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87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异思维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多方向的探索,促进学生追求多角度的认识和表达,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与推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灵活性、独创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蕴含结论的认识和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好奇中诱发求异
  好奇是初中学生的共同特点。在初中阶段,有些学生喜欢在课堂中“钻牛角尖”,常提出一些独特而好奇的问题。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这些提问“没必要”,从而忽视了对其问题的回答和对其思维的引导。其实,学生提出这类问题时,正是开拓学生求异思维的最佳时期。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捕捉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叔叔于勒真的回到了家里,那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于是,我便抓住这一良机,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大家众说纷纭,跃跃欲试,思维的求异活动异常活跃。有的学生说:如果叔叔于勒真的回来了,父亲和母亲想起叔叔在外面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从而感到同情,让叔叔一起生活,重新给叔叔于勒一个温暖的家。有的学生说:如果以前好吃懒做的叔叔于勒真的回来了,父亲和母亲已经如此拮据生活,那日子将会更苦。总之,让学生以求异思维来分析课文,能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挖掘出课文的思想内涵,更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激活,进而使学生在灵活性、独创性方面获得培养,又在深刻性、批判性方面得到提高。
  二、争辩中激发求异
  初中学生喜欢针对一些问题进行钻研,追求真理。这种钻研追求,即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也是他们的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提出新奇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状态从一个顿悟发展到另一个顿悟,从而不断增强其求异思维能力。如讲课文《一面》时,在分析句子“我的话低的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时,我问学生:“作者不是聋子,自己说的话为什么听不见呢”?我列出两个答案:1.矛盾,自己说话不能说听不见;2.不矛盾,因为当时作者的话很小声。要求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按求同思维,舍去一个,确认一个。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以平等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争辩。最后教师认为两种答案均不妥,并逐一陈述理由,学生心智顿开,引发了不同的争论。其中学生甲说道:“通过作者听不见自己说话的声音来说明说话声小”;学生乙:“作者小声说话难道自己也听不见吗?”,学生丙顿时领悟到:“因为作者当时囊中羞涩,买书钱不够,通过说话声音小使内心矛盾写得更充分。”这样学生不盲从师训,不轻信同学的观点,勇于创新,据理力争,充分调动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三、求同中鼓励求异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和小学生相比较快,随着初中生知识的不断丰富,对于一些较抽象的词语和内涵较深刻的内容一般能够理解。因此,初中生在求同思维方面表现非常活跃。如在讲授《藤野先生》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藤野先生,并于当时的封建中国现实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藤野先生对于鲁迅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始终是一个据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人物”。从而使学生初步领会到课文要赞扬的正是藤野先生的崇高精神,这一步是思维的求统一训练。接着,笔者又设计一个模糊性问题,鼓励学生努力求异:“藤野先生既然对鲁迅这么好,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弃医从文呢?”于是,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鲁迅本来不适合学医”,有的说:“因为鲁迅先生有满腔的爱国之情。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更为必要的事情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样,通过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认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的基础上,同时对作者鲁迅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文章的内容与中心在学生的头脑中表现得更加充分。
  四、生活中培养求异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五彩缤纷的书,里面是想象的记录,是阅读与写作的天地。中学语文课本里写文记事的文章很多,其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在烈日和暴雨下》时,可先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正确理解,体会课文对烈日酷热和暴雨凶猛的细致形象的描述,正是要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祥子不但吃的苦、喝的苦,就连一阵风一场雨,也给他的神经以无情的酷刑,然后再要求学生自己与祥子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求异思维,以自己的实际生活為题材进行说话训练,最后有的学生得出结论:“假如我能把这些细琐的生活遭遇写下来,我的文章里的主角便必定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因此,通过生活中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使语文基本功训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考的问题,总结规律的求异性,并不失时机地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解决步骤,实际上这就是对学生的求异探索精神的培养。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陕西省汉中市农民工矽肺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促使各相陕西省汉中市疾病预防控关方面对农民工的职业病危害引起重视。方法:对近几年制中心确诊的农民工矽肺病患者和2006年前国营企业职工中矽肺病患者的发病年龄、患病前接尘工龄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农民工矽肺病患者的平均接尘工龄为4.73年,平均发病年龄33岁。结论:农民工矽肺病患者平均接尘工龄较短,平均发病年龄较早,患病程度较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了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标准》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进行了的廓清界定,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就应当将“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结合课程与学科意义,我们可以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四个维度对应为“学习素养”“学科素养”“人的发展”三个层级。因此,具体到高中语文学科,笔者认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
时常都听到教师在每次的学期检测后都会抱怨道:“我复习的没考,考的我没复习。”“这道题我讲过不知多少遍了,也让学生练过不知多少遍了,他们就是不会做!”之所以出现此种说法与现象,关键原因是复习目的不明确,复习时未抓住规律,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现状,提高语文课堂复习效率呢?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一、专题梳理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人教版语文课本编制的整体框架即“单元导语→课例→
2016年,央视的一档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古诗、背古诗的热潮。所有热爱这档节目的人们,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全都在节目中重温我们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在观看与参与的过程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堪称是一场全民共享的中国古典诗词盛宴!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身上也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古典诗词之美的重大责任。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自己对古典诗词的
分析了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人们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还是存在着较大分歧,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总体来看:教育主管部门赞成,家长反对:本学科的教师赞成,其他学科的教师反对:语文教师赞成,其他教师反对。因此,课外阅读时隐时现,总是摆不到台面上来,更不要说发挥作用了。  开展课外阅读的好处,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学生总是不能光明正大的开展阅读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是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着问题。其实课外阅读
数学归纳法是五年制高职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节内容,讲授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只要让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操作,学会证明什么,怎么证明就可以了。然而教学中老师没有分析这样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