看上课之初,是否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教师语言平淡,平铺直叙的讲课,学生听起来也是软锦锦的,自然也调不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学生能听多认真,大部分学生可能在与睡觉作斗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注意力无法集中,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了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并且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重点,时而如暴风骤雨,时而如小桥流水。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2.把物理教学中的知识点贯穿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中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如:在讲到近日点的速度与远日点的速度时,笔者是向学生这样解释的:近日点,那是靠近太阳的地方,很热很热,就像有一把火在屁股后面烧,所以得赶快跑,而在远日点,山高皇帝远,日子过得比较惬意,慢慢过,所以在近日点的速度比远日点的速度要快,这样学生一辈子都能理解了。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比如讲万有引力与航天时,通过那些古代的物理学家从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托勒密到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哥白尼以及到第谷,再到开普勒研究出的三定律,都有采用故事式的形式,一步一步的让学生了解那个物理过程,或是讲点野史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二、引导式分析,例题式讲解
分析完知识点,主要是通过例题来强化知识点的学习以及教学生如何去应用知识点来达到解题的目的,所以选择例题很重要,并且尤其是要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的程度,让学生不知不觉去掌握已学的知识点,如果首先就讲的比较难,学生很难适应,从而也容易分心,如讲到功的应用例题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从初中简单的开始,然后再逐步加难,第一步: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了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F,并且在拉力的
作用下发生了的位移为L,所以拉力F做的功为W=FL,第二种情况,是粗糙的水平面,求合力做的功,W=(F-f)•L,第一步,基本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来源于初中的基本知识,于是开始高中的加点难度,把力调成有一个角度的。
第二步:当力F的方向与运动成某一角度时,先引导学生去把力分解,分析主要是F的分力F1做功,得出W=FcosθL,θ为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第二种情况,仍然是变化粗糙的水平面,要求总功,也就是要求合力做的功,加一个摩擦力做功,此时学生是最容易出错的,很容易把摩擦力计算为F阴=μmg,忽略了F向竖直向上的分力的存在。在这里教师要作重点的强调,正确的合力做功为W合={Fcos - μ(mg+ Fsinθ)}•L,通过以前的力学分析逐步提高了学生理解做功计算的难度。
第三步,可以再把力学分解加难些,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移动了距离L,求F所做的功?在中学阶段,学生比较怕的是斜面问题,在讲这种类型的时候,重要要讲力的分解,把F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力,再结合功的定义,主是做功的是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所以分解力F,得到沿斜面向上的力为Fcosθ,得到做功为W=Fcosθ•L,第二种情况,如果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所受合外力做的功,同样面临的问题,学生在此时,摩擦力最容易搞错,大部分同学会把F在竖直方向的分力忘记和下滑力忘记,正确的是W合={Fcosθ-mgsinθ-μ(mgcosθ+Fsinθ)}•L
这样通过功的应用,不仅把力的分解重新温习了一次,还加深了功的计算。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逐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并容易加深物理的一体化思维。
三、目的式巩固,分组式抽查
前面两部分,主要是讲教师如何把知识点讲透,讲深,现在主是要如何让学生消化,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就应把知识点应用到练习题上,有很多教师把每一节课的完整度作为评价上好一节课的标准,其实笔者觉得并不然,笔者每讲一个知识点时,总会设计一些例题,第一个代表性的笔者分析出来,第二个就请学生到黑板上去解答出来,当场点评,也就是能让学生自己解答出来的,就会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答,尤其是晚自习,很多教师白天教学是满堂灌,晚上也是讲个不停,生怕自己没有讲全,可是效果不理想,就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觉得学生天资不行或是不勤劳。其实,笔者觉得也不尽然,晚上应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让其漫无目的这里看看,那里翻翻,应让学生有目的性,每一节自习要有任务,然后要检查,现在每个班人数比较多,不能全部检查,这样的话,教师的负荷会大大加强,那样效果再好,也执行不下去,采用抽查的方式,让学生猜不到到底会不会抽查到,每次抽查结果都要公布,并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让学生逼着自己去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现阶段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新时代的学生,新教学模式的探讨也迫在眉捷。这里只是笔者的一些经验而已,希望各位同仁能提出更好的模式。
(作者单位:415900湖南省汉寿县龙池实验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课堂模式
笔者从教高中多年,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怕学高中物理,觉得高中物理难学,尤其是刚进高中的学生,感觉与初中物理完全不同,初中物理课都很容易听懂,考试也可以轻松拿高分,而高中物理反而不知所措,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很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带活课堂,把知识点合理的安排到课堂里面,让学生去理解去掌握,这是每位教师需要去花心思去考虑的一件重要事情。笔者认为课堂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一、兴趣式导入,故事式展开
