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fanni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要求教育工作、人类的进步、国家的繁荣都必须依赖科技进步和知识应用,而这一切要求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善于者在知识传播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领导者,承担着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任,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从传统德育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抛弃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教育思想,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在班级工作中对全体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正如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的下一代。如何在化学教学实施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呢?
  一、创设情境,兴趣教学
  创新教育需要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自由地、积极地思维。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温馨宽容的气氛,让学生在情绪上放松,在思维上积极,没有压抑感,能愉悦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和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以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镁条燃烧、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黑面包反应、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教师更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尖端科技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幽默大方的举止、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晚会中经常出现的一则谜语:“一刀砍断后只有一节,是什么?”一刀两断这是天经地义的提法,已是一种顽固的思维定势,若冲不出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很难得出谜底。再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物质发生变化,从加入的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所以一般学生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得出一个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而忽视了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的现象”。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将抽象的、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蓝猫”是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当讲授“常见的盐”这节课时,教师播放“蓝猫”动画片中的一段科学小知识“人在死海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引入新课。蓝猫活泼可爱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蓝猫在海里自由自在畅游的情景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问题,自觉地去解决、创新。一节课结束,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人在死海中不会下沉除了死海含盐量高,还与物理学中的密度、浮力有关。还有的学生提出创造性设想:从死海里提取食盐。只要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就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当以引起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用问题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学海里遨游,学生面前始终展示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比较不同条件下电流强弱关系;如学习NO2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制NO2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NO2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须有改进。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景、拓宽教学渠道、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优化。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技术 数学教学 课堂优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
浮雕是用压缩的方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在以前的美术教学中,经常是由老师手把手的教,让学生模仿学习,反复练习,老师的评价标准也是孩子堆的象不象。忽视了在指导造型的同时去引导、挖掘学生的自由想象、创造发明等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因素。  浮雕的造型把握与构思是儿童进行浮雕创作
写字教学,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语文教学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写字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将来学生面向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是,在现实中,写字仍没有得到所有基层学校应有的重视。为此,家长们焦虑,全社会期望。写字贵有创新,呼声弥高。关于写字,有一长期得到众人称道的句子:“书,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写字要下功夫。写字教学担负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摘 要】课堂上“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只有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需要。  【关键词】课堂学习 主动发展 教师引领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
【摘 要】要想把数学学好就要讲究一下学习方法。数学学习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步骤 练习方法    1.做好学习的几个步骤  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一步是抓好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特别是,要运用数学学习阅读法,即不能像语文阅读一样,从头
【摘 要】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绪的知趣活动,对人的学习及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成就一个人的美好未来,增长人的的才干。那么作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又该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呢?这就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兴趣 成就    探索知识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它可以撬开知识的大门,增长人的才干,开阔人的视野,成就一个人的美好未来。一个人若能有浓厚的兴趣伴随终身,无论
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教学良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会成功的喜悦。社会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我们甚至“期望”
【热点材料】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
一、关于好课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课改推进已经十余年,但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和把握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对一堂好课提出了“五个实”的标准,即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  北京教科院的文喆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习者能否积极有效地学习。  华东师大崔允漷则认为好课就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笔者认为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对新课程标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结合