一堂课的好坏,其实主要是看上课之初,是否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教师语言平淡,平铺直叙的讲课,学生听起来也是软锦锦的,自然也调不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学生能听多认真,大部分学生可能在与睡觉作斗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注意力无法集中,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了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并且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重点,时而如暴风骤雨,时而如小桥流水。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2.把物理教学中的知识点贯穿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中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如:在讲到近日点的速度与远日点的速度时,笔者是向学生这样解释的:近日点,那是靠近太阳的地方,很热很热,就像有一把火在屁股后面烧,所以得赶快跑,而在远日点,山高皇帝远,日子过得比较惬意,慢慢过,所以在近日点的速度比远日点的速度要快,这样学生一辈子都能理解了。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比如讲万有引力与航天时,通过那些古代的物理学家从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托勒密到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哥白尼以及到第谷,再到开普勒研究出的三定律,都有采用故事式的形式,一步一步的让学生了解那个物理过程,或是讲点野史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二、引导式分析,例题式讲解
分析完知识点,主要是通过例题来强化知识点的学习以及教学生如何去应用知识点来达到解题的目的,所以选择例题很重要,并且尤其是要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的程度,让学生不知不觉去掌握已学的知识点,如果首先就讲的比较难,学生很难适应,从而也容易分心,如讲到功的应用例题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从初中简单的开始,然后再逐步加难,第一步: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了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F,并且在拉力的
作用下发生了的位移为L,所以拉力F做的功为W=FL,第二种情况,是粗糙的水平面,求合力做的功,W=(F-f)•L,第一步,基本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来源于初中的基本知识,于是开始高中的加点难度,把力调成有一个角度的。
第二步:当力F的方向与运动成某一角度时,先引导学生去把力分解,分析主要是F的分力F1做功,得出W=FcosθL,θ为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第二种情况,仍然是变化粗糙的水平面,要求总功,也就是要求合力做的功,加一个摩擦力做功,此时学生是最容易出错的,很容易把摩擦力计算为F阴=μmg,忽略了F向竖直向上的分力的存在。在这里教师要作重点的强调,正确的合力做功为W合={Fcos - μ(mg+ Fsinθ)}•L,通过以前的力学分析逐步提高了学生理解做功计算的难度。
第三步,可以再把力学分解加难些,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移动了距离L,求F所做的功?在中学阶段,学生比较怕的是斜面问题,在讲这种类型的时候,重要要讲力的分解,把F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力,再结合功的定义,主是做功的是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所以分解力F,得到沿斜面向上的力为Fcosθ,得到做功为W=Fcosθ•L,第二种情况,如果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所受合外力做的功,同样面临的问题,学生在此时,摩擦力最容易搞错,大部分同学会把F在竖直方向的分力忘记和下滑力忘记,正确的是W合={Fcosθ-mgsinθ-μ(mgcosθ+Fsinθ)}•L
这样通过功的应用,不仅把力的分解重新温习了一次,还加深了功的计算。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逐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并容易加深物理的一体化思维。
三、目的式巩固,分组式抽查
前面两部分,主要是讲教师如何把知识点讲透,讲深,现在主是要如何让学生消化,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就应把知识点应用到练习题上,有很多教师把每一节课的完整度作为评价上好一节课的标准,其实笔者觉得并不然,笔者每讲一个知识点时,总会设计一些例题,第一个代表性的笔者分析出来,第二个就请学生到黑板上去解答出来,当场点评,也就是能让学生自己解答出来的,就会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答,尤其是晚自习,很多教师白天教学是满堂灌,晚上也是讲个不停,生怕自己没有讲全,可是效果不理想,就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觉得学生天资不行或是不勤劳。其实,笔者觉得也不尽然,晚上应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让其漫无目的这里看看,那里翻翻,应让学生有目的性,每一节自习要有任务,然后要检查,现在每个班人数比较多,不能全部检查,这样的话,教师的负荷会大大加强,那样效果再好,也执行不下去,采用抽查的方式,让学生猜不到到底会不会抽查到,每次抽查结果都要公布,并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让学生逼着自己去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现阶段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新时代的学生,新教学模式的探讨也迫在眉捷。这里只是笔者的一些经验而已,希望各位同仁能提出更好的模式。
(作者单位:415900湖南省汉寿县龙池